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東北。
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東北被日軍占領,持續了14年。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東北民族遭受了無盡的屈辱和破壞。 然而,到1945年2月,情況發生了逆轉。 在雅爾達會議上,美國、英國和蘇聯簽署了《雅爾達協定》,將蘇聯軍隊派往中國東北抗日作戰。 美國和英國用對外蒙古和千島群島的主權換取了對蘇聯的主權。
隨著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8月8日,蘇聯發布對日宣戰,正式宣戰。 翌日,蘇軍從東、西、北三面進入中國,與日本關東軍激戰。 在很短的時間內,蘇軍消滅了大量日本人,俘虜了59萬人。
蘇軍進軍中國東北,日本關東軍像一張紙一樣,很快就崩潰了。 哈爾濱人民也聚集在一起,為這場勝利歡呼。
1945年8月,瘋狂的日本人遭遇了不可抗拒的蘇聯軍隊。 他們以巨大的勢頭向日本人發起了猛攻。 蘇聯紅軍很快占領了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和牡丹江,像颶風一樣席捲全國。 蘇聯紅軍為了鞏固新占領區,任命我軍為衛戍區副司令,肩負著維持治安的重任。 這一決定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東北的殖民和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我們今後在東北的長期生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蘇聯最終將東北歸還中國的原因是:
1.雅爾達協定:蘇聯以歐洲問題和亞洲問題為前提,與美國和英國秘密簽署雅爾達協定,使中國的國家利益處於危險之中。 這給蘇聯帶來了乙個外部蒙古的獨立,乙個天然的兩個海港,乙個大連,乙個旅順,以及乙個中國海港; 與此同時,中東和南滿防線也重新獲得了控制權。 如果蘇聯獨自統治,那將是對國際社會的不尊重。 在世界範圍內,將出現一種對中國有同情心、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思想潮流。 此外,蘇聯對東北沒有任何野心,也沒有那麼大的實力來管理。
2.走向亞洲戰略:蘇聯是歷史上最早的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從建國伊始就被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列強圍困,其中最大的危險是歐洲。 特別是占領柏林和美英形成的北防線後,美英對蘇聯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因此,蘇聯奉行的策略始終是先處理歐洲問題,再處理亞洲問題。 蘇聯占領東北後,如果不撤退,不僅會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等物資,還會對歐洲的實力造成極大的損害,從而落入這些國家的圈套。 而且,在占領東北的過程中,蘇軍還掠奪了大量的工業裝置和財產。 因此,及時止損是最佳選擇。
3.對華援助:以**為首的“東北民主同盟”先於蘇聯到達東北。 蘇聯將全部移交給日本,包括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軍,以及從蘇聯和德國進口的大量物資。 與此同時,蘇聯也購買了大量的工廠和裝置。 顯然,蘇聯之所以支援中國共產黨,一方面是要通過中國的各種衝突來操縱中國,使其在中國獲得最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走出東北。
4.蘇聯的戰略考量也是決定將東北歸還中國的乙個主要因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占領了中國東北,並在戰後牢牢控制了該地區。 然而,蘇聯逐漸意識到,繼續控制東北不符合其國家利益。 蘇聯看重的不是它的資源,而是它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它的大港口。 在保證西伯利亞大鐵路邊界向南轉移的前提下,蘇聯只將該旅租給該旅,其餘土地被放棄。 向蘇聯施加壓力也是有用的,蘇聯向擁有共同理想的姐妹國家提供了大量資源。
5.蘇聯收復東北的決定也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治壓力的制約。 史達林在美國的壓力下,提出在適當的時候干預遠東戰爭。 然而,美國和蘇聯聯合起來對抗德國的需要阻礙了蘇聯參加遠東戰爭的計畫。 美國希望讓蘇聯參與太平洋戰役,以儘量減少美國人的生命損失。 蘇聯在遠東的戰爭並沒有像史達林所希望的那樣快,這對蘇聯奪取東北部控制權的決定產生了重大影響。
6.蘇聯將東北歸還中國的乙個重要原因是地理因素。 與蘇聯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地區對蘇聯的地理意義不大。 蘇聯更加重視魯達港,正是因為它靠近西伯利亞鐵路,才建立了這個重要的交通樞紐。 蘇聯方面最終決定不使用除盧達港以外的所有地方,作為西伯利亞鐵路運輸的保證。
7.蘇聯收復東北的乙個重要因素是內部政策的改變。 赫魯雪夫一上任,就開始批評史達林,這在東歐國家引發了騷亂。 赫魯雪夫提出將大連港歸還中國,以換取中國的援助。 中國抓住機會奪回了大連港。
總之,蘇聯之所以選擇收復東北,是出於自身的重要原因,自身的考慮,受到國際政治壓力和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自身的內部因素。 這一決策不僅進一步發展了中蘇關係,而且對促進我國國家發展和東北地區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它反映了世界各國遵循的“現實”和“地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