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這個奇怪的故事時,我看到乙個選手在台上用英語辯論,他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大家不僅看到他會辯論,而且看到他有文化的一面。 看完這裡,感覺身體不舒服,心裡也不舒服,甚至有點想吐,懂英語算識字算不算識字?
事實上,懂英語根本不是識字或質量。 如果你環遊美國,街上的文盲、盲人和流氓中,哪個不比你好?
當然,能說一門外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們上流社會的反映,畢竟能學一門外語,能說好一門外語的窮人,是很少的。 請注意,這是一門外語,而不是英語,英語只是數百種外語中的一種。 美國人說英語並不陌生,但說中文卻是新人。 語言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一種文化本身。 掌握英語並不意味著乙個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或素質。 事實上,不是任何語言。
為什麼說一門語言不是一門真正的科學或科學,讓我們做乙個有趣的思想實驗。
假設地球一分為二,有兩個國家,乙個中國,乙個英國,各自佔據乙個大陸,被海洋阻擋,兩國從未交集。 讓我們想象一下,中國是否有可能經過多年的科學研究和開發,發展出幾何學和力學,以至於後來發明的蒸汽機,答案肯定是肯定的。 因此,英國人是否有可能發展出指南針、造紙、絲綢和陶瓷,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因為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知識,有實實在在的用途,能使人們的生活更美好,而且他們的理論是相關的,是必然的,只要環境相似,就一定能夠被發現和應用,但遲早會。
所以,想想看,中國有可能發明英語,英國有可能發明中文嗎? 答案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一種語言就足夠了,即使乙個人懂多種語言,他的表達功能也不會有實質性的改善。 反之,語言會多一些,這其實是給人一種負擔。
因此,語言實際上不同於其他學問和科學,它本身不能被視為一種知識,而至多是一種工具。
其實,更嚴格地說,語言只是一種規矩,是人為商定的,不是自發產生的。 就像我們現在的計量單位,一公尺有多長,一磅是多少,這只是乙個規定,沒有科學價值,美國人用的是英吋、盎司,他們還沒有見過更先進的。
語言就是這樣一種規則或規範,無論它來還是去,它都是人為的,如果沒有自然法則的約束,它就不被認為是科學或學習。
應該放棄跪著學英語的態度。 有些人過分崇拜英語,認為英語是至高無上的語言,甚至為了追求英語水平而放棄自己的本土文化。 這種跪著學英語的態度,不僅違背了語言學習的初衷,還導致了對自己文化的忽視和遺忘。 因此,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語言學習態度,珍惜自己的本土文化,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學習英語等其他語言工具。
當然,我不歧視英語,也不歧視學習和使用英語的人,英語和其他語言一樣有它的價值。 然而,英語肯定不是一種更高階的語言,所以讓我們回到它所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