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蔡管理的27-81工作站被採油廠命名為'蔡雪一工作站',這是油田首次出現這種以員工命名的工作站。 1月27日,延長石油油田公司五汽採油廠廠長馬告訴筆者。
獲獎的背後,是老蔡25年來堅守崗位的付出和努力。
剛到油田的時候,我不怕吃苦。
我從1998年開始做修井工。 蔡雪怡說。 當時五汽石油生產廠正處於發展初期,年產量不足10萬噸。
蔡雪怡整天奔波在山深處,在修井現場忙碌。 冬天,浸泡過油水的衣服甚至會僵硬直立。 面對艱難的環境,很多人退縮了,但樂觀的蔡學義堅持了下來。
春天來了又去,蔡雪怡已經做了兩年了。
時間跨千年,從2000年到2005年到2010年,五汽石油生產廠的產量實現了從10萬噸到100萬噸再到200萬噸的三大飛躍。
蔡雪怡不僅是見證人,更是參與者。 他深知創業的艱辛和困難,曾多次提出在工作量最大、最難支撐石油生產廠建設的石油施工隊工作。
十年來,蔡學義和他的工人們鋪設了數百公里的電力線,安裝了1000多台抽水機組,連線了10000多公尺的管線,在溝壑和山巒之間灑汗水,灑在生產線上。
看到**的產量連年上公升,我心裡很高興,大家都願意貢獻,沒有人抱怨。 蔡雪怡回憶道。
扎根井田,勤儉儉維護“家”。
被調到採油崗位後,蔡雪怡確實堅守井,勤勤儉守著“家”,用員工的話說,“簡直就是'撬門'回家。 ”
他的井場、圍欄、油罐和導油罐、變壓器圍欄、種菜的溫室,甚至晾衣架、健身用單槓和雙槓等,都是由他用廢棄的油管和油棒焊接改造而成的。 員工**魏告訴筆者,蔡雪怡雖然“撿”了,但確實“挑”出了好處,省了不少錢。 在油價低迷的年代,該廠200多個井場採用這種方法,一下子節省了數百萬元。
郭耀勇現在是另乙個工作站的負責人,他已經和蔡雪一合作了5年,他說:“我們一起建了乙個菜棚,解決了山上買菜難的問題,收穫的蔬菜水果不僅夠吃,剩下的可以給單井人員和油區村民。 村民們送來樹苗作為反饋,看著車站上濃密的碗口樹,夏天鬱鬱蔥蔥,都是當時種的。 ”
蔡雪怡雖然已經五十多歲了,但依舊精力充沛,精力充沛。 他手掌上黝黑的**和厚厚的老繭是他長期野外工作的標誌,也是他多年來對石油行業奉獻的驕傲勳章。
企業的發展需要勞模精神的引領,油田的逐年擴張需要勞模崗位彎腰帶領員工去做。 馬濤說,以個人命名工作站,不僅是對蔡學毅幾十年辛勤工作的肯定和認可,也是對採油廠優秀員工的激勵和鞭策。 隨著越來越多的員工學習蔡學義的先進事蹟,五汽採油廠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進取心、艱苦奮鬥的開拓精神氛圍。
你工作的時間越長,在解決難題時你就會越放鬆。 你付出的越多,你對這個帖子的感情就越深。 我要堅守崗位,盡力發揮餘熱,做反映油廠的一滴油。 蔡雪怡說。
陝西工人日報 記者 杜培華)。
*:中國產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