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社會主義從烏托邦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
1.五種社會形態。
1.原始社會。
1)生產關係的特徵: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制;平等互助的關係; 均勻分布。
2)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起來,土地成為私有財產,標誌著私有制的確立。
2.奴隸社會。
1)生產關係的特徵:奴隸主擁有生產資料,完全擁有奴隸;奴隸的所有產品都由奴隸主擁有和處置,奴隸主只給他們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
2)奴隸社會取代了原始社會,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這是歷史的進步。
3.封建社會。
生產關係特點: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農民勞動成果大部分被地租占有; 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有少量的土地; 除地租外,還應保留一部分勞動成果供自己使用。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 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
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4.資本主義。
1)生產關係的特徵:資本家擁有一切生產資料;勞動者失去了生產資料,出賣了勞動力,受僱於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 資本家占有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剩餘價值。
2)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基本特徵:當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基本特徵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慢性疾病。
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關係,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體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衝突的總根源。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貫穿於資本主義生產的整個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的命運。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是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最終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
5.社會主義。
社會生產關係: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制; 廢除了人剝削人的制度,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了互助合作的關係; 個人消費品是按工作分配的。
2.烏托邦社會主義的侷限性。
主張階級和解,反對階級鬥爭,看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力量,沒有找到消滅資本主義社會和建立新社會的強大力量,也找不到進行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
3.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烏托邦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
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是科學社會主義出現的歷史前提。
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論為建立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石。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第四,社會主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程序來看,社會主義最終將取代資本主義是不可逆轉的;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來看,必須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念是不可動搖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和發展,在21世紀散發著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