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成昆鐵路發生嚴重橋梁撞車事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鐵路交通事故。
1981年7月8日傍晚,涼山甘羅利子伊達溝風雲變幻,暴雨如音,大渡河水洶湧澎湃,峽谷也在咆哮中搖晃。 大雨導致山體坍塌,百年未見的山洪爆發,載著數十萬立方公尺的洪流傾瀉而下,衝擊成昆鐵路李子義達鐵路橋。
7月9日凌晨,當一列火車剛剛起步時,尼日站乘務員發現無法到達眼前的烏茲河站,兩站之間悄然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
凌晨一點半,泥石流到達了李子義達溝口,瞬間吞沒了十幾公尺高的鐵路橋,幾公尺厚的橋墩在巨大的力量下猶如易碎的雞蛋。 然而,洪流並沒有就此止步,它衝入大渡河,在幾分鐘內堵住了河水,山谷中堆積了一座26公尺高的天然水壩,在大渡河上游形成了乙個巨大的水庫。
火車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穿過奶奶袋隧道,那裡漆黑一片,前方沒有路。 當火車距離隧道口只有30多公尺時,大燈投射的光線照亮了周圍的黑暗,但火車的轟鳴聲掩蓋了洪流的轟鳴聲。
關鍵時刻,駕駛員王明儒敏銳地察覺到前方的不平整,毫不猶豫地拉下死剎車,啟動緊急制動。 然而,火車的慣性太大了,只能順著斷橋滑向深谷。
火車後面的車頭和四節車廂被捲入泥石流中,被捲入沸騰的河中。 接下來的兩輛車被撞出軌道並在斜坡上翻倒,而接下來的八輛車在隧道口翻倒。
幸運的是,挽救了七百多名乘客的生命。 列車長和副駕駛選擇在生死時刻與列車同在,守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他們的英勇犧牲以尖銳的蒸汽聲告別了世界。
火車突然剎車,乘客們被慣性甩得仰面朝天,尖叫聲響徹車廂。 一時間,整個馬車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副售票員公尺法榮在黑暗中下了車,他被眼前的一幕震驚了:眼前的橋梁斷裂,11名列車人員和數十名乘客不幸遇難。
這位33歲的年輕人悲痛欲絕,但他必須忍受痛苦,因為他是火車的最高管理者,他必須承擔救援的責任。
時間緊迫,他立即帶領列車其餘工作人員冒著大雨向隧道口走去。 在黑暗的隧道裡,列車長吳守光跑到尼日站,不得不立即報告危險並請求緊急支援。
播音員平靜的聲音一遍又一遍地廣播到每輛車上,逐漸恢復了乘客們的情緒。 乘客們加入了救援隊,儘管下著傾盆大雨,視線模糊,但每個人都繼續前進。
他們用籃子、破布、衣服、植物油等點燃了火,救援人員爬到了深谷。 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營救被困乘客。
在這場災難中,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生命。 雖然死亡是無情的,但人類的光輝在這場災難中熠熠生輝。
破碎的窗戶背後,是堅韌的安慰; 在那輛搖搖欲墜的馬車裡,是勇氣的救贖。 在這場災難中,沒有乙個人退縮。 在那短暫的休息時間裡,十六名指揮員,其中十一名是年輕女性,她們通常是家人的寶貝,現在非常強壯,經受住了暴雨,不斷抬著傷員和死者的屍體。
在三個小時的救援中,他們總共救出了140名倖存者。 峽谷北側,大渡河大橋的警衛和衛生院的護士們也第一時間發現了危險,立即趕到現場,搶救了被海浪沖刷在河灘上的乘客。
然而,可悲的是,近100名旅行者中只有7人顯示出生命跡象。 在這次救援和救援過程中,士兵和群眾用無聲的行動證明了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品質。
他們用實際行動來解釋什麼是奉獻,什麼是勇氣,什麼是堅韌。 他們用行動向我們表明,任何困難都無法打敗我們,任何災難都無法擊垮我們。
事故發生40分鐘內,成都市鐵路局黨委書記黃樹村、成都市鐵路局局長楊國輝立即成立救援指揮中心,並就救援、善後和危險排查進行了首次座談部署。
同時,指揮部發出了多封緊急電報,迅速將緊急情況通知了全國各地。 凌晨三點,梁山甘洛縣縣委領導接到訊息後,立即部署,組成了一支由公安、幹部、醫療等部門組成的1000多人救援隊,同時運送了大量藥品、食品、衣物等物資。
隨後,成群結隊的士兵趕到現場,多地醫護人員來來往往,不畏大雨,毅然決然地向前邁進,全力搶救。 救援隊的明確目標,指向危機中心,給147名受傷乘客帶來了希望,他們盡最大努力找到了44名遇難者的屍體。
鐵路工人的半軍事化部隊在一聲令下,在危險時刻趕來,雖然前一刻還和家人在一起,或者他們自己生病了,但他們仍然堅持戰鬥,沒有時間休息。
因為一旦你放鬆,你可能會失去乙個人的生命。
焊工們日夜辛苦勞作,冒著手燙傷、電燈灼傷的危險,工幹部們頂著烈日大風站在搶修的第一線。 儘管與自然相比,人力微不足道,但經過幾天幾夜的洶湧泥石流吞沒了清理的碼頭。
洪峰過後,鐵路局房屋建設隊黨委書記帶頭跳進泥坑搬石排水,即使發燒達到39度也沒有離開。
經過15天的晝夜修繕,一座鋼結構鐵路橋再次橫跨峽谷兩側,中斷半個月的主幹道再次暢通。 偉大的中國人民面對任何災難都無所畏懼,只有讓困難激勵人們堅強。
受傷的隧道逐漸被遺忘和遺棄,鐵路列車改道,但 1981 年的巨型火車撞車事故仍然令人難以忘懷。 這次事故考驗了人們的團結精神和團結精神,值得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