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兩軍燒毀了圓明園,左宗堂和曾國藩反應不同,有人想洗手
自咸豐十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圓明園被大火燒毀,這一事件成為中國歷史文明中難以忘懷的痛點。 全國上下,包括國內外名人和有志之士,義憤填膺,歐洲各國也紛紛表示反對和譴責。
然而,晚清的重要大臣左宗棠和曾國藩對此事的態度卻大相徑庭。 為什麼他們持有如此不同的觀點? 看看以下內容,我們將深入探討**。
被譽為萬園之園、東方凡爾賽宮的老圓明園,歷經康千庸三代人,由皇室不計代價建造了150多年,擁有無數的中國瑰寶。
然而,這樣的皇家花園被英法軍隊洗劫一空,然後被大火燒毀。 火災背後的故事遠不止是土匪。
讓我們回到咸豐八年的二月,那一年英法對華宣戰,第二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英國和法國在半個地球與中國作戰只有乙個原因——出售鴉片以獲得更好的收入。
他們很快占領了廣州。
咸豐帝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他一心想,清帝國是第一國,竟然有人敢入侵,如此囂張? 這難道不是我大臉的恥辱嗎?
於是,他立即命令軍隊與英法聯軍作戰。 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卻是清帝國被英法聯軍壓倒在地,英法聯軍甚至占領了距離北京只有一步之遙的天津大沽炮台。
見英法聯軍的槍口已經瞄準了京城,咸豐帝頓時慌了,他派大臣們到天津談判。 他一再指示外交大臣在與英國和法國談判時不要開戰或傷害王國的面子。
然而,大臣們非常困惑,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英法軍隊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因為他們不能打仗,不能割讓土地和支付賠款。
他們多次寫信請咸豐帝做決定,但皇帝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並告訴他們要根據當地情況主動解決問題。
最終,大臣們冒險前往天津談判並簽署了著名的《天津條約》。
面對英法的要求,桂良選擇視而不見,給予通商口岸和優惠開放。 可是咸豐帝卻不知道,當他得知桂良擅自簽了條約時,氣得炸了。
不過,咸豐皇帝並不是因為桂良擅自簽訂條約而生氣,而是因為條約中有一項規定,即允許英法軍隊派使者赴京設立清朝駐京辦,以方便國際交流。
咸豐皇帝認為,這樣可以讓西方蠻族進入京師,這相當於外國占領中國,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咸豐皇帝怒氣沖沖地宣戰,英法聯軍見咸豐不但背棄條約,還宣戰,大為困惑。 咸豐隨後派出一支3000人的先頭部隊前往通州。
當英法聯軍抵達通州時,咸豐再次表現出驚慌和猶豫,再次派公使到通州進行和談。 雖然咸豐本人猶豫不決,不值得信任,但英法只想從他那裡得到賠償。
咸豐最終妥協,同意賠償數十萬**作為軍費,問題得到了解決。 然而,賢楓的舉動讓他成為了真正的豬隊友。
他竟然逮捕了39名前來和談的英法使節,就連古代中國也知道兩國在交戰,卻沒有殺死他們。 雖然有人被捕,但更嚴重的是監獄中私刑的氾濫。
英法聯軍對俘虜的酷刑極為憤怒,這導致他們決定對清朝進行報復**。 占領北京後,他們決定燒毀圓明園。 被譽為東方凡爾賽宮的阿斯加德幻想,在兩個強盜的手中徹底淪為廢墟,無數的寶藏不僅一舉毀掉,還丟失在海外。
這一事件震驚了全世界,讓人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破壞力。
圓明園的輝煌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化為灰燼,英法軍隊的暴行激怒了整個國家。 然而,在這場災難中,朝廷的重要大臣曾國藩和左宗堂卻持截然不同的看法。
曾國藩不僅對焚燒圓明園的暴行視而不見,甚至還為肇事者開脫,態度令人震驚。
在曾國藩的領導下,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國家內外困難時,他選擇鎮壓內亂。 雖然曾國藩率軍在安慶與太平軍激戰,局勢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但詔書要求他撤軍增援。
曾國藩認為,掠奪英法軍隊只是小禍,剿匪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務。 野蠻人的騷擾只是為了索要一些錢和土地,並簽署一些條約。
雖然焚燒圓明園造成了財產損失,但英法聯軍並沒有占領京城,這說明他們沒有滅清王朝的意圖,也沒有侮辱清朝先祖。
天國的天國是一場爭奪國家統治權的激烈鬥爭,如果不加以控制,清朝可能會走向滅亡。 然而,當天平天國被中外聯軍扼殺時,曾國藩卻表現得很瘋狂,認為英法對清朝是仁慈的,因為英法聯幫清軍消滅了太平軍,為清朝做出了貢獻。
面對重大的國危,曾國藩依然堅持封閉迂腐的思想,在清朝官場中只英明睿智,抗敵戰功不大。
左宗堂被英法入侵時,正好在曾國藩的援軍下滅了太平天國。 聽到圓明園被燒毀的訊息後,他氣得睡不著覺,於是寫了一封3000字的《邀請陛下參加外國侵略中國問題的選舉宴會》,緊急送往京都,提出盡快抵抗外國勢力入侵的建議。
從此,左宗棠終其一生都保持著堅決抵抗的態度,拒絕接受任何踏上中國土地的侵略者。
1.左宗堂擔任兩江總督期間,在視察英租界時,外國人曾試圖禁止他持刀進入,但要想進去,他必須先經過外國人的審批程式。
左宗堂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認為中國的領土不容別人干涉。 於是,他帶著護送人員"破"進入英租界,他表現出堅定的決心和強勁的氣勢,讓外國人感到害怕。
由於左宗堂剛剛收復新疆並成名,英租界工務部部長立即命令部下接待他,並警告他們左宗堂是中國有名的將軍,不許招惹他。
面對外國人,左宗堂始終保持著強硬的態度,最終,黃龍旗飄揚在英租界上空。 2.左宗棠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曾到英租界視察領土。
但是,外國人不允許他持刀進入,他被要求在進入前經過審批程式。 左宗棠堅決反對這種做法,認為這是對中國領土的侵犯。
他帶著車隊"闖入"英租界表現出堅定的決心和強勁的勢頭,嚇壞了外國人。 由於左宗棠剛剛收復新疆並成名,英租界工務部部長立即命令手下好好接待他,並警告他們左宗棠是中國名將,不要惹他生氣。
左宗棠一向態度強硬,最終,黃龍旗飄揚在英租界上空。
在國劫深重、民族屈辱的時代,左宗棠明確表示,對中華大地最大的威脅是"只要我自力更生,英國和俄羅斯就不會對我動手! "他堅信工業救國,在抗外敵鬥爭中,始終堅持抗侵略、反對妥協、投降,甚至讓列強把左宗棠視為難對付的對手。
左宗棠和曾國藩雖然是同胞,但他卻是曾國藩最大的批評者之一,兩人的關係並不像傳說中所說的那麼和諧。
雖然曾國藩提拔了左宗棠,而且兩人合作的時間很長,但在左宗棠眼裡,曾國藩的形象並不高。 左宗棠認為曾國藩在戰爭策略上缺乏獨到的見解,行動遲緩,甚至把曾國藩當成乙個鄉下人。
左宗棠每次見到部下,都會毫不留情地罵曾國藩。 左宗堂的下屬很多以前都是曾國藩的下屬,但他還是不會對下屬手下手下留情。
作為曾國藩的頭號對手,左宗棠不僅口頭上反對他,而且行動上也相當堅決。 比如曾國藩為南京的整治立功時,左宗棠立即向朝廷報告。
他還火上澆油,報告說洪秀全的兒子沒有按照曾國藩的說法去做,而是逃到了湖州,可能與太平軍的殘餘會合,嚴重損害了曾國藩的聲譽。
雖然左宗棠看似有些忘恩負義,但實際上,他和曾國藩的關係並不複雜。 主要問題在於他們理念的差異,曾國藩比較保守,而左宗棠比較激進,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導致了他們處理事情的方式存在很大的代溝。
至於焚燒圓明園,他們的立場可能是由於對國家危機的認識程度不同。
曾國藩早年信奉避免外界猜疑的理念,積極實踐。 在民族危機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他認清外國勢力的強勢,主張“退後一步,開闊海天”,推動了西化運動的發展,對現代化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雖然曾國藩在歷史上既有貢獻又有過錯,爭議很大,或許,在爭議和指責的背後,是他在歷史長河中無法選擇的無奈,也是他在腐敗下身不由己的現實。
左宗棠對家國情懷深厚,對人民情深厚。 他焚燒圓明園的舉動,似乎表明他深深認識到,國內動亂是中國人的“內憂”,外部勢力干涉我國政權和領土是對整個民族的“外部威脅”。
如果我們不積極抵抗外來侵略者,中華民族將面臨滅亡,幾千年的文明史可能會被外國侵略者摧毀和奪走。 左宗堂的勇敢無畏,對國家的忠誠,已被歷史證明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正民族英雄。
結語:無論是曾國藩還是左宗堂,都在中國歷史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作為子孫後代,我們能做的,就是回顧他們英勇奮鬥、建立工業、維護國家利益的老故事。
雖然只剩下圓明園的廢墟,但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裡,他們和其他先驅者為國奮鬥的壯麗歷史畫面永不褪色,我們從中感受到一股濃厚的愛國精神。
乙個強大、完整、統一的國家是每乙個中國人的立身之本,無論未來面臨什麼樣的災難,我們都可以無所畏懼,團結一致,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