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第乙個開悟的人。 這在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中都很明顯,五四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比辛亥革命時期的知識分子更廣泛、更自覺。
在五四期間,數十萬學生勇敢地站在了運動的最前沿。 這就是五四運動比辛亥革命更進一步的地方。 ”
五四運動前,山東北地區的中小學教育發展較早年發展緩慢。 各縣縣均在孔廟、書院或廟的基礎上設立高等小學,聊城市、臨清、高塘等部分高等小學已達到五所。
在中等教育方面,聊城市山東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19年有336名學生、23名教師; 山東省第三中學只有200多名學生和十幾名教師。
在三師二中的師生中,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還沒有誕生,在山東北有影響力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還沒有出現,廣大師生基本上屬於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打著反對舊道德、崇尚新道德、反對舊文學、崇尚新文學旗幟的新文化運動,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心中,在三師、二中師生中廣泛傳播,改革救國的潮流極大地推動了山東北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革命高潮。
山東北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早已為北京等大中城市的愛國學生,每年紀念“五七國恥日”(反對“二十一條”活動)而感到驕傲,對軍閥積怨深仇大恨。
當“五四”愛國運動在北京爆發,北京軍閥代表在巴黎和會上出賣山東和青主權的訊息傳到聊城時,三師、二中的學生怒憤不已。在突如其來的喧囂氣氛中,有學生傷心欲絕,咬著手指,哭著,血寫著“良心救國”; 他們紛紛發表演講,慷慨解囊,鼓動人民上課,號召人民救國。
學生代表劉倫清從三中脫穎而出,學生代表李學增來自二中。
在三師、二中學生會的基礎上,聯合聊城市幾所高階小學組建了聊城學生聯合會,並效仿北京、濟南,發出了“以實際行動反對盜賊”、“拒絕與德國簽訂和約”、“拒絕與德國簽訂和平條約”、”“廢除第二十一條”和“決不允許日本奪取德國在山東的權利”,並走上街頭示威和揭露北京主權和鎮壓學生愛國運動的罪行。
高喊“暫時保衛青島! “把青島還給我!” “嚴懲曹(儒林)、張(宗祥)、魯(宗禹)!。”“學生們的慈善事業深深地觸動了廣大市民和商界人士。
商人**改變了和商至上的舊狀態的主人,並率先表達了對日本商品的抵制和愛國主義。
在學生聯合會的宣傳鼓勵和組織動員下,商會、學生聯合會組成了聊城市工商聯合會。
在各界社團的旗幟下,同學們組成了宣傳隊、糾察隊、調查隊、籌款隊,動員商人開國內貨店。
商人和學生積極抵制日本商品。 “學生和商人聯合會”規定,所有私下訂購或出售日本商品的人都將被沒收和銷毀。 三、二中的一些愛國學生到山東北部各縣、縣,在街市發表演講,散發傳單,並撰寫了《全國教父長輩抵制日本產品的宣言》,發往全國各大報社。
學生們深入鄉鎮集市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揭露日本對華的侵略野心和欺凌暴行,宣傳朝鮮民族滅亡的痛苦,警醒世界,喚起人民在國外爭取主權,在國內懲罰他們。 堅決抵制日材產品,推廣國產產品。
8、商場入口處掛牌匾:“不忘國恥”“抵制日貨”。 愛國運動達到高潮後,第三師範學校婦女部和廣月樓女子小學的學生們也衝破了舊禮儀和宗教的束縛,與男生們一起走上街頭示威、發表演講。
商家和市民不斷擺放桌子,準備茶水,熱情支援學生的愛國行動。
在全國範圍內,“五四”運動不僅促成了北洋軍閥“知萬戰爭”的迅速爆發和段祁瑞政權的垮台,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人民群眾和社會人民反對北洋的激烈鬥爭。
五四運動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五四運動和北伐戰爭做好了思想和骨幹準備。
在五四運動期間,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獨立力量進入政治舞台。
在山東北,由於經濟基礎和教育、思想、文化水平的限制,無產階級(產業工人)尚未誕生,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表尚未出現,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及其愛國宣傳、新文學、新文化運動佔據了主流地位。
五四運動後,隨著山東北部各縣汽車公路的開放建設,緊閉的大門微微開啟,沿海和南方地區的氣息逐漸在山東北部流通,人們求知求進的智慧開始被啟用,辦學受教育的氛圍逐漸流行起來。
1919年下半年,臨清成立山東省第十一中學,1925年,高唐旅人協會發起成立高唐縣中學。
到1936年,聊城市區轄區內共有高中、初中3885所,普通中學4所(山東省第二中學、山東省第十一中學、高塘縣中學、欞宜縣民辦武訊初中)(按1989年行政制度計算)。
現有師範學校5所(山東省第三師範學校、山東省第三師範學校婦女部、山東省首章農村師範學校、臨夏關青丘關六縣聯合農村師範學校、範潮浦三縣聯合農村師範學校、陽谷縣簡易農村師範學校)。
現有師範院校10餘所,職業學校3所(波平縣乙蠶學校、山東省第二職業學校、山東省第四職業學校)。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知識開始從北京、濟南和南方逐步傳播到聊城和山東西北部的中學。 但與此同時,山東北部和整個山東北部一直處於北洋軍閥的統治之下,特別是在馮軍閥的殘酷統治下,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悲慘; 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特別是越來越多的中學和師範畢業生,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新思潮的影響下,迫於環境和社會,積極探索生活、國家、民族的出路,積極尋求個人進步和國家富強的道路。
選擇“西北魯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