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歷史悠久的法西斯國家再次聯手,簽署了一項名為《相互提供商品和服務協定》(ACSA)的重要協議。 該協議旨在加強兩國在國防領域的合作,包括共享食品、燃料和彈藥等物資,以及促進後勤支援和聯合訓練。 顯然,此舉是推動美國倡導的“亞洲北約化”戰略的重要一步。
回顧近期國際政治發展,尤其是俄烏衝突爆發後,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曾在北約內部會議上指出,中國是對北約的“系統性挑戰”。 這一說法暴露了北約作為美國擴大軍事霸權工具的真實意圖。 北約原本計畫通過俄烏衝突削弱俄羅斯,然後轉向亞太地區。 然而,由於俄烏衝突的持續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導致俄羅斯失敗,北約的戰略部署受到阻礙。
然而,北約似乎對其在亞太地區的滲透戰略越來越不耐煩。 即使不能迅速打敗俄羅斯,北約也不打算繼續等待,而是繼續通過日本這個關鍵跳板來推動“北約在亞洲”的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並不是第乙個與日本簽署此類協議的北約國家。 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也與日本達成了類似協議,而澳大利亞和印度也與日本進行了合作,德國是第七個加入這一行列的國家。
顯然,日本和德國簽署的這項協議主要旨在擴大防務合作圈,可能針對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仔細分析七個國家在美國的命令下採取的反華行動。
當前的“防務合作圈”實際上面臨著許多挑戰。 首先,雖然ACSA涉及防務合作,但它並不等同於“共同防禦協議”。 除美國外,其他國家與日本的全面合作,其實是受制於自身的客觀因素。 除英國外,歐洲國家普遍缺乏在亞太地區發揮軍事影響力的實力。 儘管澳大利亞在地理上更接近亞太地區,但由於其經濟和戰略利益,它可能不願意過多地參與亞太地區的戰略博弈。 另一方面,印度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搖擺不定。 因此,儘管這份名單看起來很強大,但真正對中國構成真正威脅的仍然是美國和日本。
儘管如此,我們需要警惕日本與北約國家深化合作。 美國推動“亞洲北約”的目的之一,或許就是要把亞太國家納入北約體系。 事實上,日本和南韓已經加入了北約的網路安全防禦中心,並且越來越接近成為北約成員國。 一旦日本成為北約成員國,其戰略方針將與北約高度一致,這可能會對中國構成更大的威脅。
然而,鑑於當前的經濟形勢以及美國和西方對俄羅斯的戰略重點,他們可能無法同時在亞太地區大規模擴張。 此外,歐洲國家可能不願意在不擊敗俄羅斯的情況下將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地區。 因此,我們需要拭目以待。
綜上所述,日德簽署的《中非經合組織協定》以及北約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布局,標誌著國際政治版圖的重大調整。 此舉對中國構成了潛在的挑戰,但也暴露了美國及其盟國全球戰略布局的侷限性。 在此背景下,中國需要繼續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合理規劃和調整外交和安全戰略,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 同時,國際社會也應注意到,全球安全局勢的穩定與發展需要各國之間的理性對話與合作,而不是通過軍事同盟和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