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汽車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成為引發內捲化的導火索。 整個2023年,車企都在大驚小怪**,更願意為了銷量而賠錢,市場越來越波動,新車越來越難買到。
根據乘用車市場資訊協會最新資料顯示,2023年乘用車累計零售銷量為2169輛9萬輛,同比增長5輛6%。不過,其內部人士認為,由於全年一流戰的持續,乘用車零售銷量增長也是一場嚴重內捲的“慘敗”。
因此,車企必須尋找新的利潤點,新能源和出口成為新的起點。 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零售銷量將達到773輛6萬輛,同比增長36輛2%,年滲透率為35%7%。
出口方面,2023年乘用車出口量同比增長62%達383萬輛。 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104輛銷量8萬輛,同比增長72%。
此外,還有另乙個不容忽視的方向,那就是日益流行的“軟體定義汽車”,汽車的生產和銷售是一回事,而利用軟體作為賺錢發展業務的方式是另一回事。 如果車主願意為附加功能付費,例如連線和車載訂閱服務,汽車製造商可以在每輛車的整個生命週期內賺取收入並賺更多的錢。 在乘用車市場增長緩慢的當下,此舉對於幫助整車廠解決產能過剩和提高效率至關重要。
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歐洲硬體技術研究主管Lee Simpson表示:“汽車正在從包裹在移動硬體中的軟體系統的靜態網路演變為智慧型、超連結的移動電子裝置。 ”
在導航、資訊娛樂和舒適性等功能的推動下,到 2029 年,軟體定義汽車將佔汽車總產量的 90%,而此前僅為 3%4%。辛普森指出:“如果更廣泛的服務和應用都由軟體自動化,那麼在未來五到六年內,半導體支出將達到150億美元。 ”
如今,大多數原始裝置製造商已經在改變其戰略路線,雖然一些傳統汽車品牌可能將“軟體定義汽車”視為威脅,但也有一些品牌希望獲得這些額外收入**。 不可否認的是,完成向軟體定義汽車的過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每個汽車製造商都在以不同的速度變化,例如,國產品牌現在在產業轉型中處於領先地位,而一些日系品牌仍在衝突中或採取更漸進的方式來應對。
當然,也有一些品牌認為軟體定義不了汽車,應該是消費者的需求定義了汽車,商法定義了汽車,科技的發展定義了汽車。
從非必要舒適功能的訂閱到基於硬體的增值效能,汽車製造商正在推動汽車行業的訂閱服務。 例如,在smart、Tesla、Zeekr等品牌的某些車型中,座椅加熱需要按需啟用。 梅赫西迪賓士EQS開啟10度後輪轉向需要每年支付4998元,蔚來已經開啟了380元的月充模式,用於駕駛輔助功能NOP+。
雖然行業內沒有直接相關的付費訂閱專案,但隨著使用者與數字世界的聯絡越來越緊密,汽車安全、智慧型安防、電池安全、監管安全、資訊和使用者私隱安全,這些問題都牽動著消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