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價值論是《資本論》的理論基礎和出發點。 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剩餘價值理論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困境。 加班是內捲嗎? “不勞而獲”是否意味著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
1. 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濃縮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決定的; 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基於:社會必要工作時間來測量。
文學縐紗的理論定義估計大家都不喜歡讀,確實很難理解。 讓我們通過幾個故事來簡要說明它。 假設社會上只有兩個人,A和B,他們需要做兩件事才能生存:耕種食物,砍柴作為燃料;但是,兩者的專長不同,假設A種1畝需要2小時,砍5斤木柴需要1小時,B種1畝需要1小時,砍5斤柴需要2小時。
1. 經濟自給自足
A和B各幹各業,彼此不互動,所以不到3個小時,A和B就種了1畝地,砍了5斤柴,整個社會就合計了2英畝土地和10磅木柴
2.社會分工經濟
通過社會分工,甲只負責砍柴,乙隻負責耕種,這樣在3小時內,甲砍了15斤柴,乙種了3畝整個社會的產出有所增加。但對於A和B來說,他們還是需要做一筆交易,這樣A不耕種就能拿到糧食,B不砍柴就能拿到燃料。
如何衡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衡量這一點的一種方法是採取A和B的平均工作時間,以這種方式耕種獲取食物的價值是15小時1畝,砍柴取燃料值為15 小時內 5 磅(即 0..)1 磅 3 小時)。通過交易,A可以使用砍柴75斤換B15 英畝,這樣 A 和 B 都在耕種 15英畝,7木5磅,都比自給自足好實現了帕累託改進
因此,當前社會化大規模生產的本質是,乙個人或乙個單位生產了大量自己不使用或者不能使用的商品,換取了別人生產的大量自己不使用或者不能用完的商品。 其核心是勞動交換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別人的勞動。至於如何在交易所設定價格的問題,我們稍後再談。
2.勞動價值論的假設前提
讀到這裡,有人會說:這是不對的,因為現實中不努力的人太多了,這怎麼能解釋呢?
good quesion!這是乙個困擾我多年的問題。
正如上一篇文章所指出的,任何理論都是基於某些假設的,然後基於這些假設,它在邏輯上是自洽的。 正如經濟學中完全競爭的市場需要假設一樣,勞動價值理論也基於某些假設才能發揮作用。
1.自然生產資料的公有制
線上搜尋生產資料被定義為工人進行生產所需的資源或工具。 一般來說,它可以包括土地、廠房、機械裝置、工具、原材料等。 這就是教科書對它的定義。 如果遵循這個定義,那麼只有工人是勞動者,理論無法解釋現實。
因此,本文延續了前條對生產資料的定義,將生產資料分為自然生產資料和人工生產資料。
自然生產資料:指土地、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太陽能、風能、空氣等,即自然界原生的東西。這種生產資料占有是必需的,可以躺下賺錢,尤其是土地、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
人造生產資料:指廠房、機械裝置、工具、加工原料等,即它是由人們使用自然資源製造的生產資料濃縮了製造商的勞動力。這種生產資料需要購買,如固定資產投入,在生產過程中可以起到長期的作用,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體現。 因為機器有助於提高生產力,凝聚了科學家的勞動,以及多年來對學習成本(簡而言之,人力資本)的投資。
自然生產資料公有制之後,誰也不能躺下賺錢,也就是誰也不能靠“家裡有礦”白掙點東西。
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可靠地計量
這樣,可以可靠地衡量已經做了多少工作,說白了,績效考核結果可以充分反映每個員工的努力,從而實現按工分配。
3. 勞動力存在質的差異,包括學習和繼續教育等人力資本投資
很多人把勞動理解為體力勞動,這太狹隘了。 例如,砍 100 噸木柴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完成:
1)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每天拿刀切10個小時,刀鈍不鈍也沒關係,然後在100天內完成任務。
2)磨刀法:每天花1小時先磨刀,然後去砍柴,因為刀的鋒利提高了效率,所以任務可以在90天內完成。也就是說,每個人都知道”。磨刀,不要誤會樵夫故事。
3)機械化方法:先花30天學習伐木機知識,再花20天時間建造伐木機,再用10天時間完成伐木任務。
4)創新革命方式:砍柴是以柴為燃料,通過科技創新探索天然氣等能源,再用天然氣開採代替柴火,實現能源革命。但這種方法可能要花很多時間先學習,這樣才能把自己培養成科學家,這樣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科技創新。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在泰山一分鐘的勞動價值,需要包括觀眾十年的艱苦訓練。
就像固定資產在會計“權責發生制”中的折舊一樣。學習、繼續教育等是人力資本投資這就是為什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時薪普遍較高的原因。 至於為什麼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後面再說。
4.資訊完整
這與完全競爭的市場假設是一樣的,因此沒有人可以依靠資訊優勢白白“低買高賣”。
3.勞動價值論的侷限性
如前所述,無論理論有無缺陷,只需要分析假設前提是否符合現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現實(理論模型往往簡化,90%符合現實就好了)。
1.自然生產資料的私有制
最典型的是土地私有制。 宜居土地資源太有限了,那麼某一塊土地的所有者誰能呢? 目前只有兩種方法:
先發制人原則。優先購買權是獲得財產的最古老的“自然方式”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羅馬法學家所信奉的原則。 原則是鼓勵人們探索未知的土地。 這一原則在國際法中仍然適用。
強者是偉大的。即“叢林法則、適者生存、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法律是殘酷的,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那麼誰是最強的呢?
首先,戰爭“既是優越的,也是死亡的”。 戰爭是殘酷的,但它是區分強者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 這就像“孫悟空”在動物世界中被創造的方式。
第二:人為的規則,“只分上下,不決生”。 也就是說,人為地設定乙個規則來選擇強者,這也可以理解為遊戲規則。 如: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 資本主義者高於誰付錢(即誰更富有)等。
2. 資訊不對稱
資訊不對稱在現實中無處不在,除非有一天測謊儀被發明出來。 這使得很難可靠地衡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只能通過一些定量指標來近似。
因此,加班不一定是內捲。 你在工作時釣魚嗎? 加班是表演嗎? 只有你自己知道。
鐵牙銅牙的季曉蘭
3. 如何衡量人力資本
同樣的本科學位,有的人畢業90分,有的人畢業60分,有的人課外學習,有的人經常在宿舍裡玩遊戲,這些人力資本缺口怎麼衡量?
4. 自然資格
基因變化使每個人都不同,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 這讓一些人才華橫溢,聰明伶俐,永遠忘不了讀書; 有些人天生精力充沛,......全能型人才做同樣的事情,有人在 1 小時內完成,有人在半小時內完成。
功夫四、結語
社會科學研究不能否定基本多數,只有極端的例外。 儘管勞動價值論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基本面不會過時。因為:
1.沒有人可以永遠擁有它天然生產資料
上帝裡沒有銀行,每個人都生來赤身裸體,然後獨自離開沒有人能奪走他們辛辛苦苦管理了一輩子的財富和名聲
就像孫悟空年輕時強者可以擁有資源一樣,但是有很多人覬覦“鐵王座”。,美猴王也老了,有的時候他很虛弱。
因此,還不如花大價錢聘請保鏢來維持財富,做守財奴把所有的錢都撒在幫助世界永遠。
2、資料比較齊全
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市場越來越透明,不勞而獲“低買高賣”等套利機會越來越少。
3. 人力資本相對可衡量,越來越重要
這是一頭騾子,是一匹馬——把它拉出來,然後滑倒肚子裡有詩歌和文字人力資本可能不是乙個準確的衡量標準,但它可以相對可衡量
此外,機械化、自動化、人工智慧等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它體力勞動的時間和強度正在減少人力資本積累越來越重要。 勞動剩餘價值不僅在工作時間方面,而且在工作質量(人力資本積累)方面。
4.人才寥寥無幾
基因變化使每個人都不同,但差異是正態分佈的,即:普通人是大多數,有才華的人只有少數
最後,我們可能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有天賦,也無法確定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更不用說成功的概率了能決定的是不斷積累知識,鍛鍊能力,不忘初心,勇於嘗試和創新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僅供學術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