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網路上時不時看到取消高中高考分流的呼聲,認為高考分流造成了教育不平等,甚至焦慮。 事實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實施了教育流,西方國家也不例外。 畢竟,社會的運作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 以德國為例,德國實行小學畢業後分流分離的教育制度,但並沒有引起教育內卷,甚至有人認為,正是小學畢業後分離的雙軌制教育,避免了教育上的激烈競爭。 德國的職業教育享譽世界,為德國製造業的成功做出了貢獻。
一、我國教育現狀
經濟不景氣找工作,學歷貶值,公開考試次數多,教育不復,焦慮。這些話題就像今年冬天對人們身心的入侵。 一方面,教育投資過多,回報不成比例。 另一方面,社會上缺乏技術工人的工作。 據有資料顯示,中國9億勞動力中只有26%是熟練工人,高技能工人的比例更小,只有5%。 這不僅是與西方發達工業機構資料的驚人差距,也是與中國建設技術型社會的理想的直接、無法彌補的現實差距。 是什麼導致了人才的結構性問題? 是“凡人低人一等,只有讀書高”的傳統價值觀推動了通識教育,還是教育制度出了問題? 還是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不高? 也許是多種原因的結合。
中國高等教育人才過剩,社會和專業崗位不匹配,這是不爭的事實。 在基礎教育階段,存在嚴重的內卷化和教育資源競爭激烈的問題。 但與此同時,義務教育中期和中期的學生兩極分化程度很高。 同學們有傳言說“七年級不相上下,八年級兩極分化,九年級天地”。 “就是這樣。 這幾句話生動地描寫了初中學生學習分化和無聊的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 義務初中的學生不經考試直接公升入初中,很多學生無法適應課程的突然增加和知識的逐漸加深。 特別是對於小學時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要跟上學校教學的進步和難度,確實不容易。 而這類學生往往是沒有得到家庭教育很多支援的人。 此外,考試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方式,高考的氣氛是一股流,很多學生在七年級以下就開始放棄學業,八年級的分化更加嚴重。 在學校裡,尤其是那些學生素質不是很好的學校,少數學生是積極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處於觀望狀態。 這種情況必然會給學校和班級管理帶來困難。 因為中學的學生正處於不穩定、容易叛逆的年齡。 在學校無所事事,無處安放精神,難免會擾亂課堂,惹麻煩。 該政策規定,必修部分的學生必須在學校完成學業,有些地方有規定強迫學生不請假(病假是可以接受的)。 即使學生學習累了,不能在學校停下來,也要陪他到最後。 因此,初中部分是基礎教育中惡性事件最多的學校階段。 教師也面臨著公升學的壓力,同時在教學管理方面也面臨困難。 鄉鎮中學的老師們對此更加體會到這一點。
有鑑於此,有人提出了效仿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想法,被認為是避免教育資源浪費、教育資源錯配、緩解教育焦慮的好方法。
2.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
與德國一樣,我們正在推行一種將一般工作分開的雙軌制教育體系。 但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們小學畢業後有教育流,小學四年制。 德國的大多數兒童從6歲開始上學,10歲從小學畢業。 這意味著,在10歲的時候,你將面臨人生中的重大抉擇:根據你的學習成績、興趣、能力等,選擇一所適合你的中學。 德國的中學主要有四種型別:文理中學、實用中學、主要中學和綜合中學。 (這些學校也有初中部。
文理高中類似於我們的重點高中,那裡擠滿了學業優秀的學生,大多數就讀文理學院的學生都以進入高校接受學術教育為目標。 德國大學70%的錄取率來自文理中學。 但德國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進入文理中學。 超過60%的學生不願接受高等教育。
實用中學主要培養工商實用人才,相應主要是高階職業教育。 文理科稍遜一籌的學生會選擇真正的中學。 主中(職業預科)主要培養手工業或製造業的技術人才,學生主要通過學徒制接受職業培訓,即一部分時間在職業學校接受理論學習,一部分時間在企業接受實踐培訓。 這就是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 綜合中學是上述三所學校的結合。 它存在的優勢在於,它為學術上不太執著的學生提供了一條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徑。 學生可以通過這種型別的學校參加德國的大學入學考試。 (abitur)德國的擇校流不是終身選擇,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換學校,也可以轉崗到一般工作崗位,但一般轉崗還是比較多的。
3. 關於過早改道的爭議
在德國,小學分離教育是有爭議的。 反對者認為,這是一種確定性的教育機制,特別是對於孩子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 過早地將大多數人排除在進入高等教育的軌道之外人為地製造了機會不平等,從而鞏固了階級流動性。
支持者認為,這是一種人們充分利用自己才能的教育,人們本質上是不同的。 與其像中國的義務初中教育那樣,不如讓對學業不滿意的學生去尋找職業方向,不要浪費時間,這樣時間和精神也可以成為寄託。 有了熟練技能和就業,中國的技術工人短缺就不會那麼大。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做快遞員,而且不需要太多技術的工作,例如擺攤,技能不是很熟練。
結論
無論是支援還是反對德國過早的教育轉移,乙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德國技術工人的福利工資與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的福利工資之間沒有顯著差距。 這是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保證,也是高低職業不分分殲的經濟表現。為了實現職業技術教育的成功,實現技術型社會的理想,中國必須首先提高技術人才的經濟地位,使技術工人的數量有保障,並確保技術崗位有足夠的人才儲備。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德國是乙個製造業大國,擁有成熟的職業技術教育經驗和經濟支援,兩國的人口差異也是乙個因素。 但我們現在面臨的教育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解決。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請關注它,並歡迎它**。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