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總會來的。 1月26日,由於**價格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深圳**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發布通知,*ST泛海(000046SZ)終止上市。*ST泛海2月6日晚間宣布,深交所決定終止上市,將於2月7日退市。 “泛海系”歷史最悠久的上市公司終於落下帷幕。 泛海的老闆陸志強還在台上。 他曾擔任公務員,並於1985年開始經商。 三年後,中國泛海在北京成立,成為中國最早的民營企業之一。 又過了12年,他主導了借殼光彩建設的交易,將泛海推向了資本市場。 起源於房地產,文達涉足金融,還涉足能源及文旅資料資訊,傳播海外它最終成為中國的一家私人金融控股集團。 雖然他已經陷入了三年多的困境,但各種麻煩和糾紛卻讓他千絲萬縷不過,泛海和陸志強還是有好口碑的,這與大批雷雨之後的企業和企業家的處境大相徑庭。 面對泛海的困境,商界和資本市場都充滿了遺憾。 相較於其他保險公司,泛海擁有大量優質資產,而陸志強則慷慨大方,值得信賴,在風風雨雨中奮力扶持,既不大規模裁員,也不轉移資產尋找出路。 財富是乙個難得的時刻。 雖然是以房地產起家,但泛海是靠著金融爬到頂峰的,陸志強對內也從未把泛海當成開發商。 在巔峰時期,泛海持有多達10個金融牌照橫跨信託、經紀、保險三大金融領域,實際掌控四大上市公司平台,恰逢流動性充裕的金融週期,融資現金流強勁,泛海一舉"做大",風景獨樹一幟。 正是在這種財富中,形成了一種通過金融運作獲得資金並從這些資金中連線所有業務的商業模式。 在繁榮時期,泛海資本雄厚,實物業務和資產逐漸成為資本變現和進一步融資的載體憑藉這種模式,泛海一度在民營企業領域無與倫比。 然而,成功或失敗都是失敗。 當金融週期換檔,強監管時代到來時,泛海所依賴的資本中心承壓,舊模式不再維持。 於是,系統性債務的爆發逐漸陷入困境,無法自拔,再加上個別高管為了自己的私利而面臨經營困難,泛海終於東大興隆。 如果泛海在10多年前選擇堅守房地產,而不是在金融領域開閉,那麼現在的局面,雖然還是會非常困難,但可能沒有生死攸關的時刻。 這才是《泛海輓歌》真正尷尬的地方。
泛海命運的轉折點始於民生信託。 泛海的業務真正從房地產開始。 世紀之交,泛海在北京拱體附近開發了光彩國際公寓,後來又在長安街邊建了巨大的民生金融中心,再到北京的豪華標桿泛海國際住宅區,然後是武漢的王家墩CBD專案。 土地收購早,地塊大,第一低,完全走過了中國房價單邊上漲的迴圈,泛海賺了不少錢,還攢了一筆家金。 在房地產帶來的豐厚現金流之後,泛海開始向金融領域擴張。 2012年,泛海科技以3億元收購中旅信託,次年更名為民生信託,總部設在北京。 中旅信託是一家老牌信託公司,成立於1994年,長期以來經營規模不大,3億元在當時並不算大支出。 然而,事後事態發展表明這不是“閒置棋”,而是泛海轉向整體財務戰略的第一步。 又過了一年,泛海向民生信託增資30億元,再將其裝入上市公司泛海控股。 這家上市公司是通過光彩建設的後殼建立的,後來更名為泛海建設,後更名為泛海控股。 從更名來看,泛海“摒棄單一地產,擁抱金融”的戰略意圖已經非常明顯。 踩踏房地產十年週期後泛海在一開始就踩到了金融流動性充裕的迴圈。 市場對槓桿資金的需求,使得信託行業逐漸承擔起“影子銀行”的角色,大量資金通過信託湧入市場。 於是,民生信託業績爆發式增長,不僅資產規模迅速擴大,營業利潤也迅速攀公升,成為泛海控股的明星業務板塊。 當時年底,第乙個獎項基本都是民生信託,風頭遠蓋過了房地產。 當年,泛海控股的年利潤總額,民生信託的出資幾乎超過1 3,有些年份甚至接近一半。 這樣的表現,讓泛海看到了金融業務的價值,也更加堅定了全面擁抱金融戰略的信心泛海相信,有了金融,它可以變得更大更強。 民生信託併入上市公司兩年後,泛海將另一項金融業務轉讓給泛海控股,即民生**。 事實上,泛海對民生**的布局,遠早於民生信託。 早在2002年左右,泛海就通過增資增持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當時泛海的房地產業務還處於起步階段。 從一開始,泛海就不滿足於僅僅做乙個開發者。
民生信託的“成功”,促使泛海更加徹底地擁抱金融。 2015年,泛海再次進軍保險領域。 泛海通過其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與亞太財產保險達成交易,最終控制了該保險公司51%的股份。 在此之前,沒有私人公司持有保險公司超過50%股份的先例。 當時,泛海的實力顯而易見。 在這筆交易中,老闆的朋友圈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與泛海集團參與此次交易的幾家民營企業包括伊利、新華聯、匯源等,在企業與老闆的溝通方面,雙方關係非常密切。 例如,新華鏈結通過民生信託發行了信託融資。 這是泛海“大發展”時期,布局大,要領精準,讓整個商界都側目。 2021年是泛海提出轉型融資的第7個年頭,泛海已經擁有民生信託、民生保險、民生財富、亞太財產保險、民生保險、民生典當、民生保險經紀等持牌經營企業。 現階段,泛海實際控制著泛海控股、民生控股(000416深圳)兩家A股上市公司平台。在香港,泛海還控制著中國泛海控股(000715HK)、中國通海金融(000952HK)兩家上市公司。此外,泛海還參股聯想控股(03396)。香港)、民生銀行(600016上海)、渤海銀行(09668hk)。“財務控制”架構早已形成,泛海逐漸成為一家擁有“運營資金”的公司。 信託、經紀、保險、理財甚至典當業務都成為運營資金的觸角和抓手; 實際控制的四家上市公司平台也可以通過資本運作獲得大量融資。 他們持股的兩家銀行可以很容易地獲得關聯方貸款,而且相對便宜。 這樣,泛海匯集了大量資金分配這些資金,投資於不同實體的業務,實現資金增值後退出,成為泛海商業模式的中心。 長期以來,“泛海很有錢”是中國商界家喻戶曉的事實。 在此期間,泛海將業務擴充套件到海外,在印度尼西亞投資了電廠專案,在美國投資了五個房地產專案。 當時,中國商界有一股走出去的風潮,泛海的海外布局是大開大合。 泛海航空還採取行動,收購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美國金融集團Genworth,交易金額高達27億美元。 Genworth是美國最大的長期護理保險公司,但由於美國監管審查,最終放棄了它。 在那些年裡,泛海還支援中國的IDG資本收購美國的IDG,並接管了數字和媒體業務本身。 建立了連線國內外、跨金融、跨產業的業務布局。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種布局都體現了陸志強的大戰略。 只有乙個問題似乎被忽視了:用來建立大局的錢是你自己的,還是借來的?
在流動的金融週期中,高債務率並不是乙個太大的問題。 一家香港上市的房地產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當時曾做過乙個大膽的宣告:哪家房地產公司的負債率低於80%,我覺得這家公司缺乏發展。 然而,他也忽略了或無法預料到迴圈已經開始。 泛海的決策者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一位了解情況的朋友表示,自2017年以來,泛海有意識地控制債務,希望降低負債率和總債務。 從資料來看,這項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公開披露的財務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泛海的有息負債已降至1400多億元,比2017年減少近600億元。 像泛海這麼大,減債難度可想而知,這樣的結果也可以是表現。 然而,週期轉換帶來的市場劇烈變化,遠快於泛海減債的步伐。 這一次轉折點還是發生在民生信託。 2015年,民生信託向武漢一家公司發行信託,以籌集資金。 抵押品有點有趣,是金條。 為了讓信託公司放心,公司還去保險公司投保。 然而,在2020年,各種情況將引發荒謬的一幕經過測試,用作抵押品的**實際上是假的這引發了信託融資贖回危機。 有關各方各有主見,保險公司尚未就是否理賠達成結論,但信託已經出售,向投資者支付信託的緊迫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2020年,財務壓力已經顯現。 該公司的決策者一直在積極化解潛在的危機。 然而,假**事件來得突然,民生信託也被說成是假**案的受害者,然而,投資者管不了那麼多,他們從民生信託購買產品,如果有問題,他們會找到民生信託。 換言之,其他公司,恐怕會在這個問題上繼續“扯皮”,如果也有保險,保險賠償後是否向投資者支付,可以提供足夠的“扯皮”空間。 經過一兩年的訴訟,最終會有乙個解釋。 還泛海集團高層非常重視“信譽”。因此,與其做出上述選擇,不如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先向投資者付款。 這樣,在假**案責任和賠償尚未明確的情況下,泛海首先向購買民生信託的投資者套現。 這是乙個充滿“正義”的舉動,這樣的支付在中國金融市場上是罕見的。 投資者的問題解決了,泛海集團承擔了重擔。
在市場環境的突然變化下,民生信託的業績陷入動盪。 告別流動性充裕的迴圈,發行信託融資的企業難以再融資和支付,整個信託行業籠罩在雷霆之中。 潮水退去,蘿蔔分會、假抵押貸款等一些違法行為開始浮出水面信託市場幾大雷霆,民生信託紛紛踩踏。 泛海最終決定提前贖回的信任不小,這給當時的泛海整個資金鏈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從那時起,泛海面臨著更大的財務壓力。 2020年第四季度,民生信託多項產品延遲付款,投資者和機構市場不安情緒蔓延最後,在2021年第一季度,它引發了股票和債券的雙重殺戮。 當然,盧志強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國外接受治療後迅速回國,並以自己的名義給投資者寫了一封信,表示將通過引入新的戰略投資和加快資產處置來保證支付。 這封信確實起到了安撫市場的效果盧志強的名聲在這個時候起了作用投資者和機構也知道,泛海不是空殼公司,有很多優質資產可以盡快處置,問題也不是沒有解決。 泛海的運營也沒有顯示出逃債的跡象。 一位投資機構的朋友說,當時圈內的人都知道,只要價格合適,泛海就得還債,沒有什麼是賣不出去的。 投資機構圈內流傳著一則訊息泛海試圖在泛海控股層面引入戰爭投資通過這種方式,戰略投資者可以通過投資泛海控股獲得一些有價值的金融牌照。 然而,這種看似划算的交易很難實施,因為監管機構對金融機構的控股有“一參與一控”的要求,而具備這種資金實力和資質的企業和機構很少,而且大部分都做到了“一參與一控”,在泛海控股這種層面能夠介入的人幾乎沒有人。 這個計畫最終被放棄了,泛海開始分離**資產。 在上架的資產中,有民生信託股權、民生**股權、民生金融中心產權等眾多優質資產對於持有信託和經紀牌照的民生信託和民生**,泛海甚至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控制權。 此時,由於系統內資金的流動,贖回的壓力也傳導到了其他業務板塊,理財領域部分業務的合規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資產解決問題的速度跟不上財務壓力的增加。 於是,巨大的泛海陷入了困境。
與民生信託相比,民生信託業績穩定,經紀牌照是稀缺資源。 然而,為了償還債務,泛海開始為民生尋找買家**這種優質資產的**一直充滿曲折。 這種情況與乙個名叫馮鶴年的人有關,他長期擔任民生**董事長,也曾在泛海控股任職。 與泛海系統的大多數高管不同,馮鶴年並不是在泛海系統出生的。 在監管部門工作多年,在戰略轉型向金融時代被泛海介紹為“金融專家”。 他於2015年左右加入泛海,一度贏得泛海高層的信任,委託他承擔民生**董事長、泛海控股董事的重要職責,並給予他高薪。 根據泛海控股披露的資訊,董事馮鶴年2020年稅前工資為6024萬元,位居上市公司高管第一。 此外,他還擁有相應的民生**股份,收入非常高。 現在看來,畢竟,這就像是“錯誤的付款”。 面對泛海民生還債的局面,他有自己的算盤。 2020年以來,民生**經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交易,通過增資擴股、股權轉讓等方式,民生**引進了30多家投資者,泛海控股也將民生**的股份轉讓給三個員工持股平台,註冊地也從北京轉移到上海。 經過幾次操作,民生**的股權被“撕碎出售”,一度成為一家沒有實際控制人、沒有控股股東的經紀公司。 這就是馮鶴年的“算盤”,他曾經贏得深厚的信任,試圖將民生**轉變為一家沒有控股股東、沒有實際控制人的模式下,由內部人和管理層控制的公司,最大的受益者是他自己,而要實現這種轉變,就必須使股權結構高度分散。 他做到了,一度接近成功民生終於從泛海管控體系中分離出來。 在“剁剁 另一家同期轉讓股權的經紀公司曾要價80億元,資產質量不如民生。 如果在此期間,民生**能夠轉讓控制權股份,那麼出售的大價錢可能會給泛海帶來轉機。 然而,沒有如果,泛海錯過了這個機會。 馮鶴年最終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結局。 他於 2022 年接受調查。
馮小剛的舉動也帶來了兩個“聯合效應”。 一是大宗出售股份帶來的糾紛持續存在; 其次,遷冊後,管控關係更加複雜,增加了股權轉讓事項進一步談判的不確定性。 既然民生**的股權已經質押了,理論上應該先釋放後再轉讓。 然而,在批量出售股權的過程中,往往會收取轉讓資金,但股權質押等因素使得股權轉讓給收購方是不可能的。 這樣,就新的債務糾紛形成,往往會引發新的訴訟。 導致泛海“預重整”的北京獅子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獅子資產管理公司”)的債務糾紛就是由此引發的。2020年11月,獅子資產管理從泛海控股手中收購民生2億股,並支付了轉讓價的一半136億,但由於民生**的股權後來被凍結無法轉讓,泛海控股未歸還資金,引發糾紛,獅子王資產最終向法院申請預重整。 由此,泛海控股開始走上退市之路。 失去民生控制權的泛海,不斷陷入資產等待被凍結的困境。 債權人很清楚,最有價值的資產是泛海控股和民生的3103%股權。 最後債權人山東高速出面,以超凍結的形式凍結了這部分股權最終,泛海只能接受這部分股權被司法機構拍賣的結果。 2023年3月的一天,拍賣開始了,競爭的激烈程度可以解釋民生**的股權價值。 經過162輪競價,以無錫國有資產為背景的國聯以91的成本中標5億元。 這是個不錯的**,但是,對於這筆資金,泛海控股已經失去了主動權,將優先償還拍賣發起人的債務。 泛海還在努力償還債務,鼎盛時期的海外資產大部分都已經打折,同樣物有所值的長安大道民生金融中心也在等待出售。 陸志強本人也被限制高消費,但公司和他本人都沒有看到任何逃債或尋求出路的跡象。 這是乙個關於野心、膽識、運氣、不付甚至背叛的故事這些元素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海洋的輓歌。 之所以尷尬,不僅是因為“鍾明定吃了一會兒就散了”的情緒,還因為他是更多冒險家命運的縮影。 如果你上了舞台,你不會輕易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