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獻璽二年(公元265年)12月17日,司馬炎登基,定國名為晉,改元太。 翌日,司馬氏27人加冕為王公,開啟了西晉重用次封建制度的局面。
商周時期存在封建制度,天子將土地分給王室和英雄,分割的土地一般稱為“藩國”、“封建國”或“藩國”,接受者是“王子”或“藩王”,諸侯在封建國家內享有世襲統治,同時要向天子進貢,承擔保護義務王室的安全。
封建制度反映了不同朝代的不同特點。 西晉的封建制度與東漢和曹魏時期的封建制度有很大不同。 漢魏時期劃分封印的同姓王爺都是虛構的。 諸侯君王既無權治民,也無權治軍,可以說“他們只有國名,沒有社會的現實”。
到了曹魏時代,情況特別嚴重。 皇帝害怕諸侯與地方勢力交往,因此經常改變諸侯的封地。 據《三國志》記載,曹植在十一年內多次封地變更,對他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也有史料記載,當時即使是一流的封建國家,也只有100多名士兵,連照顧家庭都不夠,更別說組建戰鬥軍隊保衛皇室了。
也正是因為曹魏的諸侯君王沒有實際的軍事權政權,才在司馬氏等大士大夫專橫掌權的現象之後,這些同姓王爺也束手無策,最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天下易手。
很多人認為,曹魏之死,主要是因為曹魏政權沒有理性運用封建制度,盲目地束縛和阻止宗族,導致皇室孤立。
仙禧元年,司馬炎繼承了晉王的皇位,拜裴秀為尚書靈,掌管官制。 裴秀剛一上任,就寫信要求恢復周王朝的“五級侯爵制度”,即按照公爵、侯爵、叔子、男五等級劃分諸侯。
司馬炎接受了裴秀的建議,但對“五等侯爵制”進行了適當的改革。 首先,第五等變成第三等,分別是國王、王子和侯爵;其次,新制度以同姓王為主,不同姓氏不能加冕為王,只能加冕為郡公爵和郡侯爵。 這樣一來,氏族的地位和權力就被提公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重要的是,新制度規定了國王、公爵和王子的帶兵制度。 全國有2萬戶,上、中、下三軍共有5000人。 該次州有 10,000 戶家庭,共有 3,000 人。 這個小州有 5,000 戶家庭和 1,500 人的軍隊。 後來又進一步規定,大國戶數增加4萬戶,小國戶數少於1萬戶也要增至1萬戶。一些大王爺,規模甚至遠遠超過這個規定,比如汝南王司馬梁,秦王司馬柬,都有八萬戶。 成都王司馬英,食夷已達10萬戶。
晉武帝登基之初,一次封了27位王,然後陸續加封,最後一共57位王,並允許諸王在國中自選官員。 他還任命了幾位國王率領重兵從許昌、鄴城、長安等戰略要地出發,保衛首都洛陽。 由此可見,司馬炎在登基時,是依靠和信任封建制度和同姓君王的。
晉武帝在位初期,封建制度確實對鞏固司馬氏王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隨著諸侯諸侯地方勢力的逐步鞏固和擴張,晉朝惠帝即位,賈南豐插手政局,宗族諸侯與外親之爭,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持續了十幾年, 給西晉政權造成了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