王偉曾在詩中說過:“我的心一直閒著,青川就是這樣。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心是悠閒的,只有這樣,它才能像溪流一樣平靜祥和。
不要想太多,戒掉無用的情緒,而是把你的想法付諸行動。
這樣一來,不被麻煩纏住,就是乙個人成功的最大秘訣。
想太多是一種過度的自我消耗
有一項研究表明,乙個人一生中80年的煩惱是由於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做得少,陷入情緒的漩渦,你就會停下來。
讀這樣乙個故事:
有人問農夫:“田裡有麥子嗎? ”
農夫搖搖頭:“還沒有,天氣不好,我擔心會下雨。 ”
那人問:“那你種棉花嗎? ”
農夫皺起眉頭,“不行,我怕棉花裡的蟲子。 ”
那人想知道:“你在田裡種了什麼? ”
農夫嘆了口氣,說:“田裡空無一人,什麼都沒有,我不知道該種什麼。 ”
冬天來了,一切都安靜了下來,大地空無一人。
人們靠糧食儲備度過了冬天,但農民卻沒有東西吃,最後餓死了。
很多時候,真正困擾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內在感知。
就像這個愁天愣愁、自愁的農夫一樣,不僅一事無成,最終還導致了死亡的悲劇。
想太多隻會消耗太多的自我,當它應該向上並向前邁進時,你會被困住並停滯不前。
《莊子山牧篇》裡有個故事,乙個人乘船過河時,看到一艘船直奔前方。
喊了半天,沒人應答,於是罵罵咧咧,責怪划船者瞎了眼。
原來,撞到它的船是空的。
而此人的怒火,在看到是一艘空船之後,也瞬間消失了。
這就是著名的“空船論”。
一切都是發自內心的,你怎麼看就是結果。
正如那句老話所說:“煩惱無根,不沾本,無憂無慮,無明無源,不看自己。 ”
生活不如意,少想,少憂慮。
戒掉無用的情緒,
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
一位作家曾經說過:“成功不是不必要的情感問題。 ”
生活中也是如此,戒掉無用的情緒是拉大與他人差距的第一步。
在一家精神病院裡,有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患者。
她已經住院10多年了,但因為她的迷茫和冷漠,她從未出院。
有一次,醫生檢視了她的記錄,發現她兩次處於多動狀態,都是在修剪指甲時。
於是,醫生找人教她修剪指甲,她也愛學習。
很快,她就開始給病人修剪指甲,在這個過程中,她變得越來越開朗,思路也越來越清晰。
不到半年,她就痊癒出院了。
後來,她在家附近開了一家美甲店,生意蒸蒸日上,從此她以此為生,過著正常的生活。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放下無用的情緒,才是靈魂最好的解藥。
這位女患者,專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僅重拾了對生活的熱情,還從多年的病痛中恢復過來。
戒掉無用的情緒後,你會收穫乙個堅強的自己。
在生活中,如果乙個人學會了處理情緒,他就比別人領先一半,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人生之都》中有這樣一段話:
“乙個人不應該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而應該反過來控制它們。 ”
無論情況多麼糟糕,我們都應該冷靜地處理,將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一切打擾你、讓你崩潰的事情,其實都不是值得害怕的。
如果心像磐石一樣堅強,那麼在痛苦的夜晚之後,陽光就會照進來。
真正的強者都想做到1分3分
南懷金先生曾說過:“上等人有本事卻沒有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有本能有脾氣。 ”
大多數時候,強者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弱者則被自己的情緒控制。
遇到問題發脾氣是本能,是化解脾氣、解決問題的真正能力。
正如王陽明先生所說,“我們需要在事情上有所磨礪。
很多事情,只有我們開始去做,才能理解,只有付諸行動,才能有結果。
王陽明從小就立志要當“聖人”,父親聽說後,還覺得他太囂張了。
但王陽明下定決心後,就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
幾十年來,他四處旅行,尋找朋友,研究成為聖人的方法。
雖然屢次失敗,但王陽明從未放棄,多次練習。
為了驗證“格烏芝芝”的真偽,他特意跑到“格”竹上,卻沒有得到結果,並因此得了重病。
因此,他明白,通過外在物件尋求“理性”是不可行的,而應該致力於“心”。
後來,在不斷的學習下,王陽明終於領悟了道理,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創立了“心”科學。
同理,只有嚐到梨子的味道,才知道酸甜的味道,穿上鞋子的時候,才知道合不合腳。
世間萬事萬物,往往被困在思維中,然後在行動中被打破。
想1點,做3點,思考和行動相結合,才能繼續前進。
真正強大的是行動中的巨人。
如果猶豫一萬次,最好練習一次; 即使是華麗的秋天也比毫無意義的徘徊要好。
俗話說,“生活不像做飯,你不能等到所有的食材都準備好了。 ”
在生活中,少想多做,盡力而為,剩下的交給命運。
這樣,人們生活在世界上是最好的智慧。
曾國藩說:“事來順應,前不摻,現在不混,沒有愛。 ”
活在當下,從容行事,憂慮未來,不怕痛苦,不被當下束縛。
生活不必太糾結,想要擺脫煩惱是陽光明媚的。
願你我心曠神怡,無病無災,無後顧之憂,輕裝上陣,走過充實幸福的人生。
優質作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