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乙個國家、乙個民族的靈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以城鄉特色為導向,打造了一大批特色鮮明、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滿足人們多元、多層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何推動公共文化空間公升級? 如何打破公共文化服務的時空限制? 如何提公升文化服務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就“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提出意見建議,為更好地服務、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智慧。
完善制度,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規範化、平等化。
2023年7月,全國政協文化歷史學習委員會調研組赴四川開展以“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為主題的民主監督研究,與相關部門、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交流, 以及基層幹部群眾。“在一些地方,城鄉公共文化空間創新拓展過程中還存在問題。 例如,一些公共場所和設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一些場所和設施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範。 研究組組長、全國政協文化歷史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歐陽健說。
歐陽健建議,城鄉基層財政投資建設的普惠性場所和設施,除優先保障專項業務外,還應向當地人民開放,實行共建、共享、共享,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提高公共資源利用效率。 城鄉發展建設規劃要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提高公益場所和設施的相容性和通用性; 對於一些陳舊閒置的公共場所和設施,可以根據文化功能進行翻新和公升級,不必新建和配置,以儘量減少浪費。
公共文化空間是傳承優秀文化、傳播民族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的場所,文化是基本屬性。 關於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相關標準也不規範。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主席葛惠軍表示,要加快有關法律法規的立法研究,完善《關於加快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規劃系統。
長期以來,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等公共文化空間在群眾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建設不規範、經營不專業等問題,導致文化服務效率低下。 委員們表示,要通過完善管理機制、規範服務標準、加強法律保障等措施,為各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和均等化水平提供強有力的指導。
以圖書館為例,現行建設標準需要增加服務於10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型公共圖書館類別,並科學設定其建築面積指標,推動超大型城市公共圖書館專案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文化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宋秋說。
注重質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有效性。
祖屋建農文化中心,依託農家書店開展讀書活動,《鄉村晚會》......連續舉辦5年許多去過安徽省金寨縣華石鄉大灣村的人都會被這個村莊的文化氛圍所吸引。 “從大灣村的實踐來看,我建議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農村文藝工作者的培訓和指導,在演出活動、一流支援、資質等級、外匯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文化活動和文藝工作者的支援力度。 從而激發鄉村公共文化的內生動力。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金寨縣華石鄉大灣村黨總支書記於靜說。
近年來,像大灣村這樣重視文化建設的村落仍然很多,如何優化公共文化空間,提公升文化服務質量,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話劇院院長田勤欣認為,民族藝術團要主動與地方基層建立合作機制,創新內容模式,探索表現形式, 完善工作機制,改進推廣方式,用好地方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設施,打造滲透性強、互動性好、流動性好、複製性強的公共文化服務專案。田勤新建議,鼓勵國有藝術團借助數字資訊科技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維度文化服務,造福人民群眾。
歷史文化資源是公共文化空間的載體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光漢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亟待修復,展覽內容同質化,有地方優秀歷史文化挖掘深度不夠。
建議將歷史街區納入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體系,促進公共文化空間與地方歷史文化融合發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 張光漢表示,創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間,應優先發展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現有建築,如將舊廠改造成演藝中心、利用傳統村祠堂建設紅色黨建點等。
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也要關注不同年齡段的文化需求。 “在公共文化空間的內容設計中,要多考慮與年輕人相關的內容,讓每個城市和村莊都成為年輕人的家園,也能更好地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推廣到他們身邊,幫助年輕人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發展。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主席馮立說。
調動資源,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持續發展。
隨著文化逐漸成為現代城市治理水平提公升的內在持久動力,數字圖書館、網路美術館等集閱讀、藝術、文化創意於一體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逐漸走進大家的視野。 有委員認為,新時代背景下,城鄉公共文化空間的營造應與科技、旅遊、文化事業、產業相結合,建立協調的文化發展格局。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副市長司馬巨集建議,要推進資料開發共享,加大文化資源數位化投入,建設統一的數字資源管理平台,對採集、處理、 公共文化資料的挖掘和服務應納入日常工作,為資料轉化和資源共享提供支撐;利用數字IP拓展文化空間新業態、新服務、新產品,推動制定數字著作權認定授權標準,鼓勵採用聯合創作、機構贊助、社會眾籌等方式拓展社會力量參與渠道,打造智慧型沉浸式體驗。
要進一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增強責任感,提高規範性,妥善處理公益事業與商業利益的關係,保障公共文化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會開畫院副院長舒勇建議,可以將民營美術館納入美術館管理體系,放寬農村文化社會組織註冊,探索建立完善的經費體系,補充運營需求, 規範公共文化空間收費專案,加強對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社會力量的監督評價。
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人才隊伍是關鍵。 邱宋結合四川當地實踐案例表示,先要“引進”人才,除常規招聘外,通過聘用公益崗位、動員退休文藝愛好者、招募志願者等方式,解決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緊缺問題, 通過職稱評定等方式,讓這些人才“使用”和“留下”。
人物** 2024-01-11 第 18 版)。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