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廣島原子彈炸死了8萬多名日本人的生命,也摧毀了遠在千里之外的裕仁天皇。
幾代日本人“拓疆揚威”的夢想破滅了。 說到日本人投降的關鍵原因,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國的兩顆原子彈。
二戰後,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觀點普遍認為,正是這兩顆原子彈避免了數百萬士兵和平民的**,如果沒有原子彈,盟軍將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在日本的土地上作戰,流更多的血。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日本在戰後仍然保留天皇制度,日本不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有條件投降,日本人突然投降是因為盟軍同意戰後不會審判天皇。
那麼,當時擁有700萬大軍7000架飛機的日本,究竟是什麼決定性因素讓佔據廣袤土地的日本選擇投降呢? 這裡面有什麼隱藏的東西嗎?
戰後,納粹德國被完全占領,法西斯主義的象徵普魯士行政區被永久消滅,盟軍徹底掃除法西斯主義的殘餘。 相反,日本廢除了舊的帝國憲法,制定了和平憲法,並懲罰了一系列戰犯。
但作為國家元首的日本天皇並沒有受到懲罰,天皇制度在日本繼續存在,這為一些右翼學者聲稱日本沒有無條件投降,國家制度的核心至今仍然存在提供了藉口。
1945 年 8 月 10 日,日本試圖向盟軍提交乙份有條件的投降檔案,只要允許戰後帝國制度繼續存在並且日本天皇享有戰前特權,日本就同意投降。
然而,第二天,盟軍果斷拒絕了這一要求,美國國務卿明確表示,日本天皇的權力必須按照《波茨坦公告》的規定在盟軍最高統帥的授權下處置。
因此,所謂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實際上要求包括日本天皇在內的所有日本人放下**,任由同盟國支配,天皇制度的存亡取決於同盟國的安排,日本只能接受同盟國的決定。
然而,在收到答覆後,強硬的日軍士兵表達了他們的不滿,並準備繼續為維護日本的國體而戰。 然而,裕仁天皇同意在幾天內投降,並在他簽署的投降檔案中寫明“無條件投降”。
這一舉動表明,裕仁天皇的投降並非無條件,而是接受了協約國的安排和決定,這無疑是對日本要求協約國投降的妥協和接受。
因此,歷史是不能篡改的,裕仁天皇的投降也不是無條件的。
在裕仁天皇與麥克阿瑟的第一次會晤中,裕仁明確表示,雖然美國在戰後保留了天皇制度,但考慮到各種因素,這一決定與日本是否反對並不一定有關。
關於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分析,原子彈**一直佔據主流地位。 從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到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再到日本投降,只用了幾天時間。
再加上原子彈**的驚人殺傷力,以及核**的長期恐怖宣傳,原子彈自然被視為壓垮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日本人投降的直接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一觀點得到了美國人的認同,並被日本人廣泛接受。
日本許多人認為,仁慈的天皇在原子彈的威力面前別無選擇,只能投降,因為他關心大和國的生存和人民的生存。
甚至有人認為,他們只是輸給了毀滅世界的**,這是人力無法改變的。 然而,通過深入研究歷史文獻,我們可以驚訝地發現,這種被廣泛接受的觀點實際上是乙個虛假的傳說,乙個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誤解。
原子彈真的是可以迫使日本人屈服的威力**嗎? 回顧當時的轟炸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在廣島原子彈爆炸前的五個月裡,美軍對東京的大規模轟炸在一天內造成9萬多人死亡,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這些資料表明,原子彈雖然威力強大,但並非不可戰勝。
在同年8月初對富山市的轟炸中,幾乎100%的建築物被摧毀。 至於被空襲炸成碎片的日本人,從當時日本最高領導層的反應中也可以看出。
同年8月7日,日本高層在充分認識到廣島原子彈的威力後,連續兩天沒有表示打算接受《波茨坦公告》。
在同月9日的日本內閣會議上,以阿南由紀大臣為首的強硬派堅持認為戰爭的勝利仍然是可能的。 他們期待著通過在自己的本土進行決戰來耗盡盟軍,以便在談判中獲得更多利益。
當然,裕仁天皇的態度也是乙個關鍵因素。
據史料記載,裕仁雖然對原子彈對平民造成的傷害感到難過,但在會晤中,當他向大臣們解釋投降的原因時,他沒有直接提到原子彈,而是一再強調國家和人民處於困境中,他不忍心看到人民受苦。
在對天皇的講話中,裕仁似乎沒有意識到原子彈的威脅,因為在第二顆原子彈投下後僅六天就開始投降,這可能意味著日本可能面臨更大的核打擊風險。
經過這六天的觀察,很明顯,導致日本崩潰的最終因素已經浮出水面。 1945年夏天,德國被迫投降,日本在太平洋戰區戰敗,同時面對我軍和國民黨軍隊在中國戰場上的合力,形勢相當艱難。
日本在中國東北建造了許多軍事設施,但日本人手中的土地仍然完好無損,與蘇聯隔河相望,蘇聯自諾曼坎戰役以來一直保持和平。
日本人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蘇聯身上,根據日本外交官的假設,蘇聯將在二戰結束後成為世界兩大主要大國,他們的競爭將成為二戰後世界的主題。
同時,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重工業資源,足以與美國抗衡。 如果當地資源變得稀缺,日本將把重點轉移到已經經營多年的朝鮮東北部。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東北的工廠已經生產了驚人的150萬噸,其工業和農業產量甚至超過了日本,工業部門範圍很廣。
然而,儘管日本積極與蘇聯進行外交溝通,企圖利用蘇聯對抗盟軍,但由於美蘇在遠東的領土劃分早已確定,日本成為史達林的眼中釘。
由於蘇聯剛剛結束對德戰爭,運送部隊和物資需要時間,所以史達林暫時採取了拖延策略,與日本的談判只會消耗時間,最終雙方的談判沒有取得成果。
8 月 7 日,蘇聯同意與日本大使會面,但當日本大使將該計畫告知蘇聯時,蘇聯立即宣布了乙個晴天霹靂,使日本人的希望破滅。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蘇軍像秋風吹樹葉一樣深入敵方領土,摧毀了日軍辛苦建造了十多年的東北要塞的防禦工事。
此時,日本堅守東北的計畫徹底破滅,南北兩面都經不起兩面進攻,失去全部土地只是時間問題。
更重要的是,與在美國資本主義占領下相比,蘇聯占領下的日本不太可能維持其原有制度,對社會主義的恐懼最終導致這些法西斯分子在蘇聯占領蘇聯本土之前投降。
美國人在戰後放過了裕仁,允許他繼續維持天皇制度,為日本保留了一些面子,這也證明了這一點。
裕仁在晚年說,原子彈摧毀日本更像是一場大規模的空襲,沒有徹底摧毀日本的希望。 真正讓日本放棄抵抗的是蘇聯的宣戰和紅軍的軍事行動。
雖然仍有一些年輕人想繼續戰鬥,但同年8月14日晚上,裕仁在皇宮記錄了最後的戰鬥。 第一次他沒看好,就錄了第二遍,但還是不滿意,正要錄第三遍,身邊的警衛卻等不及了,把磁帶拿走了。
第二天,皇宮附近的一些年輕人計畫發動兵變並奪取錄影帶,但在被衛隊長勸阻後,他們放下了**。
在日本投降的最後時刻,蘇聯參戰成為乙個關鍵因素。
二戰期間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是難以想象的,他們絕對不可能如此輕易地接受無條件投降。 雖然原子彈在當時的戰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威力怎麼強調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