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在我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我就成了少年軍迷,超級喜歡各種軍用飛機、戰鬥機和轟炸機,尤其是國產戰鬥機。
當時,我一直對我空軍的殲-5、殲-6、殲-7、殲-8戰機的機頭進氣道不滿意,認為這絕對是技術落後的表現。 我一直認為殲-5戰機是我們空軍最先進、最強大的戰機,主要原因是殲-5兩邊都有進氣口,機頭尖尖,有刺。
很長一段時間,我下意識地覺得一架好的飛機是一架機頭上有尖刺的飛機。 從殲-7到殲-20,我也見證了自己從小男孩到中年男人的歷程。
當時我特別希望我國的殲-7戰機也能改成“機頭尖刺”的形狀,就算保留了機頭進氣口,也要配備大型雷達,甚至還特意找來了蘇聯的公尺格-21PF、MF等全天候改進,感覺這種加厚的進氣口, 安裝大型雷達的型號比我國的J-7II戰鬥機要好得多,直到發現J-7家族的異端邪說:J-7III戰鬥機。
1977年,空軍航空系統前往羅馬尼亞視察,仔細研究了公尺格-21MF戰鬥機,並決定在飛機的基礎上對能夠進行全天候作戰的殲-7進行重大改裝,並將其命名為殲-7A。 主要用於彌補殲-7i戰鬥機只能在白天作戰的缺點。
1978年,我們從埃及空軍秘密進口了一架公尺格-21中型戰鬥機,並進行了測繪研究。 這時,我們又糾結了,是參考原來自主開發的準機器,還是鉚釘不改的完全對映模仿,這兩種觀點都吵得很開心。
我就這樣吵了兩年,沒有結果。
到了1980年,空軍匆匆忙忙,此時我們領空的黑夜如篩子,能夠夜間作戰的全天候戰鬥機嚴重不足,所以只能依靠100多架殲-5A和殲-6A夜間戰鬥機值班,這些夜間戰鬥機已經老舊了, 而且他們的技術和戰鬥效能都很低,以至於我們的夜間防空漏洞百出。
巧合的是,印度的印度斯坦航空工業公司也在這段時間組織公尺格-21MF的引進和生產,到1981年停產時,印度總共生產了150架公尺格-21M MF戰鬥機。
此時,航空業還在爭論,空軍放棄了,要求對蘇聯公尺格-21MF的仿製進行完整徹底的測繪,然後爭議就結束了,這個命令不折不扣地執行了。 又過了四年,J-7III戰鬥機終於問世。 由於之前推出的原型機已經拆解,空軍不得不在1983年花費500萬美元購買另一架公尺格-21MF和一架公尺格-21UC,這在當時是乙個天價,正好趕上購買一半的美國F-16戰鬥機。
雖然殲-7III戰機裝備了大口徑雷達和飛彈,並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但空軍發現該戰機的缺點也很突出,機動性差,射程短,整體作戰能力遠低於同期強調機動性和先進平視雷達火控的殲-7M戰機。 再加上殲-8II戰機的定型,殲-7III不會馬上就香了,空軍購買殲-7III戰機也只有兩位數。
這是我們戰鬥機發展道路上的坎坷之一,沒有它,我們的航空業就不會有很大的進步。 經過30多年的艱苦奮鬥,到目前為止,我國航空工業已經進入了“自由王國”,不僅要打造先進的殲-20隱形戰鬥機,還要把公尺格-21變成一朵花。
殲-7戰機是中國飛行時間最長的飛機,從1964年首飛到2013年共計49年,總產量超過2400架,有數十種改進型號。
殲-7戰機誕生後,我國航空工業不斷改進,以殲-7的基本型號為基礎,衍生出許多改進型號,包括殲-7、殲-7、殲-7A、殲-7B、殲-7E、殲-7M、殲-7MG、殲-7PG、殲-7P、殲-7MP、殲-7FS、殲-7MF等系列,每個系列都有不同的子型號。
中國在“劍角-7”訓練機的基礎上,研製了兩側進氣口的教練-9G“山鷹”訓練機。 在殲-7的基礎上,全新設計了兩側均有DSI進氣口的FC-1“雷霆”戰鬥機,然後改進了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JF-17“雷霆”Block3戰鬥機,改為公尺高揚的母親。
至此,殲-7戰鬥機的機頭終於改成了“尖”的,前面有一根“刺”,實現了我兒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