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它是什麼? 失去中國市場後,一些海外車企銷量暴跌,被打到撤退的地步。
然而,預期的結果並沒有發生。
不僅如此,近兩年來,在中國市場瘋狂傳唱的雷克薩斯,已經達到了全球銷量824258車,2023 年 1 月至 12 月的銷售額**32%,創下該品牌的歷史新高。
中國市場真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重要嗎?
雷克薩斯在2023年全球車企業績中排名第一。 它在北美本土市場售出超過 350,000 輛,同比增長 24%。 日本本土市場的銷售額增長更為驚人,達到129%。 可以說,在當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它依然能夠逆勢而上,確實很強大。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雷克薩斯2023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僅增長3%,明顯落後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 這還是2022年,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已經賣出了**22%的銷量,這意味著這小波增長甚至沒有填補已經掉落的空洞。
那麼,為什麼雷克薩斯“有偏見”不被中國人對待呢?
其中乙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市場“不要輕易放棄,但永遠不要當真。”態度。
近兩年來,雷克薩斯在國內網際網絡上的“風批評受害”並非空腹。 “殼牌豐田”、“高速公路閃電”,加速速度還不快(實測資料ES200 100公里加速時間為10.66秒,比蘇炳添多9秒83秒的100公尺比賽慢了近一秒。 此外,前麥弗遜、後多連桿懸架形式也因沒有對手的前雙叉臂推進而受到批評。 這些配置和技術落後的產品效能是無可爭辯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需要指出的是,雷克薩斯在中國銷售的汽車水平並不代表雷克薩斯的汽車製造水平。
最明顯的是雷克薩斯對待它的方式不同它為北美市場提供了更豐富的產品線選擇,如TX系列,以及IS500等高效能機型,並注重數量越大、排量越大、動力越強的規律。 簡單來說,好的給美國,壞的進口到中國。
當然,無論是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更深層次的歷史關係甚至地緣政治考慮來看,雷克薩斯作為日本品牌,無疑會優先考慮美國市場。 事實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雷克薩斯寧願針對半死不活、以各種方式壓制日系車的歐洲市場推出LBX這樣有針對性的小型SUV,也不願在中國製造,提供更多滿足國產化需求的產品。
因此,雷克薩斯在北美和日本市場“香”,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也是合理的。
但是,中國市場對雷克薩斯來說真的不重要嗎?
重要,當然重要。
儘管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的銷售趨勢明顯落後於其他地區。 但你知道,即便如此,中國仍然是雷克薩斯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
而為了保住銷量,這個品牌在賣車方面被公認為有點囂張去年以來,終端市場產品價格一直在“跳水”。例如,雷克薩斯負責國內銷售的ES系列,對於ES200主銷,折扣幅度為4萬元。 如果說ES系列的**“虧損”與該車系列的換代週期臨近有關,那麼2023年新推出的RX系列也將開始全系列打折2至3萬元,體現出品牌“換價格換量”的迫切需求。 畢竟,上一代RX一直賣到停產前的那一刻,這輛車仍然需要以更高的價格取貨。
所以不要以為雷克薩斯的全球銷量在上公升,不關心中國市場也沒關係。 你知道,為什麼蘋果和特斯拉如此受重視? 一方面是產品線的問題,另一方面是他們不能在中國大陸收穫韭菜。
當然,對於雷克薩斯這樣的海外品牌來說,鄙視大陸市場,拒絕給我們好貨,也未必是壞事相反,它為我們自己品牌的發展留下了空間
雖然我們過去一直依賴國外豪華車產品,但這並不意味著自主品牌已經停止了向上發展,相反,在這種高利潤的關鍵市場格局中,自主品牌已經開始趁著這波電動化+智慧型化趨勢,出現了大規模的投入和初步呈現。 例如,以50萬成交的文捷M0,000的理想巨型,700,000的極氪001 fr,以及100萬的陽王U8,都引起了高度關注。
也許在短時間內,我們還是很難達到對方的高度,比起一些太頂尖的,積累了百年的海外車牌,這和我們在晶元領域的光刻機是一樣的,3nm晶元在國內是做不到的,但是在短時間內, 7nm不再是問題。假以時日,汽車領域也有迎頭趕上的希望,畢竟我們對這條路再熟悉不過了。
但話雖如此,現在很多人似乎都有一種錯覺,認為中國市場的內需旺盛,其他國家的品牌必須像這個市場一樣低頭妥協才能成功,才能生存。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就像我們今天提到的雷克薩斯一樣即使在中國市場下滑的情況下,從全球市場整體格局來看,依然發展平穩。
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汽車市場,比如谷歌退出中國,它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Facebook、Twitter、Instagram都沒有中國市場,它們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社交**,三星手機在中國沒有存在感,但還沒等他們知道,自己將在2023年被蘋果超越, 他們已連續十年成為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最高的品牌。
我不想一方面踩一腳,我想表達的是,中國市場確實很大,但與全球市場的規模和消化能力相比,還是有限的。 沒有人願意放棄這個巨大的市場,但即使它在中國市場成功,也不代表它處於世界之巔,即使人們真的放棄了這個市場,也不代表他們就無法好好生活。
要想真正實現引領世界汽車市場的目標,我們只能“擼起袖子加油幹”,借助更美觀優質的產品,縮短軟硬的根本實力,甚至拉開我們與海外品牌的差距,從而影響汽車消費模式的轉變, 而不是自我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