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分布式技術應用的推廣和普及,以及業務場景和資料互動的日益複雜化,多資訊系統之間形成多方分布式系統的需求越來越清晰,未來網際網絡上將有無數開放透明的分布式網路環境(多方網路)區塊鏈服務網路(BSN)。其核心思想是推動網際網絡上建立新的公共層,將這些分布式網路環境連線在一起,最終形成下一代網際網絡。
我們錄製了多期節目**,為大家講解BSN的概念和下一代網際網絡的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BSN到底在為什麼工作,加速下一代網際網絡的建設和應用。 以下是最新一期**及文字排列,為方便閱讀,文字部分經過編輯修改。
BSN一直在推動“下一代網際網絡”的概念。 本次討論的主題也是關於BSN如何促進和引導下一代網際網絡的建設。
首先要注意的是,“下一代網際網絡”一詞可能聽起來很抽象,因為下一代網際網絡的定義仍在討論中。 但從技術角度來看,網際網絡的本質很簡單。
網際網絡的核心功能是傳輸資料。 我們每天使用的微信、各種應用、人工智慧等,都是建立在網際網絡的基礎上的,但這些都不是網際網絡本身。 資料儲存和計算實際上是在伺服器、手機、計算機、資料中心等裝置上進行的,網際網絡實際上是在連線這些裝置並與資料進行通訊,這與**網路類似,只是網際網絡傳輸的是資料包,而不是語音。
BSN對下一代網際網絡的定義側重於資料通訊的核心。 包括目前去中心化、多方計算、廣播傳輸等技術的發展趨勢在內,本質上是在構建更高效的資料通訊邏輯。 根據BSN的核心理念,下一代網際網絡的核心仍然是資料通訊,但資料通訊的效率和邏輯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公升,基於這種更好的資料通訊邏輯,可以實現更高效的多方資料管理和多方應用互動。
回過頭來看,我們認為網際網絡的發展其實可以分為三條主線。 第一條主線就是現在大家都在談論的web1、web2和web3,這條主線其實指的是網際網絡上的內容,以及它是如何產生的。
Web1 是第乙個生成資料供使用者瀏覽的,Web2 是使用者生成的內容,而 Web3 的核心是虛擬貨幣行業眼中資料價值和價值的傳遞,我們認為站在內容主線上,Web3 應該由 AI 生成。 未來,網際網絡上的大量資料將通過AI生成、彙總、提取,然後匯出到各種應用中。 隨著人工智慧在過去一年中越來越流行,人們對它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未來網際網絡上的內容發展必然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就技術演進而言,目前看來這條主線非常清晰。
第二條主線與元宇宙有關。 我們一直說,元宇宙代表了網際網絡上內容表達和呈現的演變。
最初網際網絡上只有簡單的文字內容,從最初的DOS命令列介面,到1992年瀏覽器的出現,帶來了**和格式化的文字,然後是各種動態內容,從gif**、flash**、**stream**等,直到今天,網際網絡上都有各種豐富的**內容。
隨之而來的是網際網絡的終端裝置,從電腦顯示器到智慧型手機,下一階段是元宇宙。 元宇宙的終端裝置是3D的,通過頭戴式裝置、眼鏡等裝置,用肉眼以3D或其他形式呈現網際網絡上的內容,以更接近現實的方式呈現,渲染效果與真實影象一樣逼真。 所以第二條主線指的是內容的呈現方式,幾十年來一直在演進變化,現在有了比較明確的演進方向。
第三條主線是網際網絡的資料通訊邏輯。 網際網絡在1969年被嚴格地視為網路,而在此之前,雖然早在1945年就出現了第一批計算機原型,但還沒有網路這樣的東西。 1969年阿帕網的誕生,被看作是網際網絡的真正開端,當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中心連線了兩個點,後來又連線了十幾所大學和一些防禦系統。
從1960年代到1970年代,各地開始建立自己的區域網,一些大型企業也開始建立內部網路,到1980年代中期,一些網路通訊協議被統一為標準,各種區域網連線在一起,構成了網際網絡。 隨著 1992 年瀏覽器的出現,它使終端使用者可以輕鬆訪問 Internet。 2010年前後,智慧型手機成為主流,移動網際網絡讓更多的人能夠以低成本上網,全球網際網絡的規模和使用者數量開始呈指數級增長。
可以看出,網際網絡自1969年誕生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漸成為今天大家所熟悉的。 但在這個過程中,網際網絡的資料通訊邏輯並沒有改變,它始終是兩個資料中心之間的點對點連線,乙個作為資料傳送方,另乙個作為資料接收方。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位元幣的出現,當時發生了重大變化。 位元幣最初是作為支付工具發明的,但它最大的意義是模擬乙個高效的多方系統。 與網際網絡的點對點通訊不同,位元幣的底層邏輯是一種新型的多方通訊網路,可以帶來通訊效率的極大提公升。
這種變化就像從一對一的會議系統開始。 如果有 10 個人想通過一對一的溝通就某件事達成共識,他們需要打很多電話,因為資訊一次只能在兩個人之間傳遞一次。 但是,如果這 10 個人參加會議,可能只需要 20 分鐘的討論就可以達成共識。
位元幣最初在IT系統之間實現了一種新的資料通訊邏輯,用乙個比喻來打比方,位元幣允許IT系統進行“**會議”,仍然基於網際網絡,但IT系統之間的資料通訊方式發生了變化,從點對點傳輸到廣播傳輸。
這種廣播傳輸在某些場景下可以提供更高效的資料通訊網路,並且基於這種資料通訊網路,可以建立更多的應用邏輯和應用場景。 例如,整個虛擬貨幣系統基於高效的多方資料通訊,從而可以有效地達成共識。
因此,我們認為網際網絡的第三條主線,即資料通訊邏輯,正在迎來重大變革,原來的點對點資料通訊變成了多方資料通訊。 BSN的核心理念是,基於多方資料通訊,在網際網絡上建立乙個新的公共層,這將賦予下一代網際網絡新的定義和更豐富的內涵。
按照目前主流觀點,這個新的公層可以稱為web3,它與現在的web2不同。 但是,我們仍然傾向於將其稱為點對點資料通訊的網際網絡和多方資料通訊的網際網絡,或者單邊系統的網際網絡和多方系統的網際網絡,或者私有層的網際網絡和公共層的網際網絡。 無論名稱如何,它無疑都將開啟網際網絡發展的新篇章。
從整體架構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傳統網際網絡和新興的網際網絡層是平行的,它們相輔相成,而不是用一層替換另一層。 如圖所示,兩者從下到上是相似的架構:
最底層是雲平台層,現在大多數IT系統都是建立在雲上,無論是公有雲還是私有雲。 這一層主要管理資源、虛擬機器、作業系統等,而傳統網際網絡上的這一層就是AWS、阿里雲等,我們在BSN中所做的也在這一層。 在傳統的網際網絡中,有一種更通用的雲軟體叫做VMware,BSN軟體可以與服務於多方系統和分布式網路的VMware軟體相提並論。
第二層是虛擬機器和例項。 第三層是例項上的作業系統,即傳統網際網絡上的Windows NT和Linux,服務於單邊系統; 然而,在網際網絡的新層中,乙個應用程式部署在多個例項上,甚至可能分布在不同國家的雲上,這是傳統作業系統無法處理的,因此需要新的作業系統。 在BSN看來,在現階段,區塊鏈是最原始的分布式作業系統。
第四層是在作業系統之上構建應用程式。 對於傳統的網際網絡來說,它是乙個單邊系統,乙個IT系統是它自己的系統,它可以是乙個**和它的後台系統,也可以是乙個APP和它的後台系統,它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單方可以關閉整個系統。
在網際網絡的新層,對應的多方制是多方制,由權利幾乎平等的多方共同建設和管理,任何一方都不能關閉整個系統,任何一方退出,都不會影響系統的生存和正常執行。
頂層是各種應用,在傳統網際網絡的一面,它基於電子郵件、搜尋引擎等; 或基於應用程式,例如微信上的各種應用程式等。 在網際網絡的新層,有各種基於多方系統的分布式應用,目前是各種區塊鏈及相關應用,比如以太坊上的各種應用,包括分布式身份、數字貨幣等。
需要強調的是,如果把現在的傳統網際網絡稱為第一代網際網絡,而網際網絡的新層被稱為下一代網際網絡,那麼第一代網際網絡上有多少**,下一代網際網絡上又有多少, 我們稱之為“多方網路”的存在,而多方網路實際上對應的是當前的區塊鏈。正如每個多方網路上都會有許多應用程式一樣,每個多方網路上也會部署許多應用程式。
區別在於,多方網路由單方管理,而多方網路由多方管理。 它可以是兩方的,也可以是更多的,甚至可以是完全開放的,允許任何人加入管理,只要得到所有現任管理員的同意。
因此,我們預計下一代網際網絡上將有數億個多方網路,就像第一代網際網絡上有數億個多方網路一樣。
這兩代網際網絡不會相互取代,而是相輔相成,選擇使用哪種網際網絡完全取決於業務場景的需求。 單邊系統仍將存在,就像有時兩個人之間的打擊可以解決問題一樣; 如果多個組織需要高效協作,那麼加入多方網路將是乙個更好的選擇,如前面的示例中所述,10 個人加入乙個 ** 會議。
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如第一代網際網絡上不可能只有兩個最大的網路一樣,下一代網際網絡上也不可能只有乙個多方網路。 對於同樣的業務需求,可能會有上百個多方網路,它們相互競爭和優化,有的多方網路會被淘汰,有的會生存下來,最後會有各種多方網路。
我們之所以稱它們為多方網路,而不是區塊鏈,是因為區塊鏈只對應特定場景下的特定應用。 下一代網際網絡其實是無限數量的資料通訊網路,是否需要像區塊鏈一樣使用虛擬機器、智慧型合約、共識機制等,也完全由業務需求決定。
因為下一代網際網絡上會有大量的多方網路,而這些多方網路是由網路節點組成的,有些多方網路可能只包括兩個網路節點,也可能有一些多方網路,甚至包括數百萬個網路節點,所以未來會有無數的網路節點。 這些網路節點需要在各種裝置上執行,因此需要新的作業系統、資料庫和雲管理系統來支援這些網路節點及其組成的多方系統的執行。
BSN所做的是在雲平台層定義下一代網際網絡基礎設施,同時不斷優化作業系統層。 可以預見,未來會有大量資料從集中式單方系統轉移到多方系統,因為這些多方系統可以提供開放透明的公網環境,可以保證使用者對資料的所有權和控制權。
我們現在幾乎100%相信這個發展方向,隨著我們不斷推進和踐行我們的理念,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是海外企業,包括一些大型雲服務提供商,都認可我們的理念,這也證明了我們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然而,從1969年網際網絡誕生到1995年大規模商用,又用了26年時間,又過了2010年移動網際網絡爆發後的15年,這讓幾乎所有人都在使用網際網絡。 雖然我們相信不會再用20年的時間,並堅持不急於求成的態度,繼續投入大量資金,專注於底層技術的創造,但對於BSN來說,因為目前所做的很多基礎工作,未來可能都是開源的,無法轉化為商業成果, 它仍然承擔著很大的風險。
因此,今天我們再次闡明我們的理念,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企業和科研機構能加入我們的工作,與我們一起推動科技發展,共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