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一年裡,汽車行業將變得越來越動盪,這似乎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如今在某職場平台上,飛帆智慧型駕駛事業部全體員工被解雇的訊息傳出,讓人覺得這一年是悲哀的。
而領導飛凡智慧型駕駛團隊的飛帆首席產品官皮亞胡,如今也被曝出已經離開,飛帆的智慧型駕駛可以說是近乎酷炫。
之所以如此大刀闊斧地斬殺智家團隊,是因為雖然飛凡現在已經撐不下去了,但形勢並不樂觀。
到2023年底,飛凡R7的價格將從27個降低90,000個99 降至 1899臺,但只售出了3099臺,非常慘淡。
兄弟品牌智基也在探索20-25萬元的市場,LS6自行車月銷量突破1萬輛。 整個智基品牌排在最後,年銷量總計38253臺,同比增長665%,現在成績至少可以擠進“理想榜單”。
因此,上汽放棄飛帆自主研發的智慧型駕駛,全面改用Momenta降本增效是很自然的。
飛凡曾經成為上汽集團旗下的第一大新能源品牌,或者說是上汽集團引領的“先鋒”,被寄予厚望,年銷量突破10萬輛,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因為飛凡的血脈,注定了爺爺不疼,奶奶不愛。
飛凡汽車誕生於榮威。
當初,上汽集團費了很大的力氣從英國買回了羅孚的技術,也就是路虎名下的羅孚,但沒能買下商標。
上汽集團不願意,所以只能模仿榮威。
榮威大家都知道,飛機的上修和桌子的下修,榮威MG都修不出來。
從羅孚購買的技術本來是老式的,上汽集團當時還不具備成熟的本土化研發實力。
這來來去去,榮威的質量控制直接在現場**。
後來,榮威為了趁新能源的熱度,剝離了新能源業務,取了乙個字母“R”,試圖擺脫這個惡名。
2020年,R車在廣州車展上亮相時,也把自己的R-Aura概念車放在了小鵬展台旁邊。
人家看,英文車logo,高階外車,新能源,大好!
R車也因此獲得了一波**度和**的好評。
但當 R 推出其首款量產車 ER6 時,每個人都發現它是榮威 EI6 的直接替代品。 別說你是汽油轉電,之前EI6有過一次驚人的故障無法正常運轉發動機。。。
後續第二款車型Marvel R的名字更是逆天而行,乾脆在榮威Marvel X上改成了字母字尾,並沒有安裝。 在那之後,R車和榮威的切割以失敗告終。
估計受不了這麼多爛活,上汽集團高層的耐心已經到了極限,乾脆聯手阿里巴巴、張江高科,打造全新的“智基”品牌,再衝擊高階。
在志己山前,R車上去的可能已經封印,只能填補知己的空缺,改名為飛凡汽車,以20-30萬元的價格布局。
本來,在差異化競爭下,飛凡也能在20-30萬元區間站穩腳跟,智己井水沒有違規河水,但各品牌獨立經營的政策,讓兩個品牌最終面臨同室打架的局面。
志己一開始被定位為“駕駛旗艦”,一開始問世的L7一度觸及40萬門檻,並表示自己是威廉士F1車隊的高手,要標桿BBA。
當時市場反響不盡如人意,但可能是智己的網際網絡基因起了作用,他們當即選擇了走下去。
通常,同級別的SUV比轎車貴,但智基卻一反常態,推出了2898-45.980,000 LS7 將使起價降至 300,000 以下。
280,000,長5049mm,軸距3060mm的中大型SUV,脫離了原有的頻譜。
但另一方面,比智基LS7小一號的飛凡R7,仍然售價2799-38.990,000 美元。
兩者差別不大**,飛凡R7的輔助影像功能較少,中控屏也較小,而且缺少外接放電等配置,直接被智己壓垮了。
更不用說同價位的Model Y、小鵬G6和蔚來ES6等經過市場驗證的競爭對手了。
後來,飛凡R7在達到24款時才降下了**,錯過了推廣的最佳時機。
另一方面,曾經被飛帆大肆宣傳的自主研發的PP-CEM也被迫在成本上妥協。
這就是上汽當初注定要押注的。
因為國際化戰略,飛帆自主研發的PP-CEM選擇了美國Luminar的多感測器融合感知路線,采埃孚的4D成像雷達,海拉的77GHz角雷達,並使用了兩顆Orin-X晶元進行構建。
主要堆配置,多重冗餘,適應中歐許多地方的法規。
另一方面,智基扎根於國產**鏈,智慧型駕駛的動量解決方案,雷射雷達也是國產速騰巨創,便宜又大。
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隨著智慧型駕駛訓練的深入,對於上汽集團來說,是無法支撐的內耗。
因此,當中國汽車市場的第一仗打響,上汽集團作為國有企業,需要著力於國內投資時,價格較貴的飛凡PP-CEM肯定會被拋棄。
在營銷方面,飛凡也不如智己。
雖然智己CEO劉濤經常有很多搞砸營銷,但指著特斯拉算什麼劍,在車裡包餃子煮火鍋,超速超速,線上變道,單槍匹馬拉低了上汽集團的整體形象。
但畢竟黑色和紅色也是紅色的,大家都記得有這麼一家叫知己的車企。
甚至在特斯拉推出“反天空”半輻方向盤之後,也是乙個非常好的記憶點。
相比之下,費凡唯一的**就慘多了。
飛凡一直在推廣消費者感知不透的“座艙”,或者是實戰經驗不足的冉冉公升起的飛行員。
但最破圈的是22年的成都車展維權事件,處理ER6留下的爛攤子,公關沒有起到作用。
一邊是知己的黑紅也是紅的,另一邊是飛帆的沉默被無視,現在知姬和飛凡的內心鬥爭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
去年8月,領導飛帆PP-CEM團隊的首席科學家金潔宇的離職,預示著飛帆戰略收縮的開始。 今年1月11日,上汽集團正式宣布,吳冰將卸任飛帆CEO。 而現在大裁員,接替金潔宇的皮亞胡也離開了上汽集團。
飛凡汽車高管的這一系列變動,再加上飛凡R7的運營降價9萬元,只能說飛凡已經完全讓位給智己了......
作為上汽集團第乙個擁抱新能源的品牌,飛凡一大早就起床,匆匆忙忙地趕了晚盤,現在手裡唯一能打出的牌就是換電。
但飛凡連自己的智慧型駕駛都砍了,重資產的換電能走多遠?
如果要我說,既然上汽選擇了智慧型駕駛第一梯隊Momenta作為“靈魂”,飛凡不妨慢慢改變Momenta方案,然後吃掉榮威的家用車市場,專注於低端智慧型駕駛。
畢竟20萬以下能夠做好智慧型駕駛的車型屈指可數,飛凡憑藉其顏值和下沉後的智慧型駕駛,還是能有一點機會的。
看看隔壁破產的魏瑪,高河陷入商業危機,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已經開始消除“收縮圈”。 如果飛凡不狠,可能只剩下兩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