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
使用者因為菜是冷的,給出了差評,但商家認為他正常上菜,這是送餐的問題,他不太擅長判斷誰說的更合理。 2月5日下午2點,田蜜開啟外賣軟體評審團入口,遇到了乙個棘手的審核任務:22分鐘的送達時間不算太長,可能是商家沒有給保溫袋。 最後,田宓選擇了“適合展示”的選項,頁面立刻顯示該選項目前的投票率為54%,最後平台展示了差評。
平台使用者投票決定是否顯示差評,這已經成為近日外賣、生活服務等平台的熱門功能。 《工人**》的記者點選相關頁面發現,要成為審稿人,需要滿足註冊3個月以上、實名認證、近90天內消費記錄並通過審稿人考試等條件。 田宓是評委之一。
根據平台規則,如果使用者對分配的爭議內容進行投票,選擇“不適合展示”,則說明該評論不合理,支援商家。 在24小時或48小時評審任務期內,若有11名以上的評審人參與評審和判斷,平台將按照多數票落實相應結果。
有消費者給出差評,因為商家沒有按照備註給大蒜,或者點了辣外賣卻說其實不辣。 因此,在消費者可以無門檻地做出差評的前提下,有必要給商家申訴的機會。 “在田宓接到的審核任務中,這樣的案例並不多。
由於選擇“不適合展示”後,有爭議的內容不會被使用者在訂單平台上看到,所以很多像田蜜這樣的使用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這些評論經驗,從而形成了“評審團獎”的熱潮。 記者在多個社交平台上發現,這些案例以**、文字、**等形式進行了兩次攜帶,單個討論群的使用者多達4人50,000人。
同時,也有使用者表示,審核機制有待完善。 例如,北方的一些使用者接到粵語的複習任務,表示他們根本聽不懂; 討論中涉及的部分菜品不在使用者的常識範圍內,也沒有類似的消費記錄; 一些使用者希望顯示某些爭議流程,以促使消費者給出合理的評論,但他們擔心商家的不利評價。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偉認為,公眾評審機制的目的是引入第三方評審機制,從源頭上解決糾紛,營造和諧互信的環境。 評價內容不僅是使用者消費體驗的表達,也是消費者購買時的重要參考資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商家的口碑上。
評審團因展示不合理但有趣的評論而獲得大獎,確實使內容更有趣,但這並不能真正解決獲得差評的企業面臨的痛點。 朱薇認為,在將有爭議的任務隨機分配給評審員之後,評審員作為普通消費者,會基於一般的生活經驗、普遍的理性和樸素的正義感給出評審意見,也會對商家提出一些改進建議,這更符合公眾評審機制的初衷, 還可以讓平台商家更有把握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