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年 6 月 22 日,蘇德戰爭爆發,這場戰鬥將決定世界的命運。 如果蘇聯獲勝,德國作為軸心國的主力將遭受沉重打擊,法西斯陣營將面臨崩潰,但是,如果德國獲勝,他們將吞併強大的蘇聯,法西斯勢力將空前強大,軸心國可能會為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
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德國一再要求與日本聯手,只要日德在東西兩側與蘇聯交戰,勝利就近在咫尺。 然而,日本人對此一直無動於衷,直到 1945 年,他們沒有攻擊蘇聯,而是轉而與美國軍隊作戰,引發了太平洋戰爭,這加速了他們的垮台之路。
當德國要求聯合行動時,日本為什麼選擇袖手旁觀? 為什麼日本選擇進攻美國而不是蘇聯? 如果日本當時接受了德國的邀請,情況會如何發展?
1941 年 6 月,希特拉發動了巴巴羅薩計畫,從歐洲戰區派遣 500 萬德國軍隊進攻蘇聯。 德國人以閃電戰的形式,在短短幾個月內擊敗了數百萬蘇聯軍隊,看到勝利在望,德國向日本提出了聯合作戰的要求。
在希特拉看來,日本參戰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因為早在1905年,日俄之間就爆發了戰爭,日軍在波羅的海殲滅了10萬俄軍,從此兩國一直不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了十月革命,日本試圖干預但被驅逐,矛盾進一步公升級。 再加上1939年的諾曼坎戰役,蘇聯給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希特拉因此認為日本永遠不會放棄報復的機會。
但是,日本斷然拒絕了這一計畫。 儘管日本國內存在爭議,關東軍最終還是收到了《變遷時期的帝國國策綱要》,奉命舉行“關東軍特別大規模演習”。
日本高層早就決定不參加蘇德戰爭,所謂的演習只是表面的。 儘管進行了101和102動員,但入侵的103動員從未發布過,導致關東軍駐紮在蘇聯邊境,彷彿被判了“刑罰站”。
對於不參加蘇德戰爭,日方給出了三個理由,第乙個理由是遭到了德國的背刺,這是報復,也是明智的選擇。
1936年,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德日協定》,共同對抗蘇聯。 該協議導致了 1939 年日本和蘇聯之間的 Nomenkan 戰役的爆發。
然而,當雙方打成平手,日本準備增加兵力時,德蘇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訊息就公開了。 由於德國在此之前沒有與日本溝通,日本感到被背叛了,主張與美國結盟抗蘇的平沼內閣因此**。
東條英機再次有機會組建以他為核心的內閣。 在被德國背叛後,日本準備與蘇聯媾和,並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同意互不侵犯。
誰也沒想到,條約簽署僅兩周後,德國就清理了歐洲戰區,然後又與蘇聯爆發了另一場衝突,這將使日本陷入尷尬的境地。
因此,日本有可能為了報復德國,無視德國的聯合作戰要求,選擇在背後捅刀子。 此外,蘇聯的強大實力也是日本不願在蘇德戰場上消耗實力的原因。
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勝利,因此在1939年諾曼坎戰役爆發之前,日軍對蘇軍沒有絲毫畏懼,甚至公開宣稱:“一名日本士兵勝過三名蘇聯士兵”。
朱可夫指揮下的蘇聯軍隊給驕傲的日本關東軍上了一課。 關東軍的坦克師在蘇聯機械化軍團面前就像紙糊一樣脆弱。
在第一次戰鬥中,第23師團被全殲,日軍陣亡18000餘人。 被迫承認“乙個蘇聯士兵可以打乙個日本士兵”。 儘管日本關東軍在軍隊裝備上不如蘇聯,但在地形的幫助下,他們能夠與蘇聯打成平手。
然而,當他們看到蘇軍的實力時,他們更不願意插手蘇德戰場。 畢竟,就算蘇軍主力與德軍對峙,也還有一百多萬大軍要保衛日軍,這讓日軍非常嫉妒,不敢輕易投身於關東軍。
當第三國參戰時,不僅得不到足夠的利益,而且國內資源也無法支援戰爭。 就規模而言,蘇聯和第三國無法相提並論。
即使是著名的蘇日野門戰役,雙方只有幾千人,對日本人來說也是乙個巨大的損失,因為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的士兵只有 200 萬陣亡。
然而,對於蘇聯來說,幾千人**是微不足道的,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的死亡人數高達2200萬至2700萬,其中正規軍死亡人數高達870萬。
日本真的有實力對抗蘇聯嗎? 就算日本不進入主戰場,只是在一旁“渾水摸魚”,到底能得到什麼?
蘇聯境內大部分富饒的土地和寶貴的資源都被德國占領,即使日本參戰並贏得戰爭,也無法獲得任何實質性的利益,只有一片貧瘠的西伯利亞平原。
有鑑於此,日本最終決定將關東軍留在中蘇邊境觀望,同時將目光轉向太平洋戰區、東南亞、英美三國。
事實上,早在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三天,美國人**羅斯福就向蘇聯保證“我們將盡一切可能提供幫助”。 乙個月後,美國宣布對日本實施全面禁運,停止了美日之間的石油、礦石和橡膠,這對日本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日本嚴重依賴進口軍用原材料,英美實施的禁運對其構成了巨大威脅。 因此,日本正試圖尋找新的資源**,東南亞豐富的石油和橡膠資源成為其目標。
同時,日本海軍實力強大,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航母艦隊,敢於挑戰美國等大國。 1941年底,日本將軍隊分為兩條路線,40萬軍隊進攻東南亞,海軍進攻珍珠港,企圖占領美軍基地。
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引發美國強烈憤慨,太平洋戰爭爆發。 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海軍被美國擊潰,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得以在邊境抽兵打德軍,最終打敗了德軍,法西斯同盟被宣告徹底失敗。
日本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不容忽視。 雖然日本當時被認為是乙個工業國家,但與英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它只有初步的工業體系。
在這種幅員遼闊、資源匱乏的環境下,日本要想打贏太平洋戰爭,妄圖奪取世界霸權,只能自食其果。
如果日本在二戰中選擇與德國聯手進攻蘇聯而不是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區的局勢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 據稱,當蘇聯與70萬的日本關東軍作戰時,幾乎無法抵擋德軍的進攻,幾乎被德軍俘虜。
然而,當日美爭端公升級,無法參加蘇德戰爭時,蘇聯得以從那裡撤出部分軍隊,並成功擊敗了德軍。 由此可以看出,日軍的不參與,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蘇聯。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可能不會立即參戰,而是選擇保持中立。 史達林曾指出,美國在戰場上牽制了30%的德軍,沒有美國的參與,蘇德戰爭的勝負就無法確定。
即使蘇聯最終獲勝,二戰的結束也可以推遲,但結果不會改變,因為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戰爭本質上是侵略性的,違背了世界人民的意願。
美國在參戰前就與日本斷絕了關係,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日軍進攻英美,並不是因為他們想放棄蘇聯,而是因為英美等國對蘇聯實行禁運,導致俄軍石油斷流。
此外,中國將50%的日軍牽制在正面戰場上,阻止他們參加蘇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