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生產的出現,新能源汽車產業從“缺電、少電、用電貴”階段進入產能過剩階段。 2023年,中國動力電池銷量為616輛3GWh,上公升324%,產能同比增長約60%。 但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內動力電池負荷增速放緩至32%左右,動力電池供需失衡加劇,產能錯配現象日益突出。
產能過剩直接削弱了電池企業的定價權。 繼“鋰礦返利”計畫之後,行業領軍企業寧德時代向多家車企推出173安時VDA(德國聯邦)規格磷酸鐵鋰電池推廣計畫,04元瓦時電池**錨定大單品路線,指20萬元以下的純電動汽車市場。
與此同時,逐漸掌握了定價主動權的車企也在努力降本增效。 日前,比亞迪的佛迪電池督促團隊通過加強對非生產性材料的管控,進一步降低成本。 可以預見,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為了保持自身的市場份額,動力電池**已經跌至03元瓦時只是時間問題。
筆者認為,電池成本下降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影響將很快顯現。 首先,以比亞迪和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將降低產品價格,使其與同級別的燃油車持平甚至更低,從而進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車替代燃油車的程序。
其次,受“降價浪潮”影響,新能源汽車企業,尤其是“汽車製造新勢力”,將面臨更嚴峻的成本和利潤挑戰——降價會讓部分企業的資金鏈和虧損問題更加突出,進而被淘汰。
筆者認為,動力電池行業正進入技術迭代新時期,產業鏈相關企業應加強布局,從三個方面有效應對:
首先,結合碳酸鋰的產能規劃和生產成本的下限,電池級碳酸鋰的**很有可能在2024年繼續處於“溫和”狀態,直到穩定在相對較低的合理區間。 建議電池企業審慎擴產,適當調整產能規劃和擴容速度,採取差異化競爭策略,提高產品質量和效能,以應對市場變化。
二是動力電池相關企業要與整車、材料、技術、資金等不同領域的企業建立新的合作關係,加強產業鏈一體化布局,提公升上下游關鍵環節的管控能力,提高綜合效益,以應對產業發展帶來的新問題。 同時,我們將繼續加強技術創新,加大對動力電池材料、結構、工藝等關鍵技術的投入,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突破,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和優質產能供給。
三是布局多元化,積極拓展儲能和全球市場。 筆者認為,儲能和出海是當前動力電池突破的最佳解決方案,應適當調整產能,積極開闢新賽道。 在出海方面,我們可以根據目標市場進行合理的選址和連鎖規劃,以滿足海外市場的技術合規要求,建立新的海外優勢。 在儲能方面,建議前端重點研發“兼顧鋰電電池儲能”的產品,提高交付效率和交付質量,把握新的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