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很多想法都是關於新年的。 我想到了“買珍珠還珍珠”的典故,我覺得很適合大多數人對春節的看法。 人們常說,新年的味道已經褪去,本質可能是在說春節失去了靈魂,人們期待放鞭炮,但即便如此,失去的新年味道還沒有回來。 很多人還在堅持希望找回當年的味道,他們堅持準備年貨,堅持回家團聚,堅持探親訪友,但總是沒有以前那樣的感覺,甚至失望和憤怒。 新年的味道其實是春節的靈魂、本質和內涵,而新年就是春節的節日。 我敢說,它包含了人類文明的傳承和延續,也是文化的表達。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孝、誠、信、禮、義、誠、恥”的價值觀,充分體現在傳統節日的各種表現形式中,因此我們稱傳統節日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是有道理的。 因此,可以說,不斷注入時代精神,豐富傳統節日的內涵,也是其本質的必然要求。 然而,我們在形式上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捧著“櫝”卻丟了“珍珠”。 我絕不反對這些形式,形式是為了服務於實質,我只想說,形式不應該被視為實質。 農曆新年的精髓不是蒸饅頭、煮肉、炸魚、探親,這些形式是我們文化的表達,是舊時代所需要的。 那時候親戚很多,有的從大年初一就開始過元宵節了。 但現在不一樣了,探親訪友的需要越來越少,很多人只是為了走路而走路。 他們也抱怨這些煩人的傳統,當你說不要做這些事情時,他們會感到不舒服。 “忠、孝、誠、信、禮、義、誠、恥”在過去通過這些方式表達出來,現在我們的文化發生了一些變化,我們的信仰正在崩塌,新的大廈需要一起建設,顯然如何建設我們還有待商榷,乙個大趨勢是“票、面子”越來越被認可。 因此,這種新變化和發展的本質與舊形式發生了衝突。 還有很多舊文化的殘餘,我們開始抱怨和嘆息,我們有一種精神上的不安全感。
我們一路回到了“老家”,老人盼望著闔家團聚,人們盼望著探親訪友。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討厭這個,但他們不敢完全拒絕它。 這樣做還不錯,不這樣做也不是什麼大錯。 社會的發展難免會出現這些陣痛,2000多年的**在於社會的穩定,穩定了這種精神上的不安全感是少的,但社會也是一潭死水,沒有進步,有的只是重複。 我個人很高興看到這些變化,就像乙個人長大了,必須獨自面對社會的陰暗面,如果不面對,他將永遠無法成長。 毫無疑問,乙個人可能會誤入歧途,甚至像他的父母一樣找到一條穩定的人生道路。 但對於乙個國家來說,只有落後。 所以很高興看到這些變化,讓它們繼續碰撞,讓“年的味道繼續褪去”,用不了多久就會再次“變強”。 加入一些清水,燉煮,使味道更清淡,到那時湯最終會變得濃郁。 在這樣的過程中,民族會找到自己的道路,找到自己的信仰,並不斷注入時代精神進行燉煮,使精神與肉體、靈魂與皮囊、內涵與本質不會越來越脫節,精神世界將充滿新的生機, 民族文化將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