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出資修建學校,紅色臥底特工掌權
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和華南建立了一所幹部學校:延安的康達和桂林的狄干。 其中,地方幹校培養了4000多名抗日骨幹,雖然廣西董事長黃旭初是校長,但實際教學工作由教育廳長楊東春負責。
鮮為人知的是,楊冬春其實是李克農安插的隱蔽前線戰士。 而這一切,讓李宗仁萬萬沒想到,他出資創辦的幹部學校,居然被我們紅**掌握了。
楊東春:走出校園,走上革命之路 楊東春,1900年出生於湖南醴陵市的青年,19歲到北京上學,在經歷了舊私塾教育的桎梏後,進入了新時代的校園。
正是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五四運動,這讓他明白了過去的舊教育是多麼的無知,就算新時代的學生沒有槍,只要大家團結起來,就能讓北洋的暴君們心生畏懼。
五四運動後,楊冬春從乙個單純的學生變成了乙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 在未名湖畔,他遇到了李大釗、胡石等人。
他從老師那裡學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主義,知道自己應該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呼籲法治,用自己的青春為自由而戰。 李大釗創立馬克思研究會時,楊冬春是19位創始人之一。
早在1920年,他就開始宣傳革命思想。 1921年建黨後,他離開學校,積極參加領導工人運動。 他相信,只要工學生團結起來,團結一致,就能形成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就算殺了李大釗,也會有成千上萬的革命者繼續追隨他。
楊東春的經歷和思想,是他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和忠誠的體現。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齊心協力,才能克服一切困難和挑戰。
楊冬春,在白色恐怖中奮勇進取的革命者。 1927年,“四·一二”事件對革命力量造成沉重打擊,他與革命組織失去聯絡,被迫流亡日本。
然而,即使在異國他鄉,他仍然堅持寫文章,到處點燃思想的火花。 1932年,李宗仁、白崇禧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加強教育領域的建設。
他們邀請楊冬春擔任廣西師範學院校長,並邀請了一批紅營同志到學校任教。 在這裡,楊冬春建立了乙個在白色恐怖環境中難得的據點,成為蘇聯地區以外唯一乙個公開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地方。
李宗仁和白崇禧對楊冬春非常尊敬,多次到校參觀。
1936年,楊東春暗中接到延安的聯絡,他們希望楊東春能夠說服桂軍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延安與桂軍之間形成統一戰線。
楊冬春立即行動起來,聯合教育界的學者,成功地說服了李、白暫時擱置了與蔣介石的恩怨,把抗日大局放在首位。
全面抗戰爆發後,楊冬春希望回到延安,但此時周恭率領的八路軍駐地各地都開設了辦事處,急需開展第一項工作。 周公與白崇禧達成協議,八路軍在廣西開設辦事處,共同抗日,不挖桂軍的角落。
為了培養基層抗日勢力,桂部創辦了廣西建設幹部學校,旨在將**送到各地。 黃旭初當校長,不過只是名義上的,實際的事情由教務長處理。
於是他找了救世會朋友推薦的人才,朋友推薦了楊東春。 認為楊冬春在能力和威望上都是最佳人選。 黃旭初找到楊東春,楊東春雖然心有顧慮,但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口頭答應了。
他來到桂林的八路軍辦公室找李克農,說要去延安,卻被桂部留下來當幹部學校的教育主任,他居然是“常務校長”。 李克農認為這是打入桂部的絕好機會,同意楊東春擔任教育主任,明確表示他的任務是培養抗日運動的關鍵人才,同時在不損害桂部利益的情況下發展我們的實力。
總的說來,我軍和桂軍真誠合作,共同抗日、反特。
黃主席,為了更好地適應抗日戰爭,我們需要開辦一所幹部學校。 我們承諾,您將在經營學校的過程中享有最大的自主權。
我們尊重您的人員安排,保持一切簡單,課程由您安排並經校長批准。 同時,考慮到您的身體健康,我們同意您免去重慶培訓,直接回廣西。
請相信我們的誠意和承諾,我們將全力支援您的決定,我們將採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來保護您和我們的安全。
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就一定能夠成功開辦這所幹部學校,為抗日戰爭作出貢獻。 我們再次向您表示敬意和感謝,並希望您能接受我們的請求。
在幹部學校成立初期,以楊冬春為首的師資隊伍銳意改革,創新教育方式,為桂部培養了一大批抗日幹部。 有的同志以為學校裡沒有間諜,就放鬆了警惕,經常拿著紅報紙在廣西走來走去。
然而,在得知此事後,李克農堅決反對這種行為,強調要時刻保持反特殊精神,切記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 然而,李克農的預感成真了,蔣介石陣營的間諜和東歐反對史達林的叛亂分子利用蘇聯和波蘭的戰爭,在廣西各地製造事件,嚴重破壞了團結和抗戰的局面。
這些人經常偽裝成師生,潛入幹部學校進行破壞、散發傳單、造謠。 面對這種情況,楊振寧立即組織進步學生,對這些間諜展開批判和鬥爭,成功地消除了他們的傲慢。
經過深入調查,楊發現有幾名師生是蔣家派來的間諜。 因此,作為教育局局長,他毫不猶豫地將他們全部開除。
當年,幹校邀請***來學校做政治報告,在報告中,他指出了“速勝論”和“死亡論”的錯誤,強調了信心的重要性。
然而,由於戰爭的爆發,幹部學校不得不被迫撤離。 儘管如此,幹校還是成功培養了4000多名抗日骨幹,素質令人欽佩。
李宗仁曾公開批評教育界,指出他們培養的幹部效率低下,不如楊東雲培養的幹部。 直到1949年,楊東春才從敵營撤離到香港島。
後來,他繼續為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在多地擔任過大學校長,被譽為“點燈人”,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既然楊東雲的門生遍布全國,不管是誰,都不敢得罪他。
然而,他於1979年9月在北京去世,享年92歲。 楊冬春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