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一系列龍卡,分享數百萬現金
進入2024年後,汽車行業的礦山層出不窮。
先是恆大汽車宣布牛頓集團40億元“救命錢”不會到賬,隨後恆大汽車總裁劉永卓因涉嫌違法犯罪被依法刑事拘留。
再,還有擁有近30年歷史的華南汽車經銷商——廣東永高。
被曝出旗下多家4S店倒閉的訊息,員工們也跑到隔壁哪吒跳樓,銀行還組織專人連夜前往永高店,將店內已有的汽車拖走,盡可能減少損失。
然後是高河,他最近稱自己為下乙個特斯拉,並宣布停產。
不僅車子交不上來,員工的工資也發不起,連展廳都租不起。
2024年一開,車業就能感受到一股寒意,總統被抓了,有跳樓的,有想逃跑的,還有不知道下乙個會是什麼。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事實上,去年6月,於大嘴曾表示,到2030年,中國汽車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數量將少於五家。
說白了,這條賽道會越來越不穩定,這種影響不僅影響到汽車製造商,而且覆蓋了整個行業。
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突然爆發,讓這些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數百家在國內市場開花結果,但“桌子”再大,也容納不下這麼多玩家,難免會有人站在牌桌上“打牌”,優勝劣汰在所難免。
2023年初,特斯拉掀起了第一輪**大戰,車企紛紛選擇“管”,年中**大戰再次掀起高潮,什麼“順子”、“三帶一”都甩了出去,等到年底的時候,為了衝刺年度銷量KPI, 許多車企已經開始丟擲“炸彈”。
一輪過後,國內汽車產銷轟然,均超過3000萬輛,“買不起”的自動出局。
**戰下,考驗其實是車企對產業鏈的掌控和比亞迪一樣,電池、電機、電控三大核心部件基本都是自己製造,中游從經銷商模式中分離出來,選擇直銷模式,銷售自己,下游汽車售後服務市場,100%收購億安財產險。
在全產業鏈的控制下,比亞迪汽車毛利率高達2067%,已經超過了特斯拉,遠高於中國汽車行業10%左右的平均水平。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現狀,不僅要保證安全,還要保證電池壽命,還要有智慧型化來提公升駕駛體驗,然後嘗試將**壓在20萬以下,並獲得與傳統燃油車相比的明顯優勢,這是非常困難的,畢竟, 成本就在那裡。
就連小公尺,雷軍也明確表示“990,000元,1490,000元甚至199萬元都是個笑話。
是小公尺不想嗎,我當然想,但我就是做不到。
比亞迪之所以能夠推出7秦某是98萬元,不是別人,是全產業鏈管控帶來的成本優勢。
首先是合資品牌,目標是傳統燃油車,尤其是10萬輛以下的A級車,本來這部分市場基本上被Sylphy、Lavida、Suteng、Corolla、Civic等佔據,比亞迪推出了7款98萬元的秦意味著合資汽車的最後一道防火牆已經被打破。
所謂秦王橫掃六合,橫掃合資車,合資車的寒意其實從2023年初就開始了,謳歌在2023年初正式退出中國市場,三菱汽車於10月宣布退出中國市場,23月底,斯柯達CEO公開表示,新一代科迪亞乘用車不會在中國上市, 他們不想留在中國市場,但他們不能滾動。
這樣一來,那些依靠合資品牌車的4S店自然就活不下去了。
二是完全無法控制產業鏈的新生力量,從2023年開始,這些車企開始看到刺刀,整個行業都卷了起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能夠掌握產業鏈的新生力量還是很多的,但掌握的問題到底是完還是不完整,或者可以有點像魏小麗的三大核心技術,也可以自己搞一些智慧型賦能。
要麼像長安、五菱這樣的老牌玩家,憑藉其原有的規模優勢和銷售渠道,可以繼續跟進,要麼比亞迪宣布降價後就不可能跟進了。
至於那些一無所有的人,比如恆大汽車、高河汽車,自然要面對市場上優勝劣汰的結果。
不過,最好的結果也不要太多,畢竟再低也是有極限的,而且會導致資源量集中,忽視研發,最終失去來之不易的優勢,要知道國外大車企還在盯上它,人家有幾十幾百年的積累, 有足夠的規模優勢,品牌優勢,甚至控制了全球大部分的銷售渠道,背景還在,如果中國汽車品牌還是太多的話,就想用**汽車領域切一塊蛋糕導致內耗過大,最後外資趁機“撿屍”是物不勝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