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認為,身體是生命的表象,靈魂是本質,死亡將靈魂從身體的束縛和慾望中解放出來,獲得最後的自由,象徵著他從身體的疾病中痊癒,於是他請他的乙個朋友將乙隻雞獻給藥神阿斯克勒庇俄斯, 對於他死後,因為古希臘人有乙個傳統,當乙個人從長期的疾病中痊癒時,他必須向藥神獻上乙隻雞,蘇格拉底認為,當靈魂和肉體一起生活在世界上時,他們處於一種疾病狀態,而死亡帶來了靈魂的治癒。
蘇格拉底相信,他一生都被乙個神聖的聲音所引導,當他想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時,他會對他說“不”,當他被雅典判處死刑時,他決定遵守法律,接受死亡,而當他做出這個決定時,聲音並沒有出來阻止他, 所以蘇格拉底確信他的選擇是正確的。羅素認為,蘇格拉底的行為與聖女貞德(1412-1431,天主教聖徒和法國民族英雄)一樣是精神疾病的標誌,後者受到上帝聲音的啟發。 蘇格拉底自稱是上帝派到雅典的乙隻大牛虻,為了刺激雅典那頭遲鈍而愚蠢的牛快速前進,但實際上他自己並不是一頭被死亡的牛虻追趕的牛,他一生都在思考哲學和死亡。
毫無疑問,蘇格拉底面對死亡的冷靜為世人所欽佩,成為哲學史上不可避免的公開案例,但這一切在克爾凱郭爾看來,蘇格拉底還只是處於倫理生活的階段,克爾凱郭爾認為蘇格拉底是為他人而活,他的一切行為都試圖符合社會倫理和道德法則的要求, 而他之所以去死,是為了給大家樹立乙個道德榜樣,面對死亡的不確定性,他選擇了死亡作為理性的選擇。克爾凱郭爾認為,與這種倫理生活相對應的還有一種感性生活和一種宗教生活,而感性生活也被稱為審美生活,這種人只為自己而活,他們被自己的慾望所吸引,無法控制自己,一切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 另一方面,宗教生活面臨著非此即彼的不確定性選擇,為了他認為自己可以為之而生和為之而犧牲,他會毫不猶豫地跳入等式並做出魯莽的選擇,就像亞伯拉罕將他唯一的兒子以撒獻給上帝一樣。
蘇格拉底認為靈魂是不朽的,他把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標誌著人類理性的第乙個高峰,但當他喝下毒鐵杉的那一刻,這確實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因為他不是沒有選擇,因為他認為只有上帝知道活著還是死去更好, 關於如何選擇,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即使靈魂沒有隨著肉體的毀滅而消失,但也不能確定死後的靈魂一定會變得更好,理性必須傾向於不為這種不確定性冒險,就像那些相信天堂存在的信徒永遠不會自殺一樣, 但蘇格拉底在喝下毒酒的時候卻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猶豫,此時的他從極端的理性走向了極端的非理性,在追求理性的一生中,他終於被非理性化了,就像乙個一生都在努力的登山者
靈魂的不朽是柏拉圖哲學的前提,如果有人能證明靈魂不存在,或者靈魂會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消失,那麼他關於觀念、回憶、神創論和理想狀態的世界觀念就會遇到不可逾越的矛盾,他那巨大的哲學大廈就會倒塌。 果然,在羅馬時期,盧克萊修(約西元前99年-約西元前55年)是繼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之後的另一位原子論代表。 盧克萊修反對柏拉圖的哲學,認為只要靈魂不朽的命題被證偽,柏拉圖的學說就站不住腳,於是他在《論物的本質》一書中一舉列舉了27種證明靈魂死亡的方法,並斷言“即使靈魂離開肉體後仍然有感覺, 它仍然與我們無關。 “27 個證明中有 6 個具有代表性:
1.靈魂和肉體一起出生、成長、衰老,也會隨著身體的解體而消解。
2.靈魂和肉體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它們的共同結合,所以沒有肉體就不能存在。
3.不朽的靈魂必須有自己的感官,但五種感官不能脫離身體而存在。
4.如果靈魂是永恆的,就應該記住前世。
5.如果靈魂從外部進入身體,它就不可能與身體有如此密切的聯絡。
6.擁有屍體和不朽靈魂的想法本身就是荒謬的。
不難看出,盧克萊修的證明方法有很多牽強附會的觀點,充滿了隨意的色彩,但我不認為它比柏拉圖的靈魂不朽的證明方法笨拙,如果只看證明方法本身,似乎很難確定誰對誰錯, 而且無法確定誰更正確,似乎有道理,問題是**?直到18世紀的康德,這個問題才得到解決。
康德把世界分為兩個領域:現象世界和客體本身,人的理性只能認識現象世界而不能認識客體本身,人們感官所觸及的客體屬於現象世界,但客體本身的現象世界背後的原因屬於不可知的超驗世界, 其中靈魂、宇宙、上帝等概念都屬於物件本身的範疇,任何關於這些概念的知識都是不可靠的。如果理性試圖形成關於它們的知識,它將不可避免地陷入二分法(同一物件的兩個相互矛盾的理論可以分開提出)。比如盧克萊修曾經提出過乙個關於無限宇宙的著名思想實驗,被稱為盧克萊修的長矛,他提出,如果宇宙是有限的,如果你走到宇宙的盡頭,用盡全力扔出長矛,會發生什麼? 他認為只有兩件事可能發生,反彈或繼續飛行。 無論哪種方式,都意味著宇宙邊緣之外存在著某種東西。 有一些東西阻礙了反彈,有更多的空間繼續飛行。 因此,盧克萊修斷言宇宙一定是無限的。 從表面上看,盧克萊修的思想實驗看似無懈可擊,但實際上卻完全不靠譜,實驗的前提首先是有問題的,因為宇宙可能根本就沒有盡頭,宇宙完全有可能沒有盡頭,就像地球沒有邊緣一樣。 其次,人們不能從人或地球上的時空概念來理解宇宙的時空,這只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事實上,宇宙的概念本身屬於不可知的自我身體,而宇宙作為乙個整體是人類無法理解的。
雖然柏拉圖和盧克萊修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沒有對錯之分,但現實情況是,2000年來,柏拉圖哲學的粉絲遠遠多於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和盧克萊修的哲學粉絲,其影響力更是無可比擬。 由此可以看出,人們認同某種哲學思想的標準,並不是像人們所想的那樣,遵循理性和邏輯的方法,人們不會因為你的觀點更合理,或者更能經得起實踐的考驗而得到尊重,而更多的取決於你的觀點是否符合人們的某種願望, 這種慾望來自於人們的潛意識訴求,也就是說,人們的情緒而不是事實才是決定哪種觀點更容易被接受的關鍵。要確定乙個人的思想是否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和傳播,它的情感價值比事實判斷更重要,也就是說,哲學命題中的價值判斷比事實判斷更重要,當然,這種效果是隱藏的,人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人們一直覺得自己在追求真理而不會
柏拉圖說“哲學是死亡的練習”,告誡人們要實踐靈魂從肉體“監獄”的“囚禁”中解放出來,克服肉體感官的障礙,完全擺脫意志和慾望的束縛,最終進入觀念之神的世界, 飾演英國學者Ae.泰勒在他的《柏拉圖的生平與著作》中指出:“柏拉圖給了我們不朽的希望,而不是不朽的確定性”,歸根結底,柏拉圖要實踐死亡,相信永恆的觀念,這恰恰證明他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他害怕死亡,而不是按事物的本來面目來判斷, 歸根結底,是死亡焦慮使他成為偉大的哲學家,因此,以下段落被用作本節的結尾,“死亡是人類無法避免的事件。 古往今來,許多哲學家確實把這個事件看作是唯一重要的事件,死亡問題在他們的思想中佔據了中心位置,在一些人看來,如果它不能幫助他與可怕的、不可避免的死亡和解,他至少可以幫助他理解它。 因此,他們經常反思死亡問題。 《生存哲學》菲利普·勞頓著,瑪麗-路易絲·畢曉普著,胡建華等譯,第303頁
受審核限制,部分內容無法發布,完整版在微信***文明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