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獨家報道。
正文|劉元龍.
隨著文化、旅遊、科技、生態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地方一流機構、養老機構、慈善機構也在不斷探索“文化養老”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老年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文化養老”已成為大勢所趨,受到廣泛關注。
“文化養老”符合老年群體的期待,既能幫助老年人豐富愛好,豐富退休生活,又能傳遞更積極的養老理念。 隨著文化、旅遊、科技、生態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地方一流機構、養老機構、慈善機構也在不斷探索“文化養老”的新業態、新模式,文化活動成為日常養老服務之一,對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實際問題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要打造文化養老服務陣地。 要大力發展老年人教育,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優質、便捷的教育資源,緩解社會老齡化壓力,促進全民全面發展和潛能實現,真正實現“老年人有學之事”, 老人玩得開心,老人有事可做”。
學習是退休的最佳方式。 截至 2023 年底,共有 7 個60,000所學校,超過2000萬名學生參與。 相較於養老機構的“床位”,老年教育的“坐席”是更積極、更積極、更經濟的養老選擇。 特別是隨著“60後”、“70後”退休潮的到來,為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大力發展老年人教育產業,是對老年人教育的有力支撐和補充。 未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消費能力較高的老年人口規模也將迅速上公升,他們傾向於購買更高層次的老年教育產品或服務,如私人定製屬性、“一對一”輔導等。
此外,**部門、行業企業、高校等組織的老年高校,要創造條件,從服務本單位、本系統的退休職工轉變為服務全社會。
二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各類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科技館、體育場館等場所要為老年人進行改造,為老年人學習提供便利,最大程度滿足老年人對“文化養老”的需求; 聚焦老年人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深化智慧旅遊老年工作,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慧型服務並行創新; 大力推進各級圖書館電子閱覽室視聽區建設,推進博物館智慧型導覽系統建設,增加語音講解自助服務及“雲景博覽會”AR智慧博物館系統。
應該肯定的是,近年來,在老年人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方面,努力做好了包括老年人專用活動室、無障礙設施、特殊引導標誌、便捷服務點和醫療箱,以及提供輪椅和拐杖等,並實施老年人免預約開放, 設立“長者服務崗位”等,長者友善環境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照顧在“數字鴻溝”之前不知所措的老人,在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館,60歲以上的老人無需網上預約,可直接憑老年證和身份證進行登記。
三是豐富老年群眾文化活動。 老年文化活動品牌化、常態化是拓展文化養老理念的重要抓手。 要依託重大節日,大力組織開展廣場舞、群眾合唱比賽、“敬老月”等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老年群體積極參與,展現老年人積極樂觀、昂揚向上、充滿希望的精神。
比如中國紅十字會職業發展中心的博愛藝術團,就是乙個常年活躍在扶老救助第一線的文藝團體。 自2006年以來,中國紅十字會職業發展中心堅持每年舉辦紀念“5.8世界紅十字日”活動,博愛藝術團在全國15個城市舉辦大型公益晚會。 還走訪全國20多個省份的養老機構,開展公益演出和慰問活動,為當地老年人送去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食糧。 上海依託“上海市民文化節”,每年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 在群眾基礎深厚的合唱、舞蹈、戲曲等活動中,老年文藝隊伍佔比超過60%。 這些有益實驗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鑑,我們期待未來為老年人舉辦更多的文化活動。
作者是資深**人)。
小康“ • 中國小康網獨家文章)。
本文刊登於2024年1月下旬的《小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