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財新中國改革》雜誌,2013年5月。1949年,奧地利經濟學家公尺塞斯的《人類行動》一書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 當時,耶魯大學學術委員會的大多數成員都反對。 原因是公尺塞斯移居美國後,在任何一所大學都找不到教職。 二戰後,凱恩斯主義主導了美國學術界,主張對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 在主流學者眼中,公尺塞斯畢生致力於寫作的經濟學巨著太過時了。 然而,在一位學術成員的堅持下,這本書出版了。 令人驚訝的是,這本不合時宜且昂貴的學術專著就售罄,僅在出版的第乙個月就重印了兩次。 事實證明,《時間》是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它深刻地影響了安·蘭德、赫茲萊特、羅斯巴德等一大批學者,並導致了美國自由市場經濟學和自由主義的全面復興,並傳播到所有主要工業國家。 如今,這種影響正在擴大。 《人類行動》無疑是經濟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作者:程燁.
人類探索市場現象的歷史由來已久。 早在古希臘,敏銳的哲學家就已經發現市場運作存在著內在的規律。 近代以來,隨著市場的發展和經濟思想的積累,經濟學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亞當·斯密發現,人類的利己主義就像乙隻“看不見的手”在協調市場; 李嘉圖發現了比較優勢原理,證明國際**既可以使富國受益,也可以使窮國受益; 歐洲經院哲學家系統地研究了貨幣和信貸問題; 馬克思注意到了資本主義經濟週期的現象,並試圖用剩餘價值理論來解釋它; 門格爾創立了奧地利經濟學派,創造性地運用主觀價值理論解決了困擾古典經濟學家的“鑽石與水”悖論,他的學生龐巴維克發現利息是一種時間現象,並質疑剩餘價值理論。 所有這些努力共同描繪了一幅經濟學的全景圖。 然而,這些知識就像碎片一樣,分散在生產、消費、分配、供求、價值、貨幣、週期、巨集觀等各個領域,彼此之間缺乏聯絡,甚至相互衝突。 在《人類行動》中,公尺塞斯創造性地整合了所有經濟學知識,以無可挑剔的邏輯和洞察力呈現了一門完整的經濟學學科。 在這本巨著中,市場不再是分散和孤立的區域性現象,而應該是乙個緊密聯絡、環環相扣的整體。 不僅如此,他還將這一理論應用於其他領域,史上首次將社會、政治、歷史等學科聯絡起來,極大地豐富了對人類社會整體的理解。
公尺塞斯的方法體現在這本書的標題“人類行動”中。 眾所周知,社會科學是對人的研究。 關於如何研究人類社會,通常有兩種對立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完全不同,因此不能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 經濟現象應該在歷史、文化和傳統實踐的背景下進行研究,如人文經濟學、歷史學派、制度經濟學等。 第二種觀點則截然相反,認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沒有區別,經濟現象和自然現象一樣,可以歸結為數學公式。 因此,人類社會可以應用同樣的科學研究方法——基於假設建立數學模型,然後在現實中驗證它們。 當今主流經濟學中的巨集觀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是後者的代表。 另一方面,公尺塞斯開創了一種獨特的研究方法,他稱之為實踐學。 行為科學結合了上述兩種方法的優點:它不僅考慮到人類的獨特性,即有意識的,人類行為不能簡化為數學公式,而且承認人類社會具有客觀的、可認知的規律。 這一學說以“人在行動”為不容置疑的前提,並採用一種特殊的科學研究方法,即邏輯演繹,以確保這一前提在研究中始終得到堅持。
邏輯演繹是一種古老的研究方法,幾何學是其最典型的應用。 邏輯演繹法從確定為真的公理的前提出發,運用內省演繹法探索公理的邏輯內涵,一步一步推導出各種推論,即定理。 每個定理都與作為前提的公理一樣可靠。 整個理論體系的可靠性是由人類邏輯思維的合理性來保證的。 在公尺塞斯的行動理論中,終極公理,即所有經濟和社會理論的起源,是“人的行動是一種目的行為”。 公尺塞斯喜歡舉個例子,為什麼火車站在早上和晚上往往很擁擠,而在其他時間卻空無一人? 解釋這種現象的唯一方法就是看人們的目的——早晚高峰時段,每個人都要趕火車。
一旦公理成立,就可以引入其他定理,例如“行動表明人不滿足於現狀,行動是為了滿足他的慾望——實現目標”,“人可以理解宇宙之間的普遍因果關係並因此行動,因果決定手段和目的”, “人總是會使用他認為合適的手段來達到他想要達到的目的——即人類的理性”。然後,引入現實世界的約束,如“現實世界沒有足夠的手段來滿足人們的所有目的,資源稀缺,因此,人們必須做出權衡(經濟一詞的行為含義)”,“權衡意味著人們應該根據目的的重要性(價值)進行排名, 並一一實現自己的願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排名,相互交流可以增強所有人的滿意度”。在這一點上,公尺塞斯發現了所有市場現象的共同本質特徵——交換。 因此,麥可經濟學也被稱為交換科學。 正是因為認識到市場是建立在真實的人之上的,是現實約束下人與人之間的選擇和交換的網路,公尺塞斯才能夠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解決乙個又乙個的經濟問題和悖論。
公尺凱利斯理論的另乙個可貴特點是,它始終與人類社會實踐相一致。 在《人類行動》中,經濟和社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公尺塞斯繼承了奧地利學派創始人卡爾·門格爾的傳統,用行動科學重新定義了門格爾的方法論個人主義。
公尺塞斯認為,只有當人們意識到行動必須由個人執行時,才有可能承認廣泛的人類合作。 堅持個人主義,並不意味著否定集體行動的存在,而只是把集體行動和社會行動看作是廣義上人類行動的乙個特例。 從個人主義的觀點來看,集體不能獨立於個人而存在,一切社會行動都是由個人行動組成的,一切歷史事件也可以歸結為個人行動。 就這樣,公尺塞斯開始了以個人為出發點的社會學研究。 亞當·斯密認為,當人類自身利益驅動時,市場經濟可以使整個社會受益。 另一方面,公尺塞斯走得更遠,認為自利是人類構成社會的根本原因。 社會不是由統治者的命令產生的,而是由人們以理性為指導,認識到交換、分工和合作可以給每個人帶來好處,人們是在自利的基礎上形成的。 人們遵守社會的規則和慣例,因為它對每個人都有好處。 公尺塞斯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則,並將其擴充套件到人際合作的普遍原則,作為勞動分工導致普遍物質繁榮的論點; 結合奧地利學派的主觀價值論,他認為基於勞動分工的市場交換可以提高所有參與者的價值滿意度。 通過這種方式,公尺塞斯在物質和價值層面上都認為“勞動分工是所有社會關係的基石”。
既然每個人不是生來就“平等”的,人的性格、品味、喜好、能力各不相同,自然界中的資源稟賦也大相徑庭,那麼標準是什麼,如何進行分工呢? 這就把我們帶到了《人類行動》一書的核心——經濟計算。 經濟計算的問題說來話長,這裡只能簡單概括一下:自由市場中商品、要素、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發交換,可以為社會所有成員提供視覺參考,使人們能夠計算各種滿足目的的手段; 讓人們不僅發現自己的長處,而且了解他人的願望,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人的滿足。 正是在第一者的引導下,個體的理性形成了社會的理性,人類社會才能組織大規模的社會生產和合作,促進所有成員的福利。 **的具體形成機理很複雜,在此無法詳細描述。 需要強調的是,公尺塞斯的觀點與當今主流經濟學在**問題上有很大不同。 公尺塞斯堅持奧地利學派的主觀價值論,認為價值本身是不可測量的,價值水平只是主觀滿足的順序,不能用數值來衡量。 但是,通過人的行為,通過現實約束下的市場交換,主觀價值可以以**(交換比率)的形式體現出來,供市場參與者參考。 因此,**不是價值的衡量標準,而是反映相對稀缺性的指標(即人們相對於客觀現實約束的主觀意志)。 此外,在公尺塞斯看來,“**”的出現取決於交換,而交換又以個人對財產的占有和支配為前提。 因此,基於**的經濟計算是私有財產和市場的產物。 公尺氏經濟學中的市場是指所有人類自發和自願交換的網路,**是市場參與者協調其意志的工具。 相反,主流經濟學傾向於簡單地將**視為配置資源的技術工具,而將市場視為提高效率的技術手段。
一旦理解了公尺塞斯的社會理論,他的政策主張就很容易理解了。 從行為論的角度來看,**干預是一種強制性命令,因此與市場上的自願交換有著根本的不同。 經濟計算使市場參與者能夠客觀地計算收益和損失,以尋求最大的個人滿足感; 干預措施是否真的幫助了它想要幫助的人,沒有客觀指標可以參考。 當應用於政治時,行為研究已成為一門分析政策及其結果的學科。 公尺塞斯同意大衛·休謨的事實價值二分法。 行動作為一門理論科學,不能自己做出價值判斷。 經濟科學作為行為科學的乙個分支,永遠不能告訴人們該做什麼,它能做的就是告訴人們,如果你想實現某個目標,該怎麼做。 經濟學揭示了政策的後果,使人們和**能夠做出明智的價值判斷。 在《人類行動》一書中,公尺塞斯從功利主義價值的角度為自由放任政策辯護。 當然,這裡的功利主義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種功利主義,認為少數人的功利主義可以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 事實上,個人主義拒絕人際效用的一切增減,拒絕社會效用的概念。 公尺塞斯承認**在遏制犯罪和保障自由和財產方面的作用。 他的自由放任主張的本質是讓個人決定他們想如何參與社會分工,讓消費者決定企業家應該生產什麼。 根據公尺塞斯的說法,人類思維的邏輯結構是相同的,因此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經濟學原理。 正如他在《人類行動》中所說,勞動分工和社會合作是每個人的根本利益。 暴力掠奪和脅迫干預可以給他人帶來短期利益,而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但它們不是長期的解決方案。 自由市場符合所有人的長遠利益,是文明和繁榮的支柱。 麥可的功利主義繼承並發揚了傳統的道德觀,認為考慮長遠利益是道德的。
在《人類行動》第30章中,公尺塞斯將經濟理論應用於羅馬帝國的衰亡。 他發現,羅馬帝國雖然缺乏現代市場經濟運作的制度基礎,但在明朝皇帝的統治下,分工合作制度已經發展起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開始專業化,勞動分工使城市相互依賴。 然而,帝國多年來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不得不使用貨幣貶值來支付費用,這導致了高通貨膨脹。 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統治者頒布了嚴格的管制令,摧毀了整個合作社制度:農民種植的糧食不能以市場價格出售,因此他們不得不停止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開始在農場製作自己的手工業工具; 城市糧食短缺,人們逃離城市,回到農村自己種植糧食。 此時,再多的嚴厲法律也無法阻止文明的崩潰。 內亂加上外國入侵導致帝國崩潰,大部分領土恢復到自給自足的原始狀態。 當然,現代政治制度不能簡單地與古羅馬相提並論,但這個歷史教訓在今天仍然有用。
人類行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淵源。 1976年,台灣學者夏道平的中文譯本首次出版。 台灣“**研究所”院士江碩傑深受公尺塞斯經濟思想的影響,他用公尺塞斯的理論闡釋台灣的經驗,全面論述台灣經濟成功的原因。 據香港出版商林行之介紹,中國駐美國大使在1989年明確要求“人民行動”。 雖然無法確定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公尺塞斯的影響,公尺塞斯是麥可行為理論的普遍原則,但經濟政策與其後果之間的聯絡可以在改革過程中追溯。 例如,以雙軌制為代表的經濟政策帶來了嚴重的政治後果,導致改革程序一度中斷。 直到1992年以後,統治者才全面放寬其他規定,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 然而,今天,正確的概念似乎已被許多人遺忘,並帶來了一系列後果——環境汙染、通貨膨脹、資產泡沫、扭曲的投資結構等等。 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傾聽公尺塞斯的教誨:人們能否改變他們對短期利益的心態? 為了所有人的長遠利益,必須盡快改變職能,減少直接干預,推動現代市場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私有財產、自由、正義、法治等等。 然後,正如公尺塞斯的行動理論所揭示的那樣,大規模的社會分工和合作必須導致更持久的物質繁榮和精神上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