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直在努力向歐洲國家展示其在亞太地區的實力。 斯托爾滕貝格去年訪問日本期間宣布,將在日本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幫助歐洲國家向亞太地區派兵。 儘管該計畫最終未能實現,但一些歐洲國家仍將日本視為進入亞太地區的墊腳石。
日本也樂於看到歐洲國家捲入戰爭,並與德國簽署了一系列軍事協議。 德國和日本最近簽署了“相互提供物資和服務協議”,允許日本國防軍與德國軍隊共享食物、燃料和彈藥。 該協議將進一步加強中美兩軍的後勤保障,促進兩軍合作。
日本新聞報道稱,這筆交易是“針對中國的”。 他們認為,日本將在與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的安全合作的基礎上,實施“印太”的“自由開放”戰略,以抵制中國的崛起。 日本與英國、法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簽訂了類似的軍事條約。
德國為什麼要這樣做? 就其本身而言,德國希望加入亞太地區,以平衡中國對其軍事力量的影響。 但德國有實力和自信嗎? 德國真的會為了維護美日關係而來到亞太地區與中國作戰嗎?
顯然,美國希望利用歐洲的軍事力量來實現其對華國際戰略並對其進行限制。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明白,僅靠美日同盟或美韓同盟是對付不了中國的,印度是不能依靠的。 因此,美國希望將亞洲與歐盟聯絡起來,建立乙個亞洲版的北約,作為對中國的制衡。
這只是美日雙方的心願,德國未必像他們一樣,在亞太地區成為中國的炮灰,這是給自己帶來恥辱。 據報道,德國銀行專家發出警告,稱德國與中國關係密切,如果被迫脫離中國,將對德國經濟和產業鏈造成不可接受的損害。
中國是德國企業非常關鍵的市場,許多德國企業來中國製造、營銷和創造巨額利潤。 同時,大量德國商品也出口到中國,成為德國經濟的一大增長點。 許多德意志銀行專家警告說,德國不能擺脫與中國的關係,否則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德國的軍事擴張不僅限於日本的海上力量,還包括立陶宛和波蘭。 但是,德國目前的經濟形勢並不樂觀,既沒有財政力,也沒有剩餘力量進行軍備建設。 試想一下,如果德國連俄羅斯都對付不了,又怎麼能在亞太地區挑釁中國?
因此,德日簽署軍事條約無非是利用美國的力量在亞太地區擺出自己的立場,並沒有聯合美日聯合對付中國的真正意圖。 去年,德國向亞太地區派遣海軍航空兵進行軍事演習時,刻意避開了台灣海峽等敏感水域。 這是乙個很好的例子。
日本以自己的力量反擊中國,以犧牲其主權為代價引入歐洲武裝力量。 但是,日本可以這樣看,但德國卻看不到,兩者之間的含義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