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節目看不懂,但還是能看懂一點相聲小品,第一感覺是演員們在裝傻,而不是完全進入劇中。
有人反映,演員們在看搞笑節目時,並不是在逗人發笑,而是像是不能用語言逗你笑,只能用手撓你的腳或腋窩,讓人起雞皮疙瘩。
在每年的春晚節目中,相聲小品語言節目的時段最多,這不能歸咎於觀眾最能理解這類節目,也不能只歸咎於時間短,打不開, 而節目本身的製作和演員的後台功課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從心裡說,一些相聲小品演員的才華非常令人欽佩,他們沒有太多系統、專業的學習和訓練就走紅了,表演能力得到了高度認可,確實不容易。 然而,正是這些令人欽佩的人才背後隱藏著的不敬和敷衍的職業,使人更加不敬佩。
假設我們的祖先住在乙個偏遠的小山村,我們的父母和村民住在那裡。 我們很少與外界互動,我們習慣的交流語言和肢體動作都會有明顯的特徵。 當我們看電視劇集和電影時,當我們看到上面的角色時,我們一眼就能發現他不是我們這裡的人。 當我們的孩子出去上學,離開一年才回家時,我們也會發現他已經和我們村里的人有點不同了。
當乙個演員想代替我們來刻畫乙個角色時,如果細節和我們當地人完全不同,我們會說“沒有生命”; 如果乙個演員把乙個角色描繪得像乙個放學回來的孩子,我們會說他們“不對”。
要求文藝創作有生命力,其目的就是要讓讀者和觀眾更真實、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特徵及其形成的原因。 因此,作者在創作前需要現場體驗生活。 當作者沒有這種經驗時,作品往往千篇一律,讀者和觀眾看完都會覺得無聊。
文藝產業的市場化要求作品短小精悍、快速,就像肉雞一樣,必須在幾十天內發布,否則就沒有利潤。 土雞要喂一整年,甚至更長,雖然單價高一點,但很多人不願意投資,因為時間長,風險也大,遇到雞瘟的概率更高。
正因為如此,文藝作品的整體質量呈下降趨勢。 冰冷的景象令人擔憂,但虛假的繁榮更可怕,它可以使一些最好的傳統藝術產業在不知不覺中完全消失。
創作者和演員都在舞台上、在工作室裡、在家裡,創作靈感和素材完全線上,沒有人扎根生活,打坐過,耐心體驗過。 如果這種現狀不改變,就很難將高質量的作品呈現給觀眾。 春晚的相聲小品是這樣的,哪乙個不是這樣的?
即使單從搞笑效果來看,相聲小品的表現也不如脫口秀。 如果說娛樂性比較有教育意義或者娛樂性,能讓觀眾看完後思考一些問題,那麼兩者基本是一樣的,內容也不高,但也不是全都缺席。 像《八屏》這樣的經典笑話,近年來從未達到過這個水平。
至於**和舞蹈節目,則不適合市場化。 並不是說這類節目需要更高層次的欣賞,而是因為我們從小就一直在說話,所以欣賞語言節目的障礙較少。 但是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並不總是彈鋼琴和跳舞去上學。 **舞蹈節目首先需要培養觀眾的鑑賞能力。 只要依靠那些似乎懂得某些東西的人來帶路,“啊......啊......h“不夠,不然,咱們跟著”啊......“結束了,我什麼都不懂。
不說賺錢,沒有人從事創作和表演。 如果只談經濟效益,就出不出好作品。 這個矛盾應該以某種方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