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儘管他努力取得進步,但他對自己所有活動的徒勞一無所知; 雖然他處理世界的能力有所提高,但他覺得自己在個人生活和社會上已經筋疲力盡; 儘管他發明了新的、更好的方法來征服自然,但他陷入了錯綜複雜的方法中,沒有意識到它們只有在滿足人類的目的時才有意義。
作為心理學家,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面對煩惱? 小時候,我擔心成績不好; 高中時,我擔心要考哪所大學; 大學畢業後,我很難找到工作; 參與工作,擔心婚姻; 結婚買房很麻煩; 家裡要擔心生孩子; 生了孩子,擔心奶粉; 當孩子長大後,他開始擔心孩子的學業。
好不容易熬過來了,發現人又是中年人了,有中年危機的煩惱,有夫妻關係的煩惱,有債的煩惱,有身體的三高煩惱,有父母衰老的病煩惱。 無窮。
如果我們不知道煩惱的本質,就好像我們一輩子都呆在黑暗的房間裡,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永遠無法獲得解脫。 都說煩惱是菩提,是不是一句空話? 這對我意味著什麼? 疼痛迫使我一路尋找。 即使我發現周圍的人都和我一樣煩惱,短暫的平衡和安慰也會很快消失,甚至產生更深的悲憫和無助。 即使看了那麼多心理學著作,他們發現心理學家連自己都救不了; 即使他從小就受過唯物主義的教育,他也根本幫不上忙。 最後,有乙個理論給了我希望:苦難的本質是苦難。金慕水在《悉達多心理學》中提到:苦難在印度梵文中有兩個含義:“改變和腐敗”。 苦澀的第乙個含義是改變的痛苦比如,早上風很美,下午暴風雨很猛烈,一切都在變化。 苦味的第二個含義是:腐敗的痛苦例如,該公司去年積極擴張,但今年面臨倒閉,好事無法持久。 苦澀的第三個含義是:煩惱,痛苦,痛苦:即我們對前兩種痛苦的心理反應。 苦難之上的苦難,即苦難。 請注意,前兩層痛苦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還沒有時間做出主觀反應。 另一方面,苦難是我們對客戶世界中苦難的主觀反應這就是我們的切入點
從上面可以看出,苦澀的鏈條是:
改變和腐敗是不可避免的,但痛苦不一定,我們可以選擇反應,我們可以選擇不反應,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反應。
是什麼產生了痛苦? 答案是無常無常意味著無常。世間一切法則都是無常的,世界總是在巨變,每隔七年,我們身體的細胞也會更新一次。 繼續分析,為什麼所有的規律都是無常的? 因為所有的定律都是各種條件組合的產物,所以現代科學已經轉向量子力學並證實了這一點。
緣起法是佛教的世界觀世間一切法都是因果之物。
這個原理很簡單,也比較容易理解,但要應用在生活中卻不是那麼容易。 例如,當你早上去上班時,你的妻子吻別你,當你晚上下班回來時,她不開心,不理你。 你現在有什麼反應? 你會覺得她太善變,情緒管理不好嗎? 其實你是在要求老婆做機械人,時刻保持好心情,怎麼可能,世間一切法則都是無常的。
所以,看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是聖諦,不要小看,要實現知行合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要想一想,就像理性一樣,就是功夫。 所謂無知就是無知,比如人們在黑夜中,很難下結論,理由不夠,導演才能和睦相處。 佛教是一門清淨的學問,它教導我們的心不執著,《金剛經》說我們應該生出心而不住,這就是它所說的。 佛法已經說了這麼多,它沒有離開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