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國家應該有的自信,今年的第三個關鍵詞是支援科技發展,全球格局從工業革命中走出來,誰掌握了更先進的製造業,誰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無一例外,即使戰敗國,也因為工業基礎和經濟全球化的迅速崛起, 科技及其所帶動的生產力不同於金融和政治,始終起到提公升普通人生活質量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是越來越便宜的工業產品,汽車是很有代表性的,前幾天,我剛看到90年代的**進口車,如果看一下現在的價值, 一輛桑塔納現在可以購買十幾輛同級別的更高配置的汽車,畢竟是 90 年代的 AR
事實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在過去的十年裡,在2000年初加入了世界領先的WTO組織,從此走上了經濟全球化的列車,注意到這是雙向執行的結果,世界需要廉價工廠,中國需要世界市場提供的發展機會, 從此開啟了快速增量的時代,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品國,老讀者應該不陌生文章經常用到的人口線和發展線,2000年之後正好是第二波人口紅利釋放下義務教育的世界節點, 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全球最具成本效益的勞動紅利區,注意人口不等於紅利,需要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印度現階段的經濟資料不足以與我們國家創造的經濟奇蹟相提並論的原因,同樣處於發展階段(人均GDP接近該時期的增長率),相比之下,中國的增長率更高,波動性更低, 印度近十年的波動很大,平均增速達不到中國近40年增速的10%。
回到正題,發展是乙個過程,全球化的優勢自然是更高的外資和產業承接,以及更廣闊的全球需求市場,中國的成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完全不受內需不足的限制,因為歐美外部市場是超10億極高消費能力的存量市場,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最大的順差國長期是美國和歐洲的原因。當然,也有必須摒棄的東西,最典型的兩個:歐美掌握的技術壁壘和貨幣地位,你必須在別人的框架下賺錢,這意味著歐美在分配利潤時要拿走廉價商品,也要拿走技術和金融紅利, 當然,在快速發展的階段,這本身就是一種互利的合作關係,歐美是經濟全球化的奠基者,當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這也體現在中美幾十年來貢獻了世界一半左右的增長率。
經過幾十年的產業積累和技術積累,中國有能力衝擊高階市場,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讓之前高階市場的龍破技術有了平行關係,產業鏈更完整,勞動力更便宜,讓中國的大宗商品競爭力足夠強,現在唯一的區別可能不是質量, 但品牌效應,畢竟老一輩的慣性思維太顯著了,短期內很難改變,但年輕人的接受度卻要高得多,慣性思維的烙印並沒有那麼深刻,其實說那麼多也沒用,一看真實的駕駛體驗, 另乙個看市場的反饋,市場永遠是測試商品的最終環節,國產車不管是內部還是
ps,我不僅是國產車變化的觀察者,更是使用者,更是近十年國產車快速發展的親眼見證人,我一直相信科技的發展,更願意打破慣性思維去接受新事物, 國產車的崛起已經足夠顯著,背後很可能會逐漸改變一些市場的固有思維,從低質低價到高質價的品牌認知度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