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M無陽極鋰金屬電池內部相關性!

Mondo 科學 更新 2024-02-01

背景

無負極鋰金屬電池 (AF LMB) 使用“空”銅薄箔集電器,其中所有可用的 LI 都儲存在正極中。 與石墨基陽極 LIBS 相比,AF LMB 已經證明能夠將電池的重量能量密度提高約 35%,將體積能量密度提高約 80%。 AF LMB 的迴圈穩定性可以通過一系列新型電解質進行擴充套件,包括醚電解質、氟化電解質和離子液體。 高靜壓(高達10 MPa)已被證明可以促進AF LMBS的電沉積溶解穩定性並改善CE。

雖然已知外部壓力通常可以提高電化學效能,但該方法的乙個限制方面是電池隔膜。 雖然“乾式”聚烯烴隔膜(PE PP)的強度可能高達數十MPa,但當浸入液體電解質中時,它們會變得非常弱。 因此,溼隔膜在高壓下容易撕裂。 這進一步限制了實際電池組中可以使用的外部壓力。 由於在無陽極配置中容易出現枝晶和不穩定的 SEI,因此在實際壓力下實現 AF LMB 的延長週期仍然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結果簡介

近日,四川大學劉韡團隊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特分校D**ID Mitlin合作,探討了外壓、固體電解質介面(SEI)結構形態與鋰金屬鍍層剝離行為之間的相關性。 為了模擬無陽極鋰金屬電池 (AF LMBS),在標準碳酸鹽電解質中對“空”銅集流體進行了分析。 較低的壓力促進了富含有機物的SEI和散布在孔隙中的巨集觀不均勻的絲狀LI。

較高的壓力促進了富含無機F的SEI,使LI膜更均勻、更緻密。 鋰化原始石墨烯的“種子層”(pg@cu)有利於陰離子衍生的富FSEIs,並促進均勻的金屬電沉積,從而在較低壓力下延長電化學穩定性。 在 1 MPa 下實現了最先進的電化學效能:PG 半電池在 300 小時(50 次迴圈)後以 3 mAh cm2 的速率和 1 mA 的容量穩定,迴圈庫侖效率 (CE) 為 998%。

具有高質量負載 NMC622 陰極 (21 mg cm2) 的 AF-LMB 電池經過 200 次迴圈,C5 充電和 C2 放電 (1C=178 mAh G1),CE 為 994%。密度泛函理論(DFT)強調了溶劑化Li+在Cu(100)、(110)和(111)石墨烯不同晶面上的吸附能與鋰化石墨烯(0001)吸附能的差異,從而為載流子表面能在促進SEI非均質性中的作用提供了深入的見解。

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題為“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pressure, sei structure, and electrodeposit morphology in an anod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y”的文章。

**導讀

圖1A展示了乙個定製的PEEK電池,該電池允許在電化學測試期間測量和控制靜壓。 進行了兩種型別的實驗:一種稱為“鋰化”的實驗,旨在探測SEI的結構而不引起任何金屬鍍層,較低的截止電壓為001v。該實驗稱為“電鍍”,旨在探測鋰金屬和相關SEI的結構,其中較低的電壓由電鍍過電位決定,較高的電壓設定為相對於LI Li+的1V。 這些在不同靜壓下的電流分布如圖1b所示。 壓力從 01 增加到 1 和 10 MPa,成核過電位分別從 340 降低到 290 和 150 mV。

li||Cu半電池的電化學阻抗譜(EIS)結果如圖1C E所示。 雙層 SEI 先前已被報道並歸因於兩步表**形成過程,一步由 Cu 表面 (Cuox) 與基於 LiP6 的電解質的浸漬化學反應形成,另一步與進一步的電化學電解質還原有關。 在鋰化中為 0在01V時,電池的歐姆電阻(Rohm)隨著壓力的增加而降低。

這歸因於電池內部電接觸的改善,因為壓力預計不會影響電解液中的離子電阻。 一旦LI被鍍上,電池的歐姆電阻實際上會增加。 這歸因於由於金屬對集流體的覆蓋不良而導致的電接觸退化。 在電鍍狀態下,增加壓力的效果變得非常顯著。 建模結果將表明,外部壓力不僅僅是使金屬表面變平,以實現與集流體的更好接觸。 外部壓力影響金屬成核和生長能量,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LI電沉積與未改性銅箔之間不利的介面能量學。

圖 1] a) 定製PEEK電池的示意圖,可在電池執行期間進行壓力控制。b) 在 1 mAcm1 時,外部壓力為 或 01 MPa(銅|LI鍍層在LI上的電壓分布。 (i) 和 (ii) 分別顯示了成核和生長部分的擴充套件部分。 (ce) 鋰為 001 V li|CU的EIS光譜。

圖2ac比較了自上而下的光學影象和SEM影象,顯示了在三種壓力下形成的不同LI電沉積形態。 電化學方案包括在1 mA的空Cu集流體上進行3 mAh cm2的單次電鍍步驟。 可以看出,靜壓對電沉積的微觀結構和表面形貌影響很大。 根據 2a,可以觀察到在 0在 1 MPa 時,電沉積微觀結構由金屬、SEI 和微公尺級孔隙的互連網路組成。 電沉積覆蓋不到集流體的一半,顏色為黑色。 根據2b,在1 MPa下,電沉積在顯微鏡下的孔隙率較小,使其具有可見的金屬光澤。

從巨集觀上看,電沉積覆蓋的比率為 0具有較多集流體表面的1MPa試樣。 根據2C,在10MPa時,電沉積在膜的連續性和形貌方面最有利。 隨著壓力的增加,電沉積覆蓋了更多的集流體表面,其體內的孔隙更少,並且表面粗糙度較低。 然而,可以觀察到10MPa的外部壓力足以物理撕裂PP隔膜。 如2C所示,大約一半的電沉積殘留在銅箔表面,而另一半則粘附在撕裂的PP隔膜上。

圖 2D L 顯示了鍍鋰表面在三種壓力下的 C 1S 和 F 1S XPS 光譜。 如濺射 XPS 分析所示,LiPoFX 產品主要存在於 SEI 的頂部。 新增劑FEC的分解不僅產生LIF還產生含有Li2CO3+F的有機物質,而電解液中的溶劑,如EC和DEC,分解得到RO CO2 Li和CO物質。

結果表明,在較高的靜壓下,PF6有相對更多的分解趨勢,從而產生更多的富無機SEI。 增加的 SEI 均勻性和更富含無機物的 SEI 有利於電化學穩定性,特別是如果結果是更均勻分布的 LIF 相。 隨著壓力的增加,可以抑制碳酸鹽溶劑(EC DMC EMC FEC)在LI表面的分解,從而允許FEC和陰離子還原產物的優先積累。 如圖2Dl所示,XPS深度剖面實驗驗證了這一趨勢。

圖2]分析容量為 3 mAh cm2 的半電池中 Cu 集流體在 1 mA2 下的鍍鋰。a c) at 和 0.,分別為1 MPa下LI金屬表面的低倍光學顯微鏡影象和高倍SEM影象。 D f)比較 10 MPa 下 SEI 結構的 XPS F 1S、Li 1S 和 C 1S 光譜。g i) 相同的分析,但在 1 MPa 的壓力下。j–l)0.1 mpa。

這pg@cu 50 Acm2 的半電池,相對於 LiLi+ 的 001 在3 V電壓範圍內,進行了鋰化-脫硝化步驟,如圖3a所示。 圖3b顯示了鋰化後pg@cu脫鋰。 可以觀察到,儘管被SEI覆蓋,但PG層仍保持5 m厚。 該層已與 CU 載體部分分離,這可能在樣品製備過程中發生。 正如預期的那樣,銅箔的表面形貌沒有從其接收狀態發生變化。 雖然巨集觀上是平坦的,但箔片在微公尺尺度上是粗糙的,如圖所示。

圖 3C、D 顯示了單次鋰化後 C、O 和 F、pg@cu 和基線 Cu 表面的自上而下的 SEM 影象和相應的 EDXS 圖。 SEI層形成pg@cu,具有相對均勻的形態。 EDXS 地圖顯示了 C、O 和 F 的均勻分布。 如圖 3D 所示,在基線 CU 頂部形成的 SEI 具有高度異質性。 圖3e顯示了鋰化-脫鋰後的pg@cu。 根據F1S的分析,含有F的SEI成分為C F、LizpoyFx和Lif。 隨著濺射時間(深度)的增加,與LIF相關的訊號強度變得尤為重要。 在SEI的頂面檢測到CO和CO峰。 一般來說,碳酸鹽溶劑,包括 EC、DEC、EMC 和 FEC,具有相對較高的 LUMO(最低未佔據分子軌道)。 因此,Li+-溶劑配合物具有很強的通過開環和脫羧反應途徑被還原的趨勢。 這導致了 SEI 成分 Li2O Li2CO3、Roli(鋰烷氧基)、RoCO2Li(氧化烷基碳酸鋰)和 CF 化合物。 相反,陰離子 Pf6 分解產生 LifPfy,即 Lif 物種。 一般來說,Li2O、Li2Co3、Fc 在碳酸鹽溶劑(EC、DEC、EMC FEC)中被還原,LiF、無機物**在陰離子(PF6)中被還原。 這表明PG的高度有序結構導致溶劑分解受到抑制,使更多的Pf6陰離子分解產物(LixPfy和Lif)沉澱在表面。 眾所周知,這些陰離子衍生物可促進鋰金屬陽極的電化學穩定性,而LIF是穩定SEI結構的關鍵成分。

圖3]A) 50 A cm 處pg@cu和基線銅半電池的電壓分布01 3 V單次鋰化脫鋰 B)pg@cu電極的側檢視橫截面SEM影象。c) pg@cu表面的 SEM 和 EDXS 元件圖。d) 對基線 CU 執行相同的分析。

圖4a,b顯示了在電流密度為3 mA2、電流密度為3 mA2時pg@cu的單電鍍步驟。 雖然下面的PG有相當大的孔隙率,但其頂部鍍的多晶鋰金屬幾乎完全緻密。 薄膜中存在一定的表面粗糙度,這可能與晶粒長大速率的差異有關。 圖4D E突出顯示了在相同條件下在基線銅箔上鍍的LI。 由此產生的電沉積層厚度為 52 微公尺,由散布在孔隙中的絲狀 LI 和 SEI 組成。

銅金屬在pg@cu和基線下的電沉積。 使用氬離子研磨和真空樣品架的組合進行電極切片。 圖4C,F比較了由兩個支撐物形成的SEI層的微觀結構。 相關的FFT突出顯示了SEI的晶體組成,即嵌入非晶基體上的奈米級Li2CO3。 可以看出,pg@cu薄到足以從鋰金屬中辨別出 (110) 取向的 FFT。 在基線 Cu 樣品中,不可能找到可辨別結晶 Li2CO3 和 Li 金屬的區域。 低溫透射電鏡的發現進一步支援了pg@cu載體促進鋰金屬鍍層更均勻、SEI更均勻的一般結論。 圖 4g 顯示了沿線的pg@cu,而 4h 顯示了基線 CU 的分析。 通過對兩個樣品中F、C和O訊號的比較,確認pg@cu密集且不包含分散的SEI。 對於基線 CU,塗層的 LI 是多孔的,並在整個厚度上與 SEI 混合。

圖 4:A、B)pg@cu半電池LI塗層的橫截面SEM影象。C) 在塊體金屬的LI區(綠色)和SEI區(紅色)的pg@cu和快速傅利葉變換(FFT)圖譜上對鋰沉積的低溫TEM分析。d h) 對基線 CU 上的鋰電鍍進行相同的分析。 g) pg@cu的EDXS元素分布。h) 相同分析的基線 CU。

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進一步了解電鍍工藝以及PG相對於基線CU作為支撐物的作用。 如圖5E G所示,Cu的相關取向為<100>、<110>和<111>是FCC金屬中觀察到的標準纖維織構。 圖5h顯示了石墨烯的<0001>取向,這與所使用的載體有關。 圖 5 d 顯示了碳酸乙烯酯 (EC) 溶劑化 Li+ 作為吸附劑的俯檢視,它是 1 M Lipf6 電解質中具有代表性的 LIo 溶劑化結構。 圖 5e H 顯示了陰離子 PF6 與三個 Cu 晶體平面和石墨烯的結合。 對於吸附劑Li(EC)4,所有3個Cu面的負吸附能均明顯高於石墨烯,其中(100)是最優選的。

從計算中可以看出,PF6的趨勢是相反的。 最後,研究了非鋰化和鋰化PG的作用。 由 11 個 LI 原子組成的鋰團簇用作初始原子核。 圖5i j顯示,鋰化PG的(0001)表面上的鋰核吸附比非鋰化(即原始)表面更有利。

這表明將LI嵌入石墨烯中應促進LI團簇的吸附增強,從而增強LI層的潤濕性。 在百合的初始層沉積後,隨後的金屬應以取決於晶體取向的生長速率外延生長,同時隨著薄膜的增厚而形成額外的原子核。 因此,可能存在一種“記憶效應”,其中前幾層LI在PG(或基線Cu)上的初始潤濕行為繼續影響增厚電沉積的形態和織構。

圖5]A d) 密度泛函理論 (DFT) 分析。(100) Cu、(110) Cu、(111) Cu 和 (0001) PG 表面上溶劑化 Li+ 代表性結構的俯檢視。 e h)這些表面上吸附陰離子 (PF6) 的俯檢視。我 j)分別吸附在PG表面的Li團簇核和鋰化PG表面。Li(綠色)、O(紅色)、C(棕色)、F(銀色)和P(淺紫色)。

為了說明支撐結構和相關 SEI 的差異如何影響無陽極鋰金屬電池的電化學效能,使用 NMC811 陰極對半電池和全電池配置進行了實驗。 圖 6a d 比較了 pg@cu|Li 和基線 Cu|Li半細胞。 可以看出,在基線CU的情況下,過電位隨著週期數的增加而增加,直到20個週期時阻抗上公升引起的故障點。 雖然基線 CU 只能迴圈 150 小時,但pg@cu細胞在 300 小時內表現出穩定的電鍍剝離行為。 在圖6B中,可以觀察到基線Cu的CE在20個迴圈左右迅速衰減,而在整個300小時的迴圈中,pg@cu穩定在955%。pg@cu|Li 和基線 Cu|LI電池在第一圈的電壓-容量曲線如圖6c所示。 根據圖6D,在迴圈過程中,成核過電位的差異持續存在,30轉後為68 mV pg@cu基線銅,而基線銅26次迴圈後為117 mV。

圖6e顯示了pg@cu和6 mAcm2的電流密度。 每個週期需要 0電鍍時間為 5 小時,每個電流密度下迴圈 20 次。 對於pg@cu每個電流密度的電壓分布是重疊的,表明穩定的電化學行為。 反之,從 0從75 mAcm2開始,基線CU不穩定,剝離能力明顯小於電鍍能力,如圖6F所示。 如圖6g所示,在6 mA cm2的高電流密度下,剝離曲線變得高度波動,表明電池故障開始。

圖6]在1 MPa下工作的半電池的電化學效能比較。a–b)pg@cu|Li 和基線 Cu|Li:3 mAh cm Macm2 的電流曲線和相關 CE 值。 c d)3 mAh cm mA2、第 1 和第 26 個週期的電流常數曲線 30 個週期。e) pg@cu|在不同的電流密度下電壓容量曲線 f-g) 在 075 m2 和 6 mC2 的代表性截面。 h) CE 分析,其中首先將 6 mAh cm2 的 LI 沉積為 LI 儲層,然後在 1 mA cm2 鍍層下剝離 1 mAh cm2 100 次迴圈,然後進行 100% DOD 剝離。

圖 7 顯示了使用 pg@cu 以及基線 Cu 作為負集流體。 電池在1MPa的外部壓力下進行了測試。 NCM 陰極的質量負載為 18 mg cm2,其中 34 mAh cm2 商用水平面積容量相匹配。 圖 7a b 顯示了 pg@cu||NCM 和基線 CU||NCM電池在C20-C20處的初始充放電週期。 圖7c顯示了LMB在無陽極的情況下在不同放大倍率下的迴圈效能。 在。 5 和 1c pg@cu||NCM電池可用。 24 和 1可逆容量為 57 mAh cm2,平均工作電壓為 。 47 v。在 02 C 充電 0pg@cu||NCM 電池在第 30 次到第 100 次迴圈中表現出 99 次平均 CE 為 68%,容量保留率為 895%。相比之下,基線 cu||NCM 電池從迴圈開始就表現出快速的容量衰減。

pg@cu||NCM電池使用最先進的單晶NCM顆粒對電池進行迴圈效能測試。 這些單元格被指定為 pg@cu||ncm-s。與通常所說的“肉丸”(多晶骨料)NCM相比,單晶NCM顆粒可以更積極地壓延。 此外,對於這些自由基測試,電池電解液體積從 100 公升減少到 60 公升。 圖 7d 顯示了 pg@cu||NCM-S 使用恆流恆壓 (CCCV) 迴圈協議。 該程式包括 0恆電流電荷為 2C,然後是 005 C 截止和 05 C 放電的恆電位電荷。 pg@cu||NCM-S 電池可提供 200 個迴圈 (3.)。87 比 273 mAh cm2),容量保留率為 705%。

圖 7:a b) 基於 pg@cu||NCM 和基線 CU||NCM電池在C20-C20處的初始充放電週期。 c) 非負LMB在不同放大倍率下的迴圈效能。對於 c) ncm = 178 mg cm−2,1c=3.4 ma cm−2。d) 基於 pg@cu||NCM-HL的迴圈效能,NCM-S=21 mg CM2,1C=38 ma cm−2。

總結與展望

無陽極鋰金屬電池 (AF LMB) 使用“空”負極集流體,便於鋰金屬剝離的重複電鍍,正極是唯一用於穿梭離子的電極**。 這對電沉積工藝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使得電解質介面(SEI)穩定性的作用更加關鍵。 利用獨特的壓力控制液體電解質電化學電池,結合密度泛函理論模擬,分析了外壓對SEI幾何不均勻性和結構的影響,並將其與鋰金屬形貌和整體電化學穩定性相關聯。 使用三個外部施加的壓力;0.1 MPa 不足以在裸 CU 上實現最低限度的電化學穩定性,1 MPa 仍然會導致在較高電流密度下不均勻的 SEI 和樹枝狀金屬電沉積,而 10 MPa 儘管具有最有前途的電化學特徵,但由於多種原因實際上不可行。

同時,考慮了鋰石墨烯底層作為二次集流體的作用,證明了它如何以及為什麼在其他相同的剝離行為下允許穩定的1MPa鍍層。 研究表明,對於基線多晶Cu表面,富含有機物的SEIs是有利的,並伴有絲狀LIs和廣泛的孔隙率。 較高的外部壓力有利於無機F SEI,並伴有均勻緻密的LI電沉積。 結果表明,鋰石墨烯層有利於相同型別的富FSEI,但在較低的外部壓力下,促進了半電池和全電池的均勻金屬鍍層剝離和穩定的電化學。

引用

wei liu, yiteng luo, yuhang hu et al. interrelation between external pressure, sei structure, and electrodeposit morphology in an anod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y.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3)

相關問題答案

    AEM無陽極金屬鋰電池SEI結構與電沉積形貌的相關性

    鋰金屬因其高容量 mAhg 和相關的低充電電壓而被認為是下一代鋰二次電池陽極的最終選擇。然而,鋰的電沉積溶劑化往往是非平面的,具有金屬枝晶 金屬空隙和不穩定的固態電解質相 SEI 這裡德克薩斯大學的D id Mitin和四川大學的劉偉外壓與 MPa 固體電解質介面 SEI 結構形貌和鋰金屬沉積剝離行...

    陳南開 陳軍 鋰金屬電池中聚合物電解質的電化學效能如何影響

    基於聚環氧乙烷 PEO 或聚乙二醇 PEG 的鋰電池電解液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但其應用仍受到室溫離子電導率低 電化學穩定視窗窄 ESW 和鋰離子遷移率 LTN 等因素的阻礙。這裡南開大學 程方毅,張旺慶等研究了聚合物端基對甲氧基聚乙二醇 MPEG 電解質物理和電化學效能的影響。作者合成了具有不同端...

    純計算AEM全固態鋰金屬電池陽極和晶界起始枝晶形成機理

    背景 鋰枝晶的形成嚴重阻礙了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的實際應用。傳統觀點認為枝晶從陽極開始,然後生長成固體電解質 Se 而最近流行的觀點是Li 離子可以直接在電解質內的晶界 GB 處還原,然後這些內部枝晶相互連線,導致短路故障。然而,內部晶界或陽極介面是否主導枝晶起始仍存在爭議。結果簡介 最近顧正成教授,來...

    DFT實驗:固態鋰金屬電池介面穩定性研究新進展

    介紹 世紀年代初,鋰離子電池 libs 的商業化開啟了儲能技術的新篇章。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鋰離子電池已廣泛應用於可攜式電子產品 電動汽車,甚至大型電網,在儲能系統中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使用液體電解質的傳統鋰離子電池由於鋰枝晶生長和有機溶劑的可燃性而顯示出安全風險。最近,據報道,固態鋰金屬電池...

    “隔膜倉庫”為穩定的鋰金屬電池提供源源不斷的LiNO3

    零過量鋰金屬電池 ZELMB 的鋰離子最初儲存在正極活性材料 CAM 中,負極上沒有過量的鋰金屬,因此對電池的CE要求很高。電極上的副反應會對CE產生影響,尤其是負極上電解液的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死鋰導致的鋰損失。鋰金屬與電解液反應形成穩定的SEI層,保護鋰沉積物,從而減少不必要的副反應,電解液新增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