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乙個名人說話的方式很奇怪,你一聽就知道是他。 例如,他說:“我家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是棗樹。 他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魯迅先生。
1881年,浙江紹興施醫生周家迎來了一位大胖子,他的長孫取名周張壽,後來改名為周樹人,後改名魯迅。 可以說,在13歲之前,魯迅已經是周家妥妥的少爺了。 爺爺周福清在同治當了十年金石,父親周伯一也是個才人。
本應是好的學術之門發生了一些事情。 為了讓兒子周伯義在鄉考中出名,父親周福清決定向浙鄉考官表態,卻被舉報,周福清被免職,被判入獄,相當於今天的死刑緩期執行。 現在這是一件大事,所以讓我們讓人們無處不在。 於是周家花錢到處找關係,一年,兩年,三年,花了八年時間,八國聯盟進來了,周福清被釋放了。
從此,周家淪落到半路之中,老爺子氣得要死,魯迅和父親被庸醫治死,周家只剩下孤兒寡孀。 果然,生氣的時候到了。 1897年,周家族召開會議分家,叔叔、嬸嬸、叔父被撤職。 魯迅和母親既少又窮。 年僅15歲的魯迅,見識了什麼是人性險惡,什麼是世間冷熱,於是就有了魯迅在《吶喊》中的名言:有沒有人從小康家庭陷入混亂,我想,在路上,我大概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真面目。
從此,魯迅有了兩個想法,一是堅決不考科,二是學治病救人,同舊封建落後愚昧作鬥爭。
於是,在1902年,魯迅東行日本,進入仙台醫學院。 那天上課時,老師放了一張幻燈片,上面是乙個用五朵花綁起來的中國人,還有乙個手裡拿著大刀,嬉皮士笑著要砍頭的日本男人。 周圍的日本人大喊大叫,這叫興奮。 再看一眼,一圈個強壯的中國人就這樣盯著它,連大聲都不敢說出來。 魯迅後來在《吶喊》中寫道:他們看著興奮和殺戮,像鴨子一樣伸長脖子,像死魚一樣的眼睛在轉動著某種興奮。 這讓魯迅變得聰明,從此,大家都病了。 精神麻木比身體虛弱更可怕,意識不好,再開藥也治不了症狀,也站不起來。於是,魯迅決定棄醫,追隨文學,從此,他以文學為旗幟,用筆代替葛,這是關鍵點。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魯迅寫了一篇文學散文《鄉愁》,其他人為革命歡欣鼓舞,但他指出,辛亥革命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統治勢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918年1月,魯迅加入《新青年》。 5月,魯迅首次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散文《狂人日記》,直接揭示了社會的本質,“自相殘殺”兩個字幾乎震撼了當時的整個中國。 隨後,在1918年冬天,魯迅繼續創作第二篇白話文《孔易記》,洗清了舊制度下知識分子的虛偽,以及為挽回面子而死的酸腐,哀嘆他們的不幸,抨擊了自相殘殺的科舉制度。 1921年12月,魯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說《阿Q正傳》出版,通過對主人公阿Q和一系列辛勤勞動者的描寫,剝離了底層人民自我麻痺的精神勝利之道。 歸根結底,是勞動人民的自卑。 1926年3月,他寫了《悼念劉和振軍》。 1926年8月,他出版了第一本合集《猶豫》。
是的,他敢說:從事官職的人就是這樣,他們做廢話很專業,專業的事情做很廢話,有益的事情做得很積極,的事情做得天衣無縫。 對於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他敢說:動物吃不胖,肚子裡一定有蛔蟲,如果人家勤勞卻發不財,那麼社會上一定有吸血鬼。 對於人性,他敢說:打斷你的腿,給你一雙拐杖,然後告訴你,沒有我,你連走路都走不了,所以你要心存感激。 從上到下,從大知識分子到小知識分子,從極富商人到勞苦大眾,魯迅一舉筆就批判,嘴上討伐,誰也不怕得罪。
他說:傷害中國人的是中國人,拯救中國人的只有中國人。 我罵每乙個人,我愛每乙個人。
1936年10月19日,55歲的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但他在遺囑中卻寫下了這樣一條:葬禮不收任何人一分錢,趕緊埋葬,不做任何紀念我的事情,忘記我,照顧好自己的生活。 但人們就是沒有遵循他的旨意。 那天,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走上街頭,自發地為他送行,在他的棺材上,一面旗幟上覆蓋著三個大字——民族的靈魂。
我們為什麼要讀魯迅? 因為在這個追求地位的人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人越來越少的時代,在這個討論治療的人越來越多,討論理想的人越來越少的時代,在這個高手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的時代, 魯迅讓我們看到,沒有奴婢,沒有奉承,最難的文人作風。
小時候看不懂魯迅,現在你我都看不懂。 只要熟悉魯迅,就會讓你眼前一亮,既放心又放心。 恆媚冷冷的指了指千夫,第乙個願意的就是一頭牛的兒子。 雖然他死於20世紀,但他在21世紀仍然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