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天空下起了薄薄的雨,幾朵梅花靜靜地綻放,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梁湖街道華光村顯得有些冷清。 走到村口,提起張杰,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家就在那個拐角處。
張杰故居位於上虞市華光村。 2月18日,95歲高齡的民族道德楷模、浙江省愛家楷模、香港著名商人張杰在香港逝世。 乙個人的離開會留下什麼? 這些天來,很多人都在想念他,想著他。 雖然出身貧寒,但張杰勤勞樸實,勤儉儉用;在國家的快速發展中,他靠自己的雙手,通過賣茶葉蛋、大閘蟹等物品,向家鄉上虞捐贈了大量資金和物資,至今已累計捐款1500萬元。
2月19日至20日,記者來到上虞,探尋張杰的足跡。 在人們的記憶中,我們聽過很多關於“張杰精神”的故事。 人們如何理解這種精神? 張杰是如何觸動整個城市的?
張杰故居的外牆。 老房子依舊,他的故事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成長。
張杰的老房子是一棟翻新過的四層樓房,雖然有些顏色有些舊,但一直乾淨整潔。 外牆上寫著“張杰紀念館”。 朱紅色的大門緊閉,只有茂密的樹木伸向外牆。 房子蜿蜒穿過一條小河,牆壁上寫滿了“張杰,愛家鄉的典範”的故事。 畫像中,張杰戴著眼鏡,衣著樸素利落,眼神炯炯有神。
在華光村張杰故居附近。 “就像它一樣,這就是他的樣子。 “一位村民告訴我們,張杰的名字在上虞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名字。 這幾年,他很少回來,但早前他幾乎每年都會回來“給養老院的老人送紅包”。 樂於付出,最快樂的就是行善,這裡的父輩們口口相傳張杰的故事,將樸素的美德傳授給下一代。 1928年,張潔傑出生在這個小村莊。 小時候,家裡很窮,小學教育沒完,被迫外出謀生,經歷了多年的流離失所。 經過多年的奮鬥,他於1959年來到香港,成為一家食品店的雇員,過著澗昧的生活。 1978年,50歲的張杰在尖沙咀租了一家店鋪,開始銷售大閘蟹、茶葉蛋等商品。 雖然生意不大,但他盡最大努力在家鄉辦學,資助學生。
張杰在**粽子“我經常路過張爺爺家的門口,牆上有很多介紹他事蹟的內容。 每次路過,我都會停下來看一眼,從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起,我就知道他捐了很多錢,自己幾乎沒有錢。 張杰中學初中生吳子玉和老先生是同乙個村子的人,連續兩年獲得張杰獎學金,每次800元。 這份獎學金一直陪伴著他的學習和成長,就像張杰的精神一樣,不斷激發著他對愛情的理解。 這個略顯稚嫩的孩子告訴我們:“幫助別人不是有錢沒錢,只要你有一顆心,有行動,你就是在幫助別人。 ”
在香港尖沙咀的一家小店裡,張杰成了名人,很多人都在香港的這家小店裡見過他。 1998年,一位來自浙江省的記者去採訪,坐在過道的矮凳上,有時不得不起身給別人讓路。
張杰的食堂位於香港尖沙咀嘉林衛老路,是一家只有五六平公尺的小店,秋冬季節賣河蟹,平時賣粽子、茶蛋等“特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