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立足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和基本國情,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總體戰略,深刻反思我國新型民族關係,創造性地提出了“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論斷, 在民族工作領域賦予黨的治國方略新的內涵。
“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生動詮釋。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著眼於民族關係的實際和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不斷深化對民族問題的認識,確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理論和政策。 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族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團結和進步。 **總書記關於“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斷,統一了思想,為我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體民族工作的落實,更是深刻體現了中國各民族命運共同體、利益交織在一起的“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和未來願景, 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互相幫助。
“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的成果。 **總書記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學說同我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把握我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審時度勢,創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工作“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主張,走出了一條解決有中國特色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創新發展。 《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澄清了我國民族理論領域的諸多爭議和模糊認識,是對新時代我國民族問題新舊現象和民族關係深刻變化的正確認識,體現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認識的思想昇華, 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深度挖掘。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學說不是一成不變的,“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馬克思主義對民族問題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開闢新的境界,不斷豐富和發展在中國已經現代化、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學說。
“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總書記在文化傳承與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重要要素,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徵。 其中之一是“團結”。 中國之所以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之所以不斷發展壯大,與“大統一”這一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文化傳統密切相關。 “大統一”思想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深化於秦漢以來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程序中,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價值觀和國家建設的思維模式。 在處理民族關係中,“和睦合作”文化對維護和發展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揮著積極作用。 自古以來,中國各民族的關係就是“和而不同”,“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容納了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強調中華民族統一的統一,是各民族多樣性和中華民族完整的統一。 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融合發展和中國各民族的交流交流中,中華文化認同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體現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面貌,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源不斷的生命滋養。
“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西方民族主義理論的批判和超越。 西方民族主義的理論大多是建立在歐美民族形成的過程和處理民族的方式之上的,注重種族對民族的區分,具有典型的西方中心色彩。 中國的民族形成和民族國家建設過程具有鮮明的特點,抵制和消除西方民族觀念對中華民族形成的負面影響,摒棄西方民族主義的仇外心理。 中華民族和各民族雖然被稱為“民族”,但處於不同的層次,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係,就是大家庭與家庭成員的關係。 中國各族共同開闢了廣袤的疆域,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培育了偉大的精神,從而鞏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基礎。 “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旨在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榮辱與共、福與難、生與死、命運與共的共同體觀,是對西方民族主義狹隘範疇的批判和超越,深刻體現了“你有我、 我有你,沒有人可以沒有任何人”。
作者:劉靖亞,黃少成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