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舉國哀悼。
此時,南方的國民黨一片混亂,孫中山的去世使隱藏在國民黨內部的尖銳矛盾越來越明顯,各派系之間的暗潮洶湧澎湃。
當時,有四個人更有可能競選國民黨的最高領導層。
第一位是掌管政治的胡漢民,第二位是掌管財政的廖仲愷,第三位是掌管黨務的汪精衛,第四位是掌管軍事的蔣介石。 國民黨改組後,各派系絲毫沒有減弱,除了在黨內擁有最高權威的孫中山外,其他少數人彼此之間沒有從屬關係。
孫中山臨終時,有沒有在這些人中選了自己的**?
孫中山生前為民主共和而奮鬥,任人任人的行為與他一生所奉行的學說和信仰背道而馳。
最高領袖必須由人民選舉產生,任命**人豈不是複製了滿清王朝的封建皇制嗎?
而且,這種先例一旦從孫中山開始,那麼歷代領導人都必然會指定自己的繼任者,所以孫中山不能也不想樹立這個壞榜樣。
而且,此時國民黨內各派系勢均力敵在這種情況下,違反歷史規律強行任命繼承人,必然導致國民黨分裂,國民黨將再次分裂,陷入權利之爭。
沒有指定**人恰恰反映了孫中山先生的智慧。
不撕臉,按照適者生存的法則,自然的贏家將成為國民黨的最高領袖。
事實上,孫中山並非沒有自己的考慮和偏好。
孫中山去世前,汪精衛代為起草遺囑,然後在孫中山先生倒下之前徵求孫中山的意見,孫中山連連點頭。 孫中山逝世後公開的遺囑,其實是經汪精衛親筆,孫中山簽字。
看得出來,汪精衛在思想上確實非常了解孫中山的心思,所以他也深受孫中山的喜愛。
但是,歷史並不認為任命繼任者弊大於利,無論是從“三民原則”理論還是從黨內實際來看。
最後,孫中山只做了乙個“國約”,號召大家在“三民原則”的旗幟下繼續革命。
我敢推測,中山先生希望最終掌握國民黨內部大局的人,繼續在三民主義旗幟下完成民族革命。 但不幸的是,最終登上權力巔峰的蔣介石,最終背棄了真正的三民原則,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面。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