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毅.
法律不能讓位於無法無天的人“和”法律不是冷酷的邏輯“......電影《第20條》正在繼續出圈。
繼最高人民檢察院連續兩篇影評後,2月21日,在記者招待會上,針對“檢察官在具體司法案件中如何貫徹'優質高效辦案'理念,更好地回應人民群眾期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 最高人民檢察院再次“點名”第二十條,回應:公平正義是正義的靈魂和生命。
從崑山反兇案這樣的真實案例,到成為檢察院普及法律的“最強喉舌”,《二十條》的意義顯然超越了電影本身。 影片片名“第二十條”,是指我國刑法第二十條關於正當防衛的規定。 影片聚焦於這個話題背後的法則與愛情,將抽象的法則演繹成圍繞人們的故事。 “求老百姓命,為弱者吶喊”,如此強烈的共鳴,與其說是“敘事的勝利”,不如說是“正義的迴響”。
乙個好的先例勝過一堆檔案。 司法公正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案件原因複雜、傳統觀念的制約、證據收集能力的缺乏等多種因素,《刑法》第二十條在司法實踐中並未得到充分適用,被稱為“沉睡條款”,“正當防衛的認定苛刻”, 以及“如何超越必要限度的考慮”等也成為話題的焦點。
近年來,“簡單公平正義”的概念在司法領域頻頻被提及。 所謂“簡單”,在於它並不複雜,“正義在民心中安心”,即符合一般的社會認知。 在正當防衛方面,就是說我們不應該以“事後諸葛亮”的“冷靜”對辯護人過於苛刻,而要以“好像在起訴”的態度,審慎地做出全面的判斷。 基層青年檢察官韓明角色的意識形態轉變,體現了這種進步:一開始,對於監控**中的公交車司機張桂生的行為,他只是按時間順序、機械地劃分為“義勇”“互毆”和“故意傷害”,在影片結尾,他發出了直接的辯解: “法律是讓壞人犯罪更昂貴,而不是讓好人開槍更昂貴。 ”
換言之,要讓公平正義可見,就必須“高效辦好每乙個案子”。 “優質高效”既強調辦案的公正性,又注重效果和效率,要知道遲到的正義就是打折的正義,郝修平在影片絕望時刻的選擇發人深省; 而“每一條”都體現在每乙個環節、每乙個細節上,無論多麼小的案子也關係到民生——被“喚醒”的不僅僅是“二十條”,刑法452條,5萬6681字,“從頭到尾都寫著四個字,公平正義。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陳倉搶劫案再審抗議案”等典型案件的發布,還是2023年國家檢察院監督偵查機關立案撤訴13萬多件,以及7000多起被認定錯誤的刑事判決抗訴, 等等,通過這次新聞發布會,不難想象出立場的明確。
平等來自公眾,正義來自道路。 從《十二公民》到《二十條》,當優質電影遇上優質高效的正義,這樣的聯動既有溫暖,也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