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住沙漠邊緣”,把荒蕪的海灘變成綠洲

Mondo 旅遊 更新 2024-02-03

滴灌技術有助於將沙漠變成綠洲。 攝影:杜新民。

70年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還是一片人煙稀少的沙漠戈壁沙漠。如今,經過兵團三代人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鬥,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建成了一片6900平方公里的綠洲。 目前,甲師阿拉爾市林地面積已達222萬畝,70年來增長了近200倍,轄區內耕地從無到有發展到400多萬畝。

開闢荒地和植樹造林,啟動生態建設。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過去,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阿拉爾、沙雅、阿瓦提等地,由於生態環境惡劣,人口還未超過1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爭天鬥勇的熱情在這裡延續。

1953年進入新疆,當年農業第一師、第一團職工的83歲楊翠華回憶起耕地種樹的經歷,感慨萬千。“上世紀50年代,我們剛到大面積開墾時,到處都是戈壁荒漠和鹽鹼地,沒有草,樹木更是稀少。 團部可以“呵護”兩棵野生紅柳樹,他們還用土坯板保護樹木。 楊翠華說。

在那個年代,種樹太難了。 楊翠華望著窗外,陷入了記憶中,當時大部分樹木都因為土壤太鹼性而無法存活,只好重新種植。 後來,團部有個老工人,在南泥灣開墾過荒地,發明了一種“魚鱗坑”,在沙丘、鹼地、山脊上沿坡頂挖乙個半圓,建乙個半圓形的山脊,然後把低鹼土填入坑里, 並保持坑面水平或略微向內傾斜。澆水後,水可以帶出鹽分,使樹木的成活率提高很多。

乙個“魚鱗坑”大大提高了樹木的成活率。 因此,當年新開墾的5000畝土地有防風林和防沙屏障。 1954年,勝利運河建成,水閘開放水,樹木有了“生命之源”,逐漸形成了林帶。 “有了水,第一組等三個團田開墾了20萬畝耕地; 有樹木,20萬畝耕地至今沒有被風沙侵蝕。 楊翠華說。

從1951年到1956年,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一群人在第一塊土地上發現了鹽鹼造林的科學方法:挖鹼排水渠,形成縱橫渠的鹼排水渠系統,在渠內種植棗樹、楊樹和灌木,形成“井”形林帶,在林帶內圈種植水稻和穀物。 “井”形林帶相互連線,最終形成樹幹、支、鬥排水鹼渠周圍的防風林,又稱“三線造林”法,是後來在南疆大力推廣的農田林網模式。 這種由第一團首創的“三線造林”方式,從此成為兵團生態建設的重要舉措和目標之一,並實施了近70年。

防風控沙,築“綠色長城”。

不僅在第一團,因為鹽鹼地較多,1964年,第12團採用了“換土挖鹼渠”的方法,還種植了10000畝林地。 第12團的工人在團田邊的鹽鹼荒地上換土種樹,然後挖一條離樹苗3-4公尺遠的排水渠,用大水泛灌灌溉樹苗,使殘餘鹽分被帶到溝裡,由水排出, 提高了樹木的成活率,逐步實現了森林網路化。

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第13團的工人在沙漠邊緣採用了“草格仔固沙,人力挑水”的方法,經過近10年的艱苦努力,他們還種植了一條寬100公尺、長8公里的林帶。

據該團84歲退休職工鄒希凡介紹,上世紀50年代,13團附近的沙漠經常掩埋新開墾的農田,用了很多辦法對付,但都無濟於事。 “樹木被種下,沙丘很快就被掩埋了; 挖了溝渠,一兩年後就被填滿了。 ”

鄒喜凡說:“有一天,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報紙上看到騰格里沙漠是用來壓實石頭和稻草在沙丘上鋪沙子控沙的,就想試一試。 不過,塔克拉瑪干沙漠經常颳起6級以上的強風,風吹過後,草就沒了,好在被鐵鍬深深扎在沙子裡的稻草沒有被吹走。 受此啟發,他們在幾個沙丘上進行了實驗,在鋪設稻草時,他們在稻草的腰部系上鏟子,使稻草的兩端都製成稻草。 在一天結束時,我們看到方形的、菱形的、三角形的、條狀的、圓形的稻草格仔刺入沙丘,從遠處看就像一張大網覆蓋著沙漠。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探索,第一師總結出了最科學的方法:先按照一公尺五方的標準將秸稈刺入沙中,形成不規則的草格沙屏障,然後在沙屏障內種植草木灌木,每月按時澆水, 然後在這些灌木存活下來後種樹。“我們就是這樣種了一排排防風林的。 鄒喜凡說,後來各團開始推進農林聯網,解決了乙個大問題。

到2006年,第一師種植棉花10430,000公頃,2種糧食作物320,000公頃,這些成就歸功於農田森林網路的推廣和實施。

最初遏制風沙的第一師不僅初步阻止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部邊緣的沙漠侵蝕,而且還將目光投向了南疆最大的防護林專案。 1986年,阿克蘇地區委員會決定在距阿克亞市區20公里處開展綠化工程。 當時,駐紮在阿克蘇市的第一師幹部、企事業單位、學校積極參加“克克亞綠化工程”,每年承擔總任務的四分之一。 據統計,歷時近30年的綠化工程,有100多萬名第一師黨員、幹部、職工、師生參加志願勞動,參加了37場植樹造林戰,開挖了植樹溝20萬公尺,修繕了幹支渠約60公里,開挖土方600萬立方公尺, 並種植了 2,200 公頃的樹木。目前,“克克亞綠化工程”和“359”防風林已在阿克蘇地區建成了生態林與經濟林融為一體的“綠色長城”。

守護綠色,邁向和諧共生。

在沙漠中植樹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為植物提供生存所需的水。 “滴灌、肥料、水一體化技術,正好解決了如何在沙漠中用最少的水種出最多的樹木的問題。 阿拉爾市林業草原局工作人員姚山梅說。

姚善梅說,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是用水幫浦將水從水源抽取出來,通過管道到達沙漠,每排樹木的管道上都會有乙個小孔,用肥水會在水滴的壓力下滲入樹根, 從而解決沙漠植樹遠距離輸水的問題。

從2010年到2018年,第一師充滿智慧,先後開發了“幹植”、“機械植樹”、“飛播樹球種植”甚至“衛星監測”、“田間監測”、“營養液滴灌”等科技技術。 全市還採用機械補種、防飛、空中播種、插秧等方式,對荒漠生態進行綜合治理,將綠植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近年來,阿拉爾市開始將恢復綠色和原始生態作為新時代沙漠治理的關鍵。 阿拉爾市359水(組)**第11團花橋鎮灌溉服務處處長宋明江是恢復沙漠綠色生態的執行者之一。 他說,恢復沙漠生態就是“鎖住”沙漠邊緣,防止風沙侵入城市和農田。

目前,沿十一團花橋鎮一線等沙漠邊緣城鎮,除了在綿延數百公里的沙丘上種植近3萬畝“固沙工具”四翼藜麥外,還開展了沙漠生態補水工作。 自2019年以來,該師市不斷為沙漠補充水源,共計188億立方公尺。 生態水合作用顯著改善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環境,野鴨等鳥類數量顯著增加。 尤其是近兩年,生態水合作用喚醒了一直沉睡在沙漠中的千年楊樹。

恢復沙漠生態的實踐在石團長安鎮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 工人們直接在戈壁灘上鋪設滴灌帶,搭建溫室,利用原有適合西瓜生長的沙質土壤和沙漠溫差大的特點種植果蔬。

每年春天,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塵暴頻繁發生,但沙漠防風林外圍的溫室卻是鋼架結構,膜上覆蓋著一層特殊的加厚太陽膜,在強沙塵天氣下完全不受影響,能抵抗十級風。 這裡種植的西瓜、哈密瓜年產值近1億元,遠銷全國各地。

生態旅遊是沙漠與人類和諧共處的另乙個例子。 花橋鎮歷時10年建成的“沙漠之門”景區,已成為新疆熱門旅遊勝地。 2023年前三季度,旅遊收入已達到近5億元。

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不僅要管理好、管理好、利用好沙漠,更要把沙漠變成“金山銀山”,實現從生態保護到生態農業、生態產業、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第11團花橋鎮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農藝師謝曉雲說。

如今,綠色已成為阿拉爾市的一張名片。 與開發初期相比,塔里木填海區年降水量較70年前增加了60%,春秋季沙塵暴強度和頻率大大降低和降低,空氣質素和區域性小氣候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大大改善。

相關問題答案

    探索白芋潭百萬植樹工程 變沙漠為綠洲

    寧夏靈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集灘,曾一度飽受黃沙之災。但是,有一群人以防風治沙為己任,守衛著黃河東門和銀川。我們親眼目睹了他們的成就,親身經歷了荒漠化治理和植樹造林的困難。白雞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年,保護物件包括,公頃的天然灌木生態系統和,公頃的小型灌木沙漠生態系統。他們採用 精準控沙技術 設定草...

    塔克拉瑪干沙漠遇險讓我對道威爾房車冰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角。那是乙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多智和他的隨行人員開著我們的房車,帶著道威爾冰箱早早出發了。我們計畫一天旅行公里,在沙漠中度過乙個充滿冒險和刺激的夜晚。我們的房車。在路邊,幹沙棘光禿禿的。炎熱的沙漠風從車窗飄過。沙塵的苦澀氣味時不時地刺激著大家的味覺。中午時分,我...

    沙漠岸邊的美味佳餚,讓您垂涎三尺!

    年的日食 克拉瑪依,一座位於新疆沙漠海岸的城市,不僅擁有神奇的地質景觀,還擁有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幾道克拉瑪依的經典菜餚,每道菜都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餚。首先,克拉瑪依烤全羊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甄選新鮮羊肉,經過特殊的醃製烤製工序,肉質鮮嫩多汁,外焦內嫩,香氣十足。每一口...

    如何給豬注射使其無法動彈

    給豬注射是獸醫和農場工人的常見做法,但在注射豬時保持靜止是乙個困難的問題。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幫助的提示 熟悉豬的行為 豬是比較聰明的動物,它們會注意到你的動作,可能會逃跑或攻擊。因此,在給豬注射之前,有必要熟悉豬的行為和習慣,了解它的反應和可能的行動。固定豬 在給豬注射之前,可以將豬固定在乙個地方,例...

    如何給孩子穿衣服,讓奶奶不會感到寒冷?

    穿衣是照顧孩子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細心和耐心。但是,很多家長在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乙個問題 孩子總是覺得冷,不停地打噴嚏 流鼻涕,這讓家長感到非常擔心。那麼,如何給孩子穿衣服,讓奶奶不覺得冷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和環境因素。兒童調節體溫的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出汗,容易感冒。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