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12日,在國民黨與共產黨簽訂停戰協定前夕,**命令新四軍第三師在蘇軍撤退時,對盤踞在通遼的土匪發起進攻。
經過一番激戰,新四軍第3師成功攻占通遼城。 通遼城雖然面積不大,但城裡的糧食卻足夠兩萬大軍吃一整年。
於是,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決定在這裡設立西滿基地。 建立西滿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讓開、兩邊佔”決定的具體實踐,也是這一決定的重要成果之一。
剛到東北時,黃克誠向**匯報,東北的形勢是“七一”,即“無黨、無群眾、無政權、無食無資、無藥、無衣不穿鞋襪”。 ”
在這一點上,實際情況比黃的報道還要糟糕。 美國用**將國民黨軍隊運送到東北,他們裝備了先進的美**,一路向北,東北人民自治軍只能暫時撤退。
同時,蘇聯出於自身利益與國民黨當局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不支援中共和八路軍在東北的開放發展,東北局勢陷入極其困難的局面。
* 在一封長電報中,他回顧了我軍在東北的弱點,並建議為東北的鬥爭制定長期計畫。 他提出了“忍、等、狠”的策略。 “隱忍”是一種迷惑敵人的策略,忍受大城市和通訊幹線的暫時損失,忍受部隊面臨的各種困難。
“等待”就是等待敵人的戰線拉長,主力分散,背負重擔,暴露弱點,等待時機對我們有利。 “狠”就是在“忍耐”和“等待”的過程中尋找機會,最終給敵人致命一擊。
鑑於東北地區形勢嚴峻不利,黨東北局決定在東北地區進行土地改革,開展土匪鬥爭,建立革命民主政權,在東北建立穩固的根據地。
自古以來,東北地區就分為北滿洲、南滿洲、東滿洲和西滿洲四個區域。 南滿地區位於瀋陽和遼東半島以南,人口眾多,城市大,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是國民黨佔據優勢的地區。
但是,我軍東北在南滿地區進行了拼命抵抗,在松花江南岸堅決壓制了國民黨的主力。 北、東、西滿地區相對安全,除了少數土匪和偽滿殘餘,正規國民黨軍隊隨處可見。
這為我軍東北地區實現後方大規模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 根據***“讓開,占領兩個隔間”的決定,東北局決定重點在北滿、東滿、西滿地區建立根據地。
西滿地區地處黑龍江西部和北部,北接遼寧,西接吉林,東接內蒙古,土地廣闊,物產豐富,有大產糧縣、重要林區和優質蒙古戰馬資源。
這裡曾是中共西滿支部和東北民主同盟西滿軍區的發源地,黃克誠將軍曾任西滿支部副書記、西滿軍區副政委,盧正操調任後任西滿軍區司令員。
黃克誠上台後,按照黃克誠提出的“以團為單位,分散到廣大村莊打土匪,做群眾工作”的指示,主要做了三件事:建立革命政權、開展鎮壓土匪的鬥爭和進行土地改革。
中共西滿分局通過動員群眾,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先後在嫩江、黑龍江、遼濟、興安等地設立政權機關,在遼寧、遼北、桃東等地設立地方軍區組織,根據地人口770多萬。
在黃克成將軍的領導下,西滿根據地展開了全面的反土匪行動,僅1946年就打了825場戰鬥,擊斃了數千名土匪、偽兵和頑固的士兵,繳獲了大量武器物資。
同時,各地也開發了清敵資貨和賽錢的運動,動員群眾擊敵和賽錢,改善了人民人民的生活,為軍隊的財政基礎和財政基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黃克誠將軍隨後領導了土地改革運動,到1946年10月,70%的農村地區完成了土地改革,150萬農民獲得了自己的土地。
這次改革使東北長期受苦受難的農民徹底扭轉了局面,他們在土地改革中培養了一大批黨員,在農村建立了大量的黨支部。 這不僅驅散了廣大群眾對國民黨的正統觀念,而且使人民的正統觀念深入人心,徹底剷除了“封建根”、“間諜根”和“鬍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