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見“龍戴花”。
曹新明. 又乙個新的一年即將到來。 熙熙攘攘的廣場上,火花四濺,如流星,如金花雨。 空氣噼里啪啦,在璀璨的光影中,兩條火龍穿梭,時而翻滾,時而靠近,舞動著圖案,龍身不時噴出銀色的烟花,與空氣中密密麻麻的落火火花交織在一起,令人眼花繚亂。
《鐵花》演出(攝影:劉永紅,**鵬安縣人民網)。
這就是川北故鄉的“戴花龍”。 在它美麗的名字背後,是乙個民間活動——鐵花。 早些年,這種演出在彭安縣周子古鎮很受歡迎。
周子古鎮緊鄰嘉陵江,是過去英山、彭安、宜龍三縣的水路交通要道,航運發達,上至廣元,下至重慶,上下江的油、酒、紙、糧均運載,或過道,或停售,多藥材、木材、 煤炭、鹽、絲布都是從古都進口的,這裡成為繁榮的物資集散地,使古鎮百工百業,應運而生。
據一些老船工回憶,當時鎮上開了絲綢作坊、絲緞村、印染作坊、公尺飯作坊、酒作坊、布店、雜貨店、山貨店、糕點店、百貨店、家具店等商鋪,還有茶館、酒樓、紅燒肉攤,隨時向顧客開放, 還有無數的小攤位和小販。這些產業分布在墨子街、鴻駿街(雁店街)、新華街、夏河街、順河街、金桂坡街等幾條主要街道。 市場燈火通明,生意興隆。 不僅如此,周子古鎮還有五座宮殿和十八座寺廟,每逢廟會,人山人海,非常熱鬧。
順河街前身為大鐵街,又稱板邊街塘坊街。 從街道名稱可以看出,打鐵行業在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 1949年初,街邊小店設定了大大小小的鐵爐,大鐵爐鍛鋤、斧、犁,小鐵爐用鐮刀、菜刀、土釘等小型農具,各種鐵器也修好了。 後來,在財神大廈附近,還有一家“唐鐵”鋪,是兄弟倆合夥經營的,鍛鐮刀、鉗子、白鐵剪刀等日用品。
鐵花在擊打鐵時,往往會濺到鐵砧上飛舞,由此衍生出一種表演藝術——鐵花。 鐵花的主要材料是廢鐵,工匠們將廢鐵熔煉成1800熔融的鐵水,放入木棍的木槽板中,然後向外敲擊,在空中形成一場花雨,妖嬈燦爛,震撼人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因此,有句話說“越打花越玩”。
根據相關資料,鐵花的製備和表現主要分為三個步驟:搭建花棚、設定顏色、打花。
人們首先要在空曠的地方搭建乙個高度超過一尺的三角形溫室,這叫做花棚。 每個棚架分為兩層,每層都覆蓋著粗壯的樹枝,這不僅有利於裝飾,而且出於安全考慮。 棚頂上堆放一層新鮮的柳枝,柳枝上綁上鞭炮和烟花,稱為“定色”。
有人稱花杖為手工具,用柳木做成,手腕粗細,叫上棍和下棍,各有一尺多長。 在上杆的一端,挖了乙個手指肚子大小的圓坑,用於容納高溫鐵水。
表演前,表演者應穿粗布大衣,戴瓜帽,有的勇敢,赤裸上身,光著頭,在表演過程中將下桿砸在棍子上,將杆內圓坑中的鐵水打到花棚。 一波又一波,都要數一數那些做好了身體保護工作的人,他們在花架和空地之間來回穿梭,只見鐵水撞到柳枝上,彈射到空中,金光燦燦,當時的人們稱之為“打花”。
1994年版《彭安縣志》記載,在周子古鎮,金、銀、銅、鐵、錫五金行業有乙個共同的行會組織——老君會。 由於鐵工占多數,因此也被稱為鐵幫。 該團夥每年農曆二月初十五在周口老君廟開會,參加人數約30、40人。
周子鎮的鐵花表演大多是在春節期間進行的,畢竟冬天氣溫較低,比較安全。 資深藝術家江飛明說,新中國成立前,一些鑄鐵工人把鐵水扔到牆上,製作鐵花。 或者選擇一棵不太高的柳樹,在上面綁上鞭炮,用木板或鐵鍬將鐵汁打入樹上。 為了不顯得太單一,他們的表演也與其他民間活動一起進行。 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附近的龍燈節都會組織龍燈前來打氣,在花架下穿梭,用鐵濺,稱為“穿花龍”。 或者在舞龍表演時,鐵花打在龍背上,更能展現龍的威嚴,更具吸引力。 這時,龍躍地而起,銀色的花朵在空中飛濺,周圍的燈籠高高懸掛,流淌出一幅人間和平的美妙畫卷。
隨著時間的流逝,鐵花已晉公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偶爾的回憶,歷歷在目,讓人回味無窮,享受不盡。 如今,再次看到《龍穿花》,除了觀看和記錄,心中頓時有了不一樣的祝福。
特別提示。 **請註明:“*方志四川”。
*:四川省地方志局。
作者:曹振明(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西南作家班學生,彭安縣文聯秘書長。 他的詩歌散布在《詩刊》、《詩潮》、《四川文學》等雜誌上。 曾獲首屆“屈原杯”暨“蜀道之光”全國詩歌比賽二等獎
供稿人:南充地方志辦公室。
圖為:四川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