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時任美國情報局局長的艾倫·杜勒斯(Allen Dulles)帶著簡報突然走進了美國***委員會的會議室,而這一次的簡報充滿了“蘇聯接管伊朗的後果”。 從當時美蘇冷戰的背景來看,不難推測杜勒斯此舉的意圖——他想藉著這次簡報,說服包括當時的美國艾森豪在內的白宮支援其對伊朗發動“特別行動”, 從而防止“蘇聯接管伊朗”。
艾森豪對杜勒斯的報告持懷疑態度,因為儘管在穆罕默德·摩薩德(Mohammad Mossadegh)領導下的民選伊朗人在處置自己的石油特許權問題上與西方關係不佳,但他們沒有聽說過伊朗與蘇聯的關係有任何重大變化。 然而,艾森豪的質詢並沒有扭轉中央情報局**的主觀判斷。 在艾倫·杜勒斯(Alan Dulles)的堅持下,開始干預伊朗內政。
為什麼美國間諜機構在這個時候執意干涉伊朗內政? 我們必須從伊朗本身的歷史開始。
艾倫·杜勒斯。 美國國會圖書館(數字檔案編號:LC-Digi-HEC-1832)。 */britannica
石油資源爭奪戰。
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基本上都有著沉重的“近代史”,伊朗也不例外。 早在2000多年前,出生於艾哈邁尼德家族的居魯士大帝就以這片土地為起點,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乙個橫跨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世界”帝國。 從此,歐亞大陸的族群遷徙不斷,伊朗的土地也是“換王旗的城首”。 然而,自19世紀以來,伊朗的大國野心並沒有減弱,反而隨著伊朗內外麻煩的刺激而加劇。
居魯士大帝建立的帝國。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伊朗民族危機的加深,很大程度上是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殖民入侵造成的,而英國之所以對伊朗如此“關注”,不僅是因為伊朗特殊的地理位置,還與伊朗蘊含的豐富的石油資源有關。 19世紀末,西方國家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的發明對地球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類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迫切。 作為當時的“全球霸主”,英國自然認識到控制石油資源對維持其世界霸權的重要性,於是派出大量人員在世界各地進行石油勘探等活動,伊朗南部地下蘊含的豐富石油資源很快被英國人知曉。
強大的英國人計畫讓當時統治伊朗的卡扎爾王朝將開採和使用石油的權利“出租”給自己,作為回報,英國人將把部分石油收益作為“特許權”和“稅收”給伊朗**。
由於當時卡扎爾王朝的軟弱和君主的無能,英國人很快獲得了在伊朗產油區建立工廠和發展工廠的特權。 1909年,“英伊石油公司”成立,英國完全壟斷了伊朗石油資源的開發權。 英國**擁有該公司51%的股份。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加強了對中東其他地區石油資源的調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崩潰後,英國將伊拉克等地的石油資源置於其控制之下。
石油支撐著“日不落帝國”的全球霸權,但伊朗**未能從英國開採本國石油中充分受益。 英伊石油公司的管理層基本上由非伊朗人佔據,伊朗人想在公司工作,只能做低階工人。 英伊石油公司通過提煉伊朗石油並將其運往世界各地賺了很多錢,但英國人交給伊朗的“特許權”和“稅收”並沒有他們支付給英國人的稅款那麼多。 例如,1947年,伊朗**獲得了近2000萬美元的石油特許權和稅收,而英國**則從英伊石油公司獲得了5600萬美元。 據統計,英伊石油公司給伊朗官員的不到其總收入的20%,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40年代末。
蘇萊曼清真寺,位於伊朗西南部,1908年在那裡發現了石油。 該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伊朗的主要石油中心之一。 **/britannica
伊朗人並沒有阻止英國人的欺凌。 20世紀20年代,年輕的伊朗軍官禮薩·汗(Reza Khan)在政變後建立了巴列維政權,以埋葬卡扎爾王朝。 禮薩汗成為一國統治者後不久,他就對英國剝削伊朗石油利益感到不滿,並發誓要從英伊石油公司收回石油特許權。 根據禮薩汗的兒子巴列維(後來成為伊朗國王)的說法,關於石油特許權的談判始於 1927 年,持續了兩年,但沒有任何結果。 禮薩汗意識到雙方之間的衝突無法和平解決,因此他試圖使用武力強行收回石油特許權。 英國人要狡猾得多,他們把這個問題交給了英法主導的“國際聯盟”,使伊朗處於劣勢,並施加經濟、軍事和其他壓力,使禮薩汗陷入兩難境地。
由於當時國內敵對勢力眾多,禮薩汗不得不應對當地部落的叛亂和卡扎爾王朝的殘餘勢力。 禮薩·汗不得不不情願地接受英國的提議,即增加支付給伊朗的“讓步”**,以使事情變得模糊不清。
禮薩·汗在石油特許權問題上對英國的讓步未能實現他穩定政權的目標。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被軸心國集團入侵的蘇聯**與倫敦當局結盟,英國通過多種渠道向蘇聯運送軍用物資,伊朗也是英蘇商定的“國際援助路線”之一, 也就是說,英國通過伊朗將資源運送到高加索地區和蘇聯控制下的其他地區,通過其在中東的殖民地。
然而,此時的禮薩汗不想被捲入二戰的漩渦,伊朗宣布中立,與德國激戰。 這一行為激怒了英國和蘇聯,他們立即向禮薩汗施壓,要求其與德國斷絕外交關係。 無奈之下,禮薩汗只好求助於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希望他能在中間斡旋,但羅斯福也採取了支援英蘇的態度。 隨著局勢不斷公升級,英蘇兩支隊伍同時從南北進入伊朗,並迅速逼近伊朗首都德黑蘭,迫使禮薩汗將王位傳給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而他本人則被流放海外,孤獨終老。 後來,在英國和蘇聯的監督下,伊朗與德國斷絕關係,並向德國宣戰,這一事件深深地刺痛了伊朗的政治精英。
石油國有化運動的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伊朗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到這個時候,巴列維王朝的沙赫們已經長大了**,和他們的父親禮薩汗一樣,早期的巴列維國王也想有所作為,他們憎恨英國人利用屬於伊朗的石油為自己賺取巨額利潤的卑鄙行為。 結果,“石油國有化”成為年輕的巴列維國王的首選,不僅是為了獲得石油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好處,也是為了點燃伊朗人民的愛國熱情。 然而,基於伊朗和英國之間的力量平衡,巴列維國王和他的親密部長們仍然傾向於與英國進行和平談判。
此時,英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過去所建立的霸權體系漏洞百出。從印度到撒哈拉以南非洲,英國的實力處於全面萎縮的狀態,其國家實力的衰落是乙個公開的事實。 巴列維國王很清楚這一點,這也是他敢於與英國人談判的原因之一。 此外,他還收到了來自其他訊息來源的訊息——沙特和伊朗一樣,都是石油資源豐富的大國,但兩者的區別在於,沙特和美國獲得石油開發權的公司達成了“五比五”的利潤分成。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britannica
巴列維國王大發雷霆,但英國人似乎並不關心伊朗人,他們重蹈覆轍,提出了“多一點錢”的提議,但對涉及歸還石油特許權的核心問題隻字未提。 負責指揮談判的伊朗總理拉茲馬拉頗為無奈,但他不敢理性爭辯,談判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
拉茲馬拉的無能引起了伊朗世俗精英的廣泛不滿,在世俗陣營中,以穆罕默德·摩薩德博士為首的國民陣線於1949年成立,進入議會,公開揮舞著“石油國有化”的旗幟,贏得了伊朗左翼“人民黨”(由一些伊朗共產黨員創立)的支援。
在伊朗的宗教界,有一些神職人員精英認為,英國人不應該妥協,而應該努力捍衛伊朗民族的利益。 這部分部隊由阿亞圖拉·卡沙尼領導。 卡沙尼發布了一項教令,呼籲信徒支援摩薩德博士和其他人提出的“石油國有化”,從英國手中奪回石油特許權。 此時,摩薩德也在積極集結伊朗宗教界的力量。 不久之後,拉茲馬拉被民間活動家暗殺,巴列維國王任命的新首相無法控制局勢,眼看“石油國有化”運動在議會兩院成為草原大火,巴列維國王趁勢任命摩薩德為運動核心領袖, 擔任首相,並讓他負責與英國人的談判。
摩薩德的到來給英國人帶來了壓力,但英國政府和商界似乎並不準備輕易讓步,堅持壟斷石油特許權,並威脅要動用軍隊保衛他們在阿巴丹的煉油廠。 英國首相和外交大臣也尋求華盛頓當局的支援。
對於英國的求助,美國人有自己的小算計。 在摩薩台領導的“國民陣線”崛起之前,他們擔心伊朗和英國之間的鬥爭,美國精英認為伊朗從英國手中奪回對自己石油的控制權是可以理解的,更不用說如果英國真的能從伊朗撤軍,美國公司可以趁勢打入伊朗石油市場,填補英國留下的空間。 這樣一來,美國就可以坐山觀虎,實現利益最大化。
穆罕默德·摩薩德。 **/britannica
但是,英國畢竟是美國的戰時盟友,雙方合作的基礎依然存在,美國在許多全球性問題上仍需要英國的積極配合。 此外,如果英國過快從伊朗撤軍,蘇聯先於美國搶占伊朗市場,這對美國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美國選擇不偏袒任何一方,在中間斡旋,一方面勸說英國人在如何分配資金的問題上做出讓步,另一方面暗示摩薩德在石油讓步問題上不要太強硬。
美國人的態度非常曖昧,但摩薩德沒有退路。 以他為首的“國民陣線”,靠著對英國的不妥協和堅決鬥爭,在議會和**中佔了上風,如果現在態度軟化,其政治生命就可能趨於終結,所以摩薩德雖然表面上感謝美國人的善意調解,但仍然堅持收回石油特許權, 並在收回權力之前建立了伊朗國家石油公司。
1951年3月,伊朗議會兩院通過了一項關於石油國有化的法令。 同年9月,伊朗軍隊進入英伊石油公司在阿巴丹的煉油廠,並公升起了伊朗國旗。 儘管伊朗方面事先表示,如果英國技術人員願意留下來,他們的工資不會受到影響,但所有英國員工都被撤離了。 伊朗方面接管了該工廠的裝置和資源,但由於英國過去長期壟斷石油開採、冶煉和運輸等一系列技術,伊朗人無法恢復石油生產,石油產量急劇下降。 為了報復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運動,英國封鎖了伊朗的沿海港口,阻礙了伊朗的石油出口,並凍結了伊朗在倫敦銀行的資產。 許多西方國家也拒絕購買伊朗石油,這給摩薩德帶來了很多麻煩**。
摩薩台的中央集權和淪陷。
摩薩德撤回石油特許權在短時間內贏得了許多伊朗人的掌聲,然而,英國的反制措施也加劇了伊朗的金融危機,巴列維國王在他的回憶錄中堅稱:“是摩薩德的政策使我們的經濟陷入癱瘓。 “摩薩德設想從美國獲得一筆貸款,以幫助伊朗**渡過難關。 然而,美國對摩薩德此前拒絕其調解計畫以及不願提供更多實際援助表示不滿。 摩薩德別無選擇,只能尋求內部集權以穩定局勢。
伊朗石油工業地圖。 ** 林玉珍,張玉庚,葛敏清,《世界地理地圖集》,山東省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
為了加強總理的權力,摩薩德向巴列維國王提議,他也應該擔任國防部長一職,這勢必會被拒絕。 摩薩德沒有放棄,而是撤退作為前進,並通過自願辭職的方式動員了底層人民。 民眾還認為,只有摩薩德繼續掌權,伊朗才能擺脫困境。 果不其然,巴列維國王在民眾的壓力下,同意了摩薩德的復出,之後,為了鞏固對議會的控制,摩薩德提議通過全民公決重新選舉來解散議會。 在這個問題上,巴列維國王和摩薩德再次不同意,但摩薩德並不打算讓步。
國王和首相之間關係的破裂只是問題的乙個方面。 伊朗什葉派宗教精英阿亞圖拉·卡沙尼(Ayatollah Kashani)此前曾是石油國有化運動的積極支持者,他也對摩薩德越來越懷疑,因為它與印度人民黨關係密切,而印度人民黨與宗教界的關係並不好。 令卡沙尼不滿的是,摩薩德拒絕了接納什葉派神職人員進入內閣的請求。 結果,在石油國有化運動的旗幟下走到一起的伊朗宗教和世俗精英已經分道揚鑣。
這時,摩薩德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沒有安撫表現出離心傾向的老盟友,而是開始清洗軍隊。 軍隊是巴列維王朝的命脈,禮薩汗推翻了卡扎爾王朝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槍管。 現在摩薩台以文官的身份掌管軍隊,罷免國王在許多保守的軍官眼中無異於“叛亂”。 他們公開反對摩薩德的安排,多達200人被解雇。 然而,這些軍官並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在美國間諜的拉扯下,聚集在軍隊老兵扎赫迪將軍周圍,試圖反擊。
伊朗改革陣營內部的分裂給了美國情報部門和英國間諜機構滲透的機會。 為了緩解金融危機,摩薩德在發現美國難以依靠後,向蘇聯丟擲橄欖枝,試圖通過互惠等措施穩定局勢。 蘇方也作出積極回應,歸還了此前被凍結的伊朗在蘇聯的資產。 美國原本擔心摩薩德**會滑向蘇聯,但現在摩薩德**正在擴大與蘇聯的經濟合作,這無疑證實了它的判斷。
1953年2月,在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Alan Dulles)的辦公室裡,間諜秘密制定了一項代號為“阿賈克斯”的行動計畫,針對摩薩德**。 所謂“阿賈克斯”,即中央情報局**秘密聯絡伊朗軍隊內部的保皇黨軍官,以巴列維國王的名義逮捕了摩薩德,並建立了乙個新的**。 推翻摩薩德的政變的執行是由當時的中央情報局克里公尺特·羅斯福指揮和協調的。 文章開頭提到的杜勒斯要求艾森豪採取行動,也發生在該計畫發布前後。
1953 年 8 月 15 日,國王衛隊在中央情報局**的支援下,對摩薩德發動了突襲,但由於計畫洩露,參與政變的親國王軍官被消滅。 巴列維國王衛隊的指揮官正在執行逮捕摩薩德的任務,被對方逮捕。 巴列維國王得知此事後,擔心自己會惹上麻煩,於是他和王后立即乘專機逃離伊朗前往巴格達,然後轉移到義大利羅馬。 在飛往飛機的途中,克公尺特·羅斯福發了一封美方起草的電報,要求巴列維在廣播中宣讀,稱“他被左翼勢力強行驅逐”,意圖將國王描繪成“朝臣野心”的受害者。 顯然,羅斯福和其他人正在藉此機會醞釀對摩薩德當局的更大規模反擊。
面對摩薩台未遂的軍事政變和國王的出走,人們開始意識到政治動盪與外部勢力的滲透之間存在聯絡。 巴列維國王被視為叛徒,他父親禮薩汗的雕像被摧毀,石油國有化運動逐漸演變為推翻巴列維王朝統治的政治運動。
未遂政變發生後,中央情報局**不願失敗,他們隱藏了未來接替摩薩德的候選人扎赫迪將軍,並繼續誘捕敵視摩薩德**的勢力。 8月16日晚,克公尺特·羅斯福向伊朗**捐出5萬美元,這是他買來的,並要求他們以“共產黨”的名義召集暴徒製造混亂。 19日凌晨,伊朗德黑蘭街頭出現大批摩薩德民眾,高喊口號支援巴列維國王復辟。 根據一些參與者的回憶,聚集在廣場上的**人群得到了美國的財政支援。 它還混雜了來自德黑蘭貧民窟的大量人,他們只是因為美國間諜支付給他們的現金而來的。 “美國駐伊朗軍事聯絡員”花了不到7萬美元煽動**。
人群在德黑蘭的街道上遊行**。 ** 國際新聞專欄“全球記者聯絡,全球焦點:伊朗政變塵封檔案60年的背後”的螢幕截圖。
隨著首都附近的局勢失控,大批手持大炮和坦克的部隊出現在街頭,由軍隊內部的保守勢力控制,打著維護法律和秩序的旗幟,接近摩薩德所在的總理官邸。 由於保皇黨的井然有序的組織和重**的加持,他們很快就衝進了總理府,摩薩台雖然暫時撤離,但還是第二天**。 被美國策劃的軍事政變趕下台的摩薩德被貼上了“叛國罪”的標籤,被判處三年單獨監禁,然後被限制在家中,直到1967年去世。
摩薩德**之後,原本由他領導的“國民陣線”也因內部構成複雜、難以統一而分崩離析。 英國人看到伊朗高層的權力更迭,急於從伊朗的新**中狠狠地敲擊,作為對他們之前在“石油國有化運動”中遭受的打擊的補償。 在談判桌上,英伊石油公司開口要求近3億美元的賠償,而且還要控制至少50%的石油股份,這激怒了美方。 美國高層認為,此時對伊朗挑釁太深不合適,而這次伊朗對推翻摩薩台**的貢獻最大,應該有發言權,因此美國代表毫不客氣地否決了英國的賠償計畫。 經過數月的談判,美國敲定了將伊朗分裂一分為二的計畫,並邀請伊朗代表加入國際財團的董事會。 英伊石油公司雖然保留了在伊朗的影響力,但只能以國際石油財團的身份參與,持有國際石油財團約40%的股份,美國在國際石油財團中也如願以償地獲得了與英國同等的地位。 此後,美國加大了對伊朗的干預力度,從軍事裝備到工業建設,逐漸取代了英國在伊朗的影響力。
摩薩德的垮台是國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中央情報局的干預和美國大使試圖保護摩薩德扎赫迪和摩薩德的其他政治對手也是確定的,也是伊朗人民所熟知的。 歐巴馬在美國上任後,也承認了這段歷史的存在。 伊朗民族知識分子曾欽佩美國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成就,認為美國將成為伊朗的救世主和對抗英帝國主義的盟友,但當他們看到巴列維國王在“美國專家顧問”的陪同下乘坐專機返回德黑蘭時,對美國的這種信念也動搖了。 20多年後,當巴列維面臨更深層次的社會危機時,優柔寡斷的國王再次將希望寄託在華盛頓當局的干預上,試圖重蹈1953年夏天的覆轍。 但這一次,他錯了,白宮拒絕繼續支援這位外表看似強大,內心卻很脆弱的君主,巴列維永遠失去了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