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寒冬,紅軍被國民黨軍隊包圍攔截,只能暫時躲在陝北。
然而,陝北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貧瘠,數以萬計的紅軍戰士在這裡衣食苦行。 面對這種情況,蔣介石下定決心在三個月內消滅紅軍,動員了260個團和50名戰士,企圖一舉吞下紅軍。
**客觀分析形勢,決定不坐以待斃,而是採取主動策略。 1936年11月20日,紅軍給共產國際發電報,詳細說明了當前形勢,制定了“新長征計畫”,計畫東進,途經山西、河南、河北和鄂北北部。
原計畫在11月底通過電報通知愛國將軍張學良,他意識到這是一場冒險的棋局。 經過深思熟慮,張學良迅速給中共打了電報,希望他們能“盡量留在原地,熬過一兩個月,西北乃至全國都可能發生大變故”。
面對嚴寒和內外難,**面臨生死抉擇。 在這個關鍵時刻,你是選擇做出危險的舉動,與水搏鬥,還是暫時避開邊緣,等待機會? 在數萬紅軍危在旦夕的時刻,張學良所說的“大變革”到底是什麼?
紅軍在陝北會合,陷入了衣食不足的局面。 1936年初,中共決定渡過黃河,組織抗日先頭軍東進。
雖然紅軍在短短幾個月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出於國家的大局利益,**選擇率領**紅軍返回陝北,以保留抗日勢力。
1936年7月,紅軍東征先鋒軍返回陝北時,紅軍。
2、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甘孜成功會合。 兩軍合併後,立即制定了向北的軍事計畫。
為貫徹執行計畫,紅四方面軍分為左、中、右三縱隊,從甘孜、魯霍、遂京北進。 在此之前,由於張國燾指揮不當,紅四方面軍曾兩次穿越草原,導致這次行軍連野菜都找不到,每個紅軍士兵只能拿到極少量的大麥面,只好靠牛皮和草根煲湯填飽肚子。 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和攔截,使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
但是,紅色。
二、在紅四方面軍北進過程中,張國燾再次動搖,提出渡黃河到青海、新疆建立根據地的錯誤主張。 這一決定可能會導致最後一戰,並使紅色第四陣線的情況變得更糟。 好在,由於天氣寒冷,大雪覆蓋,張國燾的計畫被迫取消。
1936年10月初,紅色。
1、紅四方面軍在甘肅省惠甯成功會合,舉行盛大集會。 領導和陳昌浩在會上致辭,雙方指揮員和戰士互贈禮物,洋溢著歡騰的氣氛。 紅色第二方面軍得知它是紅色的。
1、紅四方面軍在惠甯會合的訊息傳來後,受到極大的鼓舞,加快了北進。 最終,10月22日,紅軍成功會合,雙方進行了友好交流,紅軍還慷慨地向紅二方面軍贈送了銀元、牛羊和糧食,中共也派***慰問。
紅二方面軍成功脫離國民黨軍隊的圍剿,抵達惠甯,標誌著中國工農紅軍三支主力戰略轉移的順利完成,兩年長征勝利結束。
但是,這背後有很多問題。 首先,蔣介石紅軍三大主力成功聯手讓他驚慌失措,沒想到紅軍全軍覆沒,於是急忙調集周邊國民黨軍隊近20個師圍剿紅軍。
儘管在中共**、**軍委的領導下,我軍打贏了山堡之戰,殲滅了乙個國民黨旅和兩個團,基本上成功地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
然而,紅一軍只剩下1萬多人,紅十五軍只剩下7000人。 儘管成功返回陝北,但軍隊卻大大減少。 陝北根據地雖然佔據了20多個縣,但人口面積剛剛超過40萬平方公里,形成了“國土廣、人煙稀少”的局面,難以為紅軍提供足夠的兵力。
此外,陝北自然環境惡劣、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經濟發展滯後、交通擁堵等嚴重制約了紅軍物資的供應和發展。
一些國民黨報紙甚至幸災樂禍地說,他們認為紅軍在陝北的生存是荒謬的。 最嚴重的問題是,紅軍長征的目的是儲存生命力,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陝北和華北之間的黃河難以渡過,使紅軍難以到達華北。
蔣介石行動迅速。 1936年11月20日,紅軍給共產國際發了一封電報,說蔣介石決心消滅蘇維埃地區的紅軍,並計畫留下3000名紅軍,解散其餘的紅軍,從而拉攏紅軍,使其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在陝西北部根據地的存在是不可持續的,尤其是在蔣介石的軍隊逼近時。 **1936年11月12日,制定“新長征計畫”,準備東攻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先擺脫蔣介石的“阻擊抗日勢力”,再建立抗日根據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 紅軍雖然最終回到了陝北,但它成功地積累了廣泛的人脈,以高尚的品格贏得了人民的心。 紅軍甚至為了建立抗日根據地而毫不猶豫地撤軍,這一舉動改變了閻錫山的政治態度,他一度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張學良、楊虎成、閻錫山、傅作義都期待蘇聯的援助,但蔣介石一直阻撓,迫使紅軍自力更生。
新的長征計畫“做出了危險的舉動,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紅軍和蔣介石的部隊在'內戰'中疲憊不堪,但第乙個影響深遠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東伐後,中共與閻錫山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閻錫山態度積極,邀請紅軍領導人到山西成立祭祀同盟。 在山西,紅軍埋下了抗日之火,積累了群眾基礎,建立了地方黨組織。 軍隊雖然在陝北,但在山西,黨組織已經生根發芽。
制定新的長征計畫也是出於對蔣介石進一步侵略的擔憂,張學良很快就得到了通知。 他驚訝地發現,新計畫通過的地方是乙個人口稠密且交通便利的戰略位置,這將有利於機械化部隊。 然而,紅軍開始了“新的長征”,可能面臨危險。 即使逃脫了蔣介石的包圍和攔截,也不可避免地會與蔣介石的部隊發生激烈的戰鬥,使抗日武裝受到進一步的破壞,使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更加困難。
雖然蔣介石多次命令張學良圍剿紅軍,但東北軍卻一心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返回東北與日軍作戰。 然而,面對蔣介石的高壓手段,紅軍的生死存亡岌岌可危,東北軍的歸宿慾望越來越渺茫。
為了保護紅軍的要害力量,穩定局勢,1936年11月底,張學良給中國共產黨發了一封電報,建議中國共產黨暫時駐紮在同一地點,等待西北和全國可能發生的重大變化。
張學良一再勸蔣介石停止內戰,希望和平解決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問題。 但是,蔣介石堅持“打壓共產黨”的政策,甚至表示要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消滅紅軍。
自“918事件”以來,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一直懷有民族仇恨和家族仇恨。 然而,國民黨堅持“先解決外部世界,再確保內政”的政策,嚴厲鎮壓共產黨和抗日民主愛國運動,導致東北陷落。
面對蔣介石再次逼走紅軍的計畫,張學良深感寒意。 他意識到時機緊迫,如果紅軍被迫離開,他可能會面臨危險的境地,尤其是通往新長征的道路充滿了危險。
蔣介石對張學良沒有積極“鎮壓共產黨人”感到憤怒,並於1936年10月22日親自飛往習,企圖以武力迫使張學良和楊虎城“鎮壓共產黨人”。 得知訊息後,張學良和楊虎成準備落實“軍事建議”。
蔣介石抵達習後,嚴厲批評張學良、楊虎成,要求他們“打得無效”。 無奈之下,張學良放棄了勸告,開始安排戰鬥任務。
然而,蔣介石對楊虎城極為警惕。 他選擇在東北軍的駐軍華清池,而不是楊虎城指揮的習。 張學良考慮到蔣介石對楊虎城的警惕,決定由東北軍第105師師長劉多全負責任務,東北軍騎兵第六師師長白鳳祥擔任總司令,確保作戰順利進行。
12月11日,除了東風,一切都準備好了。 張學良和楊虎成決定在第二天早上6點發起“軍事訓誡”。 當晚,蔣介石與一眾國民黨軍官共進晚餐,卻沒有注意到東北軍已經悄悄逼近臨潼。
翌日清晨,在白鳳翔的指揮下,近衛軍100餘名官兵抵達臨潼,直奔華清池。 在夜色的掩護下,東北軍在四五點鐘包圍了蔣介石的衛兵,消滅了外圍衛兵後,進入了蔣介石的寢宮。 雖然沒有看到蔣介石,但被子還是很暖和的。
白鳳翔立刻向張學良和楊虎城匯報。 張學良感受到了壓力,這是決定性的一步,如果抓不住蔣介石,後果可是令人擔憂。 冷靜分析後,他命令白鳳祥率領部隊迅速搜查山體,相信蔣介石一定不遠了。
果然,蔣介石就在不遠處。 幾名警衛護送他來到荔山的乙個石洞。 東北軍找到他的時候,蔣介石只穿著一件長袍和睡褲,正值寒冬的黎明,風在歷山呼嘯。 蔣介石臉色蒼白,渾身發抖。
東北軍的及時行動避免了一場悲劇。 1936年12月12日,為了挽救紅軍和中華民族,張學良、楊虎成發動“習事變”,軟禁蔣介石。 同日,他們給中國共產黨發了一封電報,說為了中華民族和抗日事業,他們拘捕了蔣介石等人,強迫他們釋放愛國者,改組同盟,徵求他們的意見。
原來,這就是張學良所說的“大變化”。 為了保住紅軍的生力,放棄“新長征計畫”的危險步驟,張學良毅然決定犧牲東北軍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堅決與蔣介石徹底決裂。
習事變爆發後,**應張學良和楊虎成的邀請前往習安商量計畫。 事實上,當中共領導人得知習安事變的訊息時,他們最初決定迅速對付蔣介石,但理智勝過情緒,**認為此舉“非常不合適”。
**抵達習後,客觀分析了事件的前景。 他指出,蔣介石的軍事實力依然強大,習和南京是反對的,如果繼續軟禁蔣介石,將導致更大規模的內戰,嚴重消耗中國的軍事力量,與國家的和平統一背道而馳。 因此,他極力勸說張學良、楊虎城“強調釋放蔣介石的必要性”。
與此同時,日本採取了旁觀的態度,甚至試圖趁勢搶劫。 他們不僅強烈譴責張學良、楊虎城,還要求南京派出大軍討伐他們,支援“鎮壓共產黨”的活動。 日本帝國主義散布謠言,說張學良、楊虎誠被蘇聯操縱,挑撥離間,汙衊張學良為“叛徒”。
南京**緊急調集**大軍,逼近陝西,內戰即將爆發。 然而,情況比想象的要嚴重。 以汪精衛為代表的親日國民黨企圖除掉蔣介石,通過張學良奪取政權。
中共明白,如果堅持“反對蔣介石”,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了解了南京的複雜局勢並參考了共產國際的建議後,他提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恢復蔣介石的自由。
1936年12月24日,在各方的協調下,蔣介石終於被迫接受了“停止鎮壓共產黨、一致抗日”的六個條件。 這標誌著國民黨與共產黨第二次合作的開始,也意味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成立!
結語 從紅軍在陝北開會開始,到和平解決習安事變,歷時近半年。 紅軍終於走出了“打不了”、被打被動的困境,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新長征計畫”是乙個冒險的舉動,如果成功,紅軍將能夠在華北和山西建立抗日根據地,並實現毗連的根據地。 然而,為了規避蔣介石的抵抗,避免內戰的爆發,張學良選擇發動習安事變,結束了“新長征計畫”的實施。 這個計畫雖然沒有成功,但卻是乙個非常大膽的想法,為紅軍未來進軍山西和華北鋪平了道路。
近半年來,紅軍為了保持中隊的活力,忍受屈辱和包袱,堅守初心,多次進行戰略調整。
“習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張學良、楊虎成和中國共產黨共同努力的結果,挽救了紅軍、蔣介石和中華民族。
“習事變”的和平解決,直接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人民對外有序團結,中國人民緊密團結。 習事變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學良、楊虎成這兩位愛國將領的英勇事蹟,必將載入史冊,勵志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