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公尺掉在地上,聲音聽不見; 一千粒公尺粒掉在地上,發出輕柔的聲音; 一萬粒公尺堆了起來,嘎嘎作響的聲音響徹整個房間。 同一批次的公尺粒,不同數量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就像我們對待時間的不同方式一樣——時間是由每一刻組成的,可長可短,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取決於每一刻的體驗。
我有乙個朋友叫小李,他對時間的感知非常微觀。 對他來說,工作時間是輸入資料、回覆電子郵件以及舉行會議和討論的總和。 午餐時間是將食物和線索送入胃部的過程,晚上是完成家務和上床睡覺的時間。 小李的人生被分割成千千萬個小時間碎片,他活在時間的細沙裡,忙碌而匆忙。
我的另一位朋友,小王,則恰恰相反,他對時間的看法更巨集觀。 他會花時間沉浸在一杯咖啡的香氣中,欣賞窗外的景色,或者與朋友漫無目的地閒聊。 小王不計算會議花了多少分鐘,也沒算吃午飯花了多長時間。 他生活在緩慢的節奏中,將時間視為乙個整體,不會被小碎片打亂。
時間的兩個概念中哪乙個是優越的還是劣質的? 我認為在微觀和巨集觀層面都有價值。 時間的微觀觀適合效率主義者,讓他們在小塊時間內完成瑣碎的任務; 時間的巨集觀視角使我們能夠在微妙之處發現生活的樂趣,而不僅僅是完成任務的手段。 問題在於,我們傾向於堅持乙個想法,而忽略了另乙個想法的可能含義。
以自己為例,剛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和小李一樣生活在時間的細沙中。 為了積累簡歷,我忙著申請各種證書,參與不同的專案,每一分鐘都填飽肚子。 我同時參與了五個組織,我每天都在參加不同的會議。 我感到時間支離破碎,被各種任務支離破碎,忙碌而漫無目的。
後來,我參加了乙個青年導師計畫,遇到了我的導師***,他熱愛生活,充滿正能量,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一次郊遊中,我們站在山頂上眺望遠方,突然說:“讓我們活在當下,收起手機,感受當下。 我們靜靜地站了十多分鐘,看著雲層翻滾,聽著風吹拂,樹木搖晃。
我恍然大悟,在我的生命中還有另一種體驗時間的可能性。
從那時起,我就試圖對時間有更大的了解。 我學會了停下來享受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光,而不是匆忙; 學會在工作間隙欣賞窗外的景色,呼吸新鮮空氣。 我發現,我積累的不僅僅是我完成的任務,還有與人的關係、內心的平靜,以及每一刻的幸福。
時間由每一刻組成,而每一刻又塑造了我們如何度過我們的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在時間的流逝中前進,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 問問自己,你想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 渾濁的沙子,還是流淌的河流? 當我們學會將兩者融合在一起時,我們就會找到自己的時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