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挑戰?
年底,北京各家智庫和高校邀請了一些知名經濟學家,共同探討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我也關注了他們的分析和討論。
我認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曹和平教授說得很有道理。 他說,中國經濟目前遇到的問題,不是某種政策造成的,而是經濟增長過程中積累出來的問題。
過去,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但現在經濟轉型的時機已經到來,我們不能再依靠房地產的金融化來帶動經濟,這將給經濟帶來巨大的下行壓力。
我們可以從美國的歷史中吸取教訓。 從 1944 年到 1984 年,美國在戰後的 40 年中經歷了七個經濟週期,導致了通貨膨脹、失業和停滯(當時稱為滯脹)的危機。 美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就是把產能轉移到其他國家,把中端技術轉移到日本、南韓、台灣、歐洲等地,把低端技術轉移到中國、亚细安、南美等地,讓美國擺脫“鏽帶”的困境。
現在,經濟週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和消極的“荷蘭病”效應。 所謂“荷蘭病”,是指乙個國家,特別是小國的乙個初級商品部門過度繁榮,導致其他部門的衰落。 例如,在20世紀60年代,荷蘭發現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大力發展了這個行業,出口大幅增加,經濟看起來非常好。 然而,這個行業的發展擠壓了荷蘭農業和其他行業,降低了其他出口行業的競爭力,到了70年代初,荷蘭陷入了通貨膨脹、出口下降、收入減少、失業率上公升的泥潭,這是“荷蘭病”的典型例子。
荷蘭病“不僅發生在西方國家,也發生在中國。 房地產就是乙個明顯的例子,北京、上海、深圳、溫州、鄂爾多斯等地的房價飆公升,看似在學習香港的模式,但實際上卻在重複東京的錯誤。 從2024年到2024年,東京的房價也出現了繁榮,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在中國,一些自稱是房地產專家的人總是說,他們有辦法讓中國經濟恢復到30年的高速增長。
那麼,他們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其實,他們只是在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不尊重中國的歷史,也不尊重美國、歐洲、日本的歷史,他們只是片面地看待問題,吹噓自己的“神通”。
曹和平教授指出,早些年,亞洲印尼一些城市的房價也非常高,而早些年,英國、荷蘭、巴西、阿根廷、美國等鏽帶的底特律、托萊多、楊塘、阿克倫、費城等地也一樣,雖然問題並不全是房地產造成的, 也是由“荷蘭病”引發的多個經濟週期的積累造成的。
那麼,我們有什麼解決方案來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呢?
曹和平教授認為,有兩種方式:
一是大規模縮表,即快速清理地方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壞賬,在資產處置市場處置的同時,快速發行貨幣,保持充足的流動性。
我們敢這樣做嗎? 財經大嘴巴能做到嗎? 這很難說。
二是依託大規模技術創新,利用數字技術支撐的網際網絡共享經濟,開拓新的增長點。 目前,建設大規模新型基礎設施,對現有基礎設施和住房進行數位化公升級,以及實驗室技術的專業化、專業化、新穎化進行大規模革命,是一種較為可行的途徑。
換句話說,新的基礎設施和數字孿生城市可以讓我們有信心度過經濟週期的低谷。
現在,美國在領跑世界,歐洲國家在跟著美國唱華,國內外反華勢力也開始散布謠言,高喊中國經濟完蛋了。 但中國經濟真的完蛋了嗎?
現在,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我們必須有信心在經濟週期中生存下來,我們絕不能讓外界**影響我們的判斷。 更具創新性和更寬鬆的技術進步是使我們的經濟走出困境的關鍵。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發現很多專家都喜歡談論問題,越來越誇張和嚴重,他們編造了兩個新詞來表示問題更嚴重。
但是他們能做些什麼嗎? 他們如何解決問題?
我們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需要的是建設性的建議,沒有建設性的建議,僅僅談論問題有什麼意義?
中國經濟曾經增長接近10%,現在保持5%以上的增長,看起來確實在放緩。 但是,想想看,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國家能做到這一點?
我可以告訴你,中國是唯一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