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1年,唐朝發生了一件非同尋常的事。
這一年,唐高宗李志派使者正式冊封波斯王子貝魯斯為唐朝波斯總督的總督。
不久之後,貝魯斯王子和一些波斯貴族選擇叛逃到唐朝避難。
為什麼波斯最後一位王子貝魯斯被唐朝封為聖人?
當時波斯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他被封為聖徒之後,他發生了什麼?
這一切都涉及複雜的歷史,不僅涉及唐朝和波斯,還涉及當時世界上幾個重要的文明。
這段歷史非常有趣,關於貝魯斯的出生日期一直存在爭議。
這主要是由於中亞文明傳承的不連續性,以及缺乏像中國那樣的完整歷史記錄。
然而,史學界普遍認為貝魯斯出生於公元 636 年。
唐朝貞觀十年,波斯王子貝魯斯生活在垂死的薩珊王朝之中。
薩珊帝國,又稱波斯第二帝國,是歐亞大陸四大強國之一,與漢帝國、貴霜帝國和羅馬帝國並列。
貴霜帝國位於今天的中亞,安息日帝國(也稱為帕提亞帝國)位於西亞,包括今天的伊朗、沙地阿拉伯北部和敘利亞。
三國時期,中國經歷了西漢和東漢的輝煌之後,漢朝走到了盡頭。
與此同時,西方的羅馬帝國也進入了衰落期,最終變成了西羅馬和東羅馬兩部分。
貴霜帝國在**之後也被周圍的強勢力瓜分。 然而,安息日帝國選擇改變王朝,建立了乙個新的王朝,薩珊帝國。
薩珊帝國在波斯高原崛起的時候,我們的中國正處於三國時代,劉備剛剛去世。
隨後,在短暫經歷了三國和西晉的動盪之後,中國進入了東晉和南北朝的十六國時期,在此期間中華文明進入了低谷期。
另一方面,薩珊帝國聲名鵲起,最終成為乙個橫跨亞洲、歐洲和非洲三大洲的超級帝國。
在鼎盛時期,薩珊王朝開始衰落,而中國則進入了南北王朝的末期,最終由隋朝統一,中華文明重新崛起。
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在特定的時間點出現,決定著歷史的走向。 從南北王朝末期開始,薩珊帝國陷入了持續的衰落和動盪。
直到公元 570 年,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阿拉伯戰士出生,成為薩珊帝國的終結者。
當時,中國正處於南北王朝末期,楊堅剛剛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成為北周的將軍。
在接下來的十三年裡,他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努力,逐漸取代了北周,建立了隋朝,並在七年後統一了中原。 這時,穆罕默德可能只有二十歲。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經歷了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建立,而在阿拉伯地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薩珊帝國進入了最後的輝煌。
經過幾個世紀的歷史,薩珊帝國成功地向西擴張,最終擊敗了東羅馬帝國,甚至在隋唐時期控制了整個埃及。
然而,過度的戰爭耗盡了薩珊帝國的力量,導致它在巔峰之後衰落。
繼位的老國王在一次軍事行動後被他的兒子取代,但新國王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使薩珊帝國陷入內戰,在短短幾年內更換了十幾位皇帝。
這些年的戰爭對薩珊帝國造成了損失,薩珊帝國再也無法處理其他事務。 這也為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632 年,他由薩珊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貝魯斯王子的父親伊西亞三世繼位。 此時,阿拉伯帝國幾乎統一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唐朝正值鎮觀六年。
兩年前,唐朝著名將領李靖率領唐軍深入北大草原,在一場戰爭中摧毀了東突厥王的帳篷,使唐朝成為東亞的霸主。
穆罕默德死後,阿拉伯帝國內部在繼承人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因為穆罕默德沒有繼承人,而且在他有生之年也沒有指定繼承人。
穆罕默德死後,阿拉伯帝國開始面臨領導權的爭端。 一些人主張選舉哈里發,成為遜尼派。
另一方面,其他人則主張世襲繼承,並認為它應該由穆罕默德的修女阿里繼承,他們被稱為什葉派。
這兩種不同的政治理念引發了持續數千年至今仍未平息的分歧。
然而,在穆罕默德去世時,兩派之間的爭端並不嚴重,因為穆罕默德的親密夥伴將擔任哈里發。
因此,阿拉伯帝國進入了四位哈里發的時代,由穆罕默德的四個追隨者繼任,他們帶領帝國前進。
在接下來的 30 年裡,他們繼續推進阿拉伯帝國的發展。
內部問題解決後,開始向外擴張。 阿拉伯帝國的地理優勢使其擴張不可避免,衰落的薩珊帝國成為其征服的主要目標。
阿拉伯帝國正在崛起,國內統一,軍事實力強大,而薩珊帝國則經歷了長期的戰爭和內亂,國力嚴重衰退。 國王年輕時無力統治國家,導致薩珊帝國在戰爭中戰敗。
公元636年,阿拉伯軍隊圍攻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此時,貝魯斯王子出生了。
在阿拉伯軍隊的圍攻下,薩珊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伊賽伊三世陷入了絕望的境地,薩珊王朝瀕臨崩潰,似乎沒有逃脫的可能。
然而,在這絕望的時刻,他想起了千里之外的東唐王朝。 對於現在的薩珊王朝來說,唐朝可能是唯一的稻草。
雖然歐洲的東羅馬帝國已經與薩珊王朝交戰了數百年,但現在他們彼此不和,薩珊王朝不會指望他們提供幫助。
其他鄰國由於缺乏實力,無法對抗強大的阿拉伯帝國。 因此,作為東亞的霸主,強大的唐朝幾乎是薩珊帝國唯一的希望。
在唐朝的鼎盛時期,它對外交政策持開放態度,與薩珊帝國保持聯絡,並將其勢力範圍擴充套件到西域。
薩珊王朝末代國王在京城被圍困時,曾兩次向唐朝求援,希望得到唐軍的幫助。
然而,唐朝的開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對薩珊帝國的求救信置若罔聞。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他有一雙有遠見的眼睛。 雖然唐朝已經成為東亞的霸主,李世民也因其智慧和勇氣而受到鄰國的尊敬,但這並不意味著唐朝沒有敵人。
事實上,唐朝四面楚歌。
即使是在遙遠的西域,雖然名義上臣服於唐朝,但西突厥的勢力依舊強大,唐朝對西域的控制也只是表面的。
既然如此,如果李世民真的派唐朝的軍隊去中亞參戰,那麼唐朝的實力能不能抵擋,就成了乙個問題。
就算贏了,這對唐朝又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呢?
因此,李世民選擇無視薩珊王朝的求援,繼續集中精力消滅周圍的敵人,鞏固唐朝的統治地位。
薩珊帝國面臨阿拉伯帝國的猛烈進攻,唐朝也未出手相援,末代國王只好匆匆逃往東方。 雖然東部仍有部分領土,但國王未能奪走國庫財富,導致軍隊缺乏資金。
資金匱乏導致軍隊士氣低落,王朝因此迅速垮台。
幾年後,國王撤退到中亞,陷入了絕望的境地。
國王再次向唐朝求援,但唐朝剛剛結束了在朝鮮半島的戰鬥,正在休養生息,李世民即將登基,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因此,唐朝未能出兵救援。
公元649年,唐朝皇帝李世民去世,繼之他的兒子李志**。
李世民死後兩年,伊朗最後一位國王,波斯薩珊王朝君主,在土庫曼馬雷地區被一名磨坊工人暗殺,王朝全境落入敵人之手,最終滅亡。
儘管王朝垮台,但薩珊王室的後裔倖存下來,不遺餘力地恢復國家的獨立。 當時,王國的王子貝魯斯只有十六歲,他的哥哥阿羅希三十六歲。
受苦受難的弟兄們承擔起了恢復國家的任務,但他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不容忽視。
兄弟倆決定東遷,唐朝的強大力量給了他們收復王國的希望。 他們一路逃到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在那裡他們得到了當地部落的保護和支援。
公元654年,他們再次向唐朝求助,可惜唐朝沒有答應他們的請求。
唐朝初年,年輕又資歷不足的唐高宗李志面臨重大問題。 李世民留下的真官大臣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形成了主弱大臣強勢的局面。
李志正想從這些老臣那裡奪回權力,接到求救信後,就打算廢黜前王皇后,取代武則天為皇后,以此來鎮壓老臣們。
為了削弱老陳黨的勢力,李治還暫停了唐朝的一切對外戰爭,擔心老陳會繼續積攢功績,形成丟不掉尾巴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李氏不可能出兵幫助已經滅亡的薩珊帝國。
李志對這封求救信產生了興趣,或許這是他介入西域的好機會。
李志雖然沒有直接出兵相援,但兩兄弟寫的求救信卻深深地打動了他。
這封信為他後來的決策奠定了基礎。
李志接到求救信後不久,就強行封武則天為皇后,削弱了老陳黨的權力,奪取了皇權。
在那之後,李志開始逐步重啟唐朝的對外戰爭,讓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再次運轉起來。
由於鎮觀時期唐朝實力雄厚,李志現在只剩下兩個敵人,東北的高句麗和西突厥。 高句麗是乙個典型的農業文明,在決戰之前需要通過多年的突襲來削弱其力量。
但是,由於李治剛剛恢復戰爭,因此短期內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相比之下,西域的西突厥人就比較好對付了。
公元657年,唐軍名將蘇定芳率軍進攻西突厥,經過近一年的戰鬥,蘇定芳成功消滅了西突厥政權。
西突厥被滅後,原本隸屬於西突厥的中亞小國紛紛臣服於唐朝。 從此,唐朝的勢力範圍擴大到中亞。
隨著中亞局勢逐漸明朗,唐朝掌控局面,公元661年,貝魯斯、阿羅茲兄弟再次向李志求助,希望得到唐朝的幫助。
唐朝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他們的要求。
此時,唐朝在東亞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高句麗已經徹底敗下陣來,只剩下滅國的時間問題。
在西域,隨著唐朝勢力的擴張,他們接管了西突厥的勢力範圍,向西擴張的難度大大增加。
因為再往西,那裡的世界太遙遠了,唐朝對它的了解太有限了。
所以,這個時候,兩位來自西亞的已故王子向唐朝求助,唐朝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過去,唐朝不能直接插手遠方事務,因為那樣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但現在,唐朝有能力插手更遠的地方。 李治派使者到中亞,建立了波斯省。
這個總督府統治著安息日帝國和薩珊帝國,由於這兩個地方的人都是波斯人,因此稱其為波斯總督府是有道理的。
同時,李志還冊封弟弟貝魯斯為波斯總督,並讓哥哥阿羅親自前往洛陽向李志說明情況。
對於已經去世多年的兄弟們來說,這是一縷曙光。
隨後,阿洛後悔立即動身前往洛陽與李志見面。
經過長途跋涉,阿洛終於來到了洛陽,當面向李志陳述了情況。
從阿洛的敘述中,李志對西亞的細微之處有了深刻的了解,陷入了深思。
唐朝在領土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北方草原完全被唐朝控制,如果不是北方寒冷,唐朝甚至可能控制整個西伯利亞,將勢力範圍擴大到北冰洋。
然而,這沒有多大意義,因為當時西伯利亞根本無人居住。 在東方,高句麗和日本已被唐朝完全征服。
羅到達洛陽時,唐朝剛剛在白江口與朝鮮半島的日本打了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將阻止日本覬覦中原一千年。
高句麗的生存已經走下坡路,國家被摧毀只是時間問題。 至於南方,大部分是熱帶雨林,人煙稀少,越南幾乎無人居住的地區早已臣服於唐朝。
喜馬拉雅山封鎖了印度,而西藏夾在中間,唐朝不可能直接統治印度。 而且,當時印度北部的幾個國家已經臣服於唐朝。
至於更南邊的印度尼西亞,甚至澳大利亞,當時的航海技術確實很難實現。
唐朝正在尋找新的擴張方向,西部成為唯一的希望。 於是,李治任命他的哥哥阿羅為富拉封建王國的大使,這實際上是東羅馬帝國。
阿羅在歐洲遇見了李志,並告訴他東羅馬帝國同樣強大。 李志希望雙方聯手,共同努力,包抄阿拉伯帝國,繼續向西擴張。
花了幾年時間才穿過絲綢之路,到達歐洲的東羅馬帝國。 雖然薩珊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曾經有過激烈的爭鬥,但阿拉伯帝國現在已經崛起,對兩國都構成了威脅。
此時,阿拉伯帝國成為雙方的共同敵人。
當阿洛帶著雙方的誠意回到唐朝時,發現回去的路上又多了乙個問題。
李志因頭疼得無法正常處理政務,只好把權力交給武則天皇后。 他的身體狀況減緩了唐朝擴張的步伐,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權趁機崛起,將勢力擴大到西域。
為了對抗西藏,唐朝不得不調動更多的軍隊,導致其在西域的軍事力量減弱,無法繼續向西擴張。 從此以後,李治頭疼的唐朝版圖再也沒有擴大過。
由於唐朝對西域的控制力減弱,阿拉伯帝國抓住機會擴張。 最終,阿洛克和貝魯斯兄弟別無選擇,只能繼續向唐朝方向流亡。
公元675年,兩兄弟將波斯王室的殘餘帶到了洛陽。 為了容納這些波斯人,李志特意在京城留出一處地方作為波斯人居住的社群,略帶今日駐華使館的一點魅力。
兩年後,弟弟貝魯斯去世,葬於洛陽波斯陵。 直到現在,在習乾陵周圍,還有一組各國酋長的石像。
其中,有一尊貝魯斯王子的石像。
貝魯斯死後,他的哥哥阿羅繼續帶領流亡**,留在了洛陽。 唐高宗李志死後,唐朝經歷了幾十年的高層權力鬥爭。
高層內部的權力鬥爭,加上唐朝的領土過於廣闊,導致了武則天時期唐朝邊疆的多次叛亂。 雖然叛亂最終被平息,但唐朝不可避免地有所萎縮。
貝魯斯死後兩年,西域的西突厥人再次叛亂。 唐朝派名將裴行健護送貝魯斯的兒子尼尼西回中亞。 在唐軍的護送下,倪師返回吐火羅地區,繼續為恢復國家而努力。
然而,此時的阿拉伯帝國已經強大到可以與唐朝相媲美,倪氏師無法撼動它。 在吐火羅待了近二十年後,波斯的最後一位王室回到了唐朝。
薩珊帝國的復辟走到了盡頭。
曾前往歐洲傳教的哥哥阿羅比他的弟弟活得更長。 哥哥死後,他繼續追隨侄子的腳步,為復國奔走。
他們的叔叔和侄子一直致力於恢復吐火羅的國家。 武則天時期,唐朝周邊的許多藩屬國紛紛造反,但西域許多小國卻表現出極大的忠誠。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阿羅和他的侄子。 隨著武則天平息了周邊地區的叛亂,她對阿洛的認可度也逐漸提高。 公元694年,阿羅為了討好武則天,提出以波斯藩屬國的名義幫助武則天建造一座“天書”。
天書可以理解為唐代版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由銅鐵製成,重達兩百萬斤,高五十多公尺,刻有文武官員和各國首領的名字。
可悲的是,這座巨大的鋼結構只存在了幾十年,就被唐朝摧毀了。 因為後來,武則天被迫退位,皇位又回到了李家。
為了消除武則天的影響,李家自然要毀掉這個紀念柱。 至於阿洛,因為年紀太大,再也沒有回中亞打仗,而是留在了京城。
然而,這位王子的壽命卻出奇的長,他一直活到九十五歲,直到武則天的兒子快要死了,才病死。 隨著阿羅的去世,前薩珊王朝終於徹底消失了。
至於波斯王室的殘餘,他們後來與唐朝通婚,最終完全融入中華民族。
欣賞兩位傳奇王子的傳奇故事,不禁驚嘆於唐朝的魔力。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唐朝作為乙個古老的王朝,竟然能夠與東羅馬帝國結盟。
比起後來的某個朝代,當其他國家的使節來到京城時,皇帝甚至不知道哪個國家在**,實在是無奈。
可惜的是,李志的頭痛徹底毀了一切,讓唐朝的輝煌在那些年裡只能停留很短的時間。
如果李志的巔峰期再長一些,或者當時有一位好醫生徹底治好了李志的頭痛,歷史可能會看到唐朝和東羅馬帝國聯手進攻西亞。
但歷史不能假設,過去已經過去了,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