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自己去看一場期待已久的音樂會; 仔細梳理童年的創傷事件; 找回兒時的愛好; 彌補童年的缺點,把牙齒矯正; 給自己設定一些人生小目標,每當你實現這些目標時,都要認真表揚自己。
重新振作起來,這是2023年過去在網際網絡上悄然點燃的話題。 作為年輕人療癒自我的新方式,不少網友都嘗試過當他們長大成人時,他們充當“自己的父母”,再次撫養自己的“內在小孩”
這些做法不能簡單地被看作是經濟獨立後年輕人的“放縱”。 與放縱相反,這種治療面臨著缺乏自我滿足的需要,這給個人帶來了成長。 另一方面,重新振作起來,更多的是彌補原生家庭帶來的遺憾。 這種方式,可以看作是與原生家庭的一種和解。
一
再次提公升自己的關鍵詞是“提公升”。 這就要求個人從養育者的角度對待自己,以成熟的心智審視和糾正童年的遺憾。
比如,有些孩子在童年早期總是因為小事被父母批評,小時候會想,“我不夠好,不能滿足他們。 這樣的想法長期積累,可能會造成心理創傷,導致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難以承受挫折,成為乙個自卑的人。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他或她會慢慢學會回顧自己的童年,從成年人的角度審視父母過去的教育行為。 長大後,如果他能認真分析小時候被父母批評的細節,他會意識到很多時候,也許問題不在於自己不夠好,而在於父母的教育方法也不夠。 當你長大後,在正確價值觀的支援和引導下,你會有乙個更加成熟和完整的價值體系,能夠給自己更多的正面反饋。
二. 二.第二
也有人在童年時期生活在貧困之中。 這種剝奪既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 所以,作為成年人,他們選擇以各種方式滿足自己,就是讓曾經缺乏的自己被“看見”。
例如,一些孩子的家庭不如同齡人的家庭富裕,他們的父母沒有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 長大後,他們“養育自己”的方式,通常是給自己買很多小時候喜歡但買不起的東西。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困難,對家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納。
也有孩子從小就經歷過父母的情感忽視,情感需求無處傾訴,無人分享。 對他們來說,“自我培養”的方法是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並表達出來。
其實,“被看見”和“被接納”是每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渴望。 “重新振作起來”提供了這樣乙個機會,讓我們回到過去,看到曾經被忽視的自己,接受曾經不完美的自己。
三
人類的成長不一定是線性的,而是更加曲折和迂迴的。在人生之初,我們會遇到許多複雜的人生問題,這些問題我們暫時無法解決或回答,這取決於我們當時的經驗和知識。 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些問題可能會再次出現,如果我們願意用乙個更成熟的身份,回去和那個年輕脆弱的自己“對話”,那麼我們不僅能幫過去的自己收拾當年的“爛攤子”,也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深層次的成長與理解。
“自養”的做法,恰恰反映了這些勇於面對自身問題、拒絕逃避的年輕人的良好心態。他們不再把原生家庭的問題歸咎於他人或環境,而是選擇勇敢地站出來,用自己的力量去治癒和成長,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堅定和自信。
所以,如果你在成長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你不妨試一試——重新滋養自己。
作者丨秦燁.
圖片來源丨圖片網。
編輯丨周宇森.
審計丨李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