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粉絲獎勵計畫
消失“一年,瘦了100斤,賈玲的《火辣辣的》成功拿下了春節檔票房第一名。 在電影中,杜樂英(賈玲 飾)學拳擊,“想贏一次”的堅持感動了不少觀影人的心,電影中確實有她在拳擊時被打臉、嘴裡吐血的場景。
眼尖的網友注意到,在電影中的拳擊比賽中,拳手們會戴上類似牙套的東西,然後摘下來直到休息; 而且只有上牙戴了,下牙不戴。 這是什麼新裝置? 到底有什麼用? 護齒器:牙齒的“鐘形罐”這些牙套不是用來矯正牙齒的,而是用來保護牙齒的。 牙套,也稱為護齒器,經常用於高風險、高對抗的運動。 在正式拳擊比賽中,佩戴護齒器已成為強制性規定。 同時,護齒器的尺寸要適當,不允許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故意吐出護齒器。 如果護齒器被擊倒,必須立即沖洗乾淨,並由裁判在舞台上穿上。 儘管它的體積很小,但它有著悠久的歷史。 剛開始,拳擊手使用各種口腔防護器具,比如把橘子皮、棉花或海綿塞進嘴裡,把橡膠條或木頭咬進嘴裡,但防護效果不好,味道難以形容。 直到 90 年代初,英國倫敦的牙醫伍爾夫·克勞斯 (Woolf Krause) 發明了一種由樹脂製成的護齒器,可以有效防止拳擊手的嘴唇開裂,但此時護齒器還沒有被廣泛使用。 1927年,在一場拳擊比賽中,一向佔優勢的拳手邁克·麥克蒂格(Mike McTigue)因為嘴唇被割傷,大量流血而不得不放棄戰鬥,最後不得不放棄戰鬥,認輸。 從那時起,護齒器就受到了越來越多拳擊手的青睞,並真正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拳擊護齒器|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護齒的保護作用不容忽視。 人們在從事拳擊這種暴力和直接對抗的運動時,面部可能會受到外力的直接衝擊,運動員自身的上頜牙和下頜牙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碰撞,這些瞬間的衝擊力很容易造成很大的傷害。 護齒器可以通過減弱這些衝擊力來保護口腔、頭部和頸部。 具體來說,首先,護齒器覆蓋了戰鬥機的所有上牙以及一些上牙齦,與直接接觸打擊相比,它提供了直接保護。 通俗地說,直接拍打,拍穿一層被子,肯定是最痛的直接。 根據壓力和力面積的反比,將牙齒和牙齦通過護齒器整體固定,可以有效減少衝擊力對單顆牙齒的傷害。 其次,護齒器多採用聚烯烴高分子化合物製成,不是硬鐵片,具有一定的柔軟度和表面光滑。 它覆蓋牙齒並填充上下牙齒之間的空間,將堅硬的牙齒變成相對柔軟的表面,緩衝兩顆牙齒碰撞的衝擊力,防止牙齒無意中咬到口腔或舌頭的面板。 第三,護齒器可以將牙齒與嘴唇、臉頰和舌頭周圍的軟組織分開,在臉頰和牙齒之間形成天然的緩衝區,有效減少頜面區域和牙齒的意外衝擊力,降低牙齒骨折或脫位、唇頰撕裂、舌頭咬傷、 頜骨骨折、顳下頜關節和頸椎損傷,減輕損傷的嚴重程度。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護齒器,就有顳骨骨折甚至頭部危險的風險。 總體而言,這種可靠的保護層極大地保護牙齒、口腔軟組織和頜關節免受創傷,並減輕頭部受傷。
賽前佩戴護齒套圖源:《八角籠》截圖 除了拳擊等格鬥比賽外,還存在於橄欖球、籃球、雪上運動等運動中。 但是,對於不同的運動,護齒器的選擇略有不同。 在佩戴方式上,運動護齒器一般戴在上牙列,如籃球運動員、足球運動員等,而拳擊等徒手格鬥專案往往同時戴在上下頜。不過,雙層全形護罩雖然可以同時保護上下牙,但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呼吸,佩戴起來不是很舒服。 單層護齒器主要是保護單面牙齒的半防護護齒器,戴在上牙上,對呼吸影響不大,防護效果並不比全護齒器差多少。 因此,運動員在拳擊訓練或比賽中佩戴半保護性單層護齒器也很常見。 磨損的厚度主要受運動員的性別和體重、運動的對抗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一般運動可以使用2公釐+2公釐的層壓護齒器,男子冰球、男子短道速滑等2公釐+4公釐或3公釐+3公釐的層壓護齒器,拳擊、籃球等對抗性較強的運動需要較厚的層壓護齒器。 需要注意的是,雪上運動有很高的受傷風險,尤其是牙齒和口腔創傷。 北京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2017-2019賽季,崇禮的乙個大型滑雪場每1000名滑雪者中約有4人受傷5例,發病率為4例5‰。頭部和頸部(18%)、膝蓋(17%)以及手腕和手指(13%)受傷的可能性最高。 具體到頭部和頸部損傷,主要包括牙齒斷裂或脫臼、嘴唇和臉頰撕裂傷、舌頭咬傷、下頜骨折、顳下頜關節和頸椎損傷。
冬奧會期間,很多運動員在參加比賽時都戴著護齒器,圖為運動員谷愛凌咬著護齒器圖源:央視** 截圖 總結一下,不要小看這款不起眼的護齒器,它的作用非常大。 拳擊:乙個危險的“遊戲”。雖然拳擊手們都戴著護齒器、手套等,以保護自己和彼此,但觀看電影中激烈的拳擊場面,還是讓很多觀眾感到震驚。 這麼拼,真的不會發生嗎? 其實,拳擊是一項非常危險和兇猛的運動,在擂台上受傷並不算太常見,死亡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更不用說,日本雛量級職業拳擊手Anaguchi一樹去年年底在東京的一場職業拳擊比賽中被打成腦膜血腫,急診手術後陷入昏迷,最終於今年2月2日去世。 當時,菜口一樹在賽場上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明顯的異常,他抵擋了多次重拳,但戰鬥結束後,菜口趴著腳回到了擂台的角落,回到更衣室時開始失去知覺,他立即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最終在昏迷數日後去世。
拳擊可以對拳手造成如此大的傷害的原因之一是拳擊手的投擲速度快而有力。 在出拳速度方面,中國職業拳擊手、WBA羽量級世界拳擊冠軍徐燦曾經做過一次小挑戰,面對不鏽鋼大鍋蓋,徐燦連續出拳,最終在10秒內打出111拳。 雖然正式比賽的場面比較複雜,而且拳擊手很難在沒有太多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打出這樣的拳頭,但足以說明拳擊手的出拳速度有多快。
至於拳力,不同體重和性別的拳擊手有不同的拳力。 以近年來知名的UFC草量級世界冠軍張偉麗為例,官方顯示她身高163cm,體重54kg。 其他體重較重或男性的拳擊手自然會一拳擁有更大的力量。 當這樣的拳頭落在臉上時,對方的面部表情會扭曲,區域性軟組織會挫傷腫脹,有些人的頭上會有乙個大腫的袋子。
其實這並不嚴重,比如面部骨折、腦**,甚至死亡。 此前,UFC明星諾斯卡特在一場比賽中被對手毆打,面部8處骨折,手術持續了9個小時才結束。
在慢動作中,可以看到拳擊手的頭部已經被拳頭推到一邊,肌肉還停在原地,面對對手的重拳,水浪在顫抖,尤其要小心被打到下巴,一不小心的話, 你可能會直接“倒在地上”。
下巴是比較脆弱的部位,因為下巴附近的神經和血管比較豐富,而大腦處於槓桿狀態,下頜受到撞擊,不僅可能導致出血、下頜脫位、牙齒鬆動和脫落,而且大腦也會產生劇烈**,人可能會有耳鳴, 失去平衡感後跌倒甚至暈倒。在比賽中,很多拳擊手會保護自己的下巴,有些拳擊手通常會通過各種方法加強下巴的抗擊能力,比如英國名將安東尼·約書亞被賦予了“玻璃下巴”的稱號,後來被曝出特意鍛鍊下巴——用牙齒咬住標有20公斤的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職業拳擊手的耐力在速度和力量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在一場持續 12 回合、持續 36 分鐘的拳擊比賽中,拳擊手投擲 400 600 拳是正常的,600 800 次是很多的,在某些比賽中,拳擊手可以打 1,000 多次。 前面提到的許燦,在2019年WBA羽量級世界冠軍衛冕戰中,對陣羅伯斯三世,許燦出拳1562次,平均出拳約1次每 4 秒打一次。 但或許,正是因為充滿挑戰和激情,才更吸引人不斷學習、挑戰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