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美國在戰後20年選擇從阿富汗的泥潭中撤退,阿富汗再次證明了其“帝國墓地”的稱號。
幾十年前,世界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也入侵阿富汗,最終遭受重大挫折,甚至加速了自己的解體。
如果美國現在打算以反恐戰爭為藉口入侵蘇聯,那麼蘇聯當初為什麼要入侵阿富汗呢? 最終結果如何?
儘管蘇聯在阿富汗的時間比美國少,但阿富汗戰爭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在撤軍兩年後解體。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勃列日涅夫和他在阿富汗的老朋友。
阿富汗地處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是皇權擴張的戰場。 多種文化的融合孕育了阿富汗複雜而動盪的歷史。
隨著殖民主義的發展,阿富汗成為西方國家眼中的戰略緩衝區。 在19世紀,它成為俄羅斯和英國之間地緣政治衝突的焦點,並被英國入侵。
英國人在阿富汗的土地上收穫不大,我們不會詳細介紹這場戰爭。 蘇聯解體後,阿富汗與蘇聯的幾個中亞國家接壤,同時阿富汗民族文化複雜,與中亞各共和國有著密切的民族聯絡,蘇聯主要的穆斯林聚集地也在這裡,因此宗教聯絡也很緊密。
雖然有幾個中亞國家在蘇聯的控制之下,但由於種族和宗教因素,它們一直與阿富汗保持著密切的關係,阿富汗對中亞共和國的影響也非常大。
蘇聯成立以來,蘇聯與阿富汗的關係一直很好,特別是二戰結束後,蘇聯確保了阿富汗的不結盟政治地位,主動與阿富汗建立友好關係,以打破美國建立的防禦體系。
對於蘇聯來說,乙個親蘇和穩定的阿富汗政權是確保穩定控制中亞的關鍵。 因此,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根源在於此。
蘇聯曾試圖在阿富汗支援發言人,而不是直接使用其武裝部隊。 二戰後,查爾希國王面臨國內現代化的壓力和鄰國的壓力,因此他支援了一位名叫達烏德的首相。
達烏德就任總理後,蘇聯主動與阿富汗接觸,這是通過蘇聯援助快速發展的好機會。 然而,思想更傳統的達烏德對蘇聯意識形態不感興趣,因為他認為這與他的穆斯林身份不相容。
達烏德試圖向美國人靠攏,但美國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阿富汗的重要性,而是更多地關注伊朗和巴基斯坦。 在這種情況下,達烏德在美國碰壁後,他的心開始動搖。
此外,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直存在領土爭端,美國為了支援巴基斯坦而站在阿富汗一邊。
即使存在意識形態差異,達烏德也不得不面對現實,他向蘇聯尋求幫助。 蘇聯出於國家戰略考慮,給予了大量援助。
然而,儘管有蘇聯的支援,阿富汗的局勢並沒有改善,經濟面臨困難。 達烏德掌握著蘇聯的資源,但無法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最後,在1963年,他被迫辭職。 此後,查爾希國王重新掌權,但該國局勢依然嚴峻,該國有三股政治力量,包括達烏德。
1973年,達烏德發動政變,推翻了查爾希國王,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國。
政變後達烏德在阿富汗重新掌權,蘇聯原本以為阿富汗會親蘇,但阿富汗隨後的發展卻出乎蘇聯的意料。 在達烏德發動政變之前,除了他自己的軍隊外,還有兩股反對查利國王統治的勢力。
其中乙個派別是該國的伊斯蘭宗教勢力,後來成為阿富汗激進伊斯蘭勢力的前身之一。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共產主義組織的誕生 五十年代,蘇聯支援阿富汗卡爾邁勒建立了乙個共產主義性質的組織,然後馬克思主義的塔拉基也成立了乙個團體。
在蘇聯的指導下,這兩個組織合併為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但是,由於這兩個部分合併,因此路線存在內部差異。
卡爾邁勒等人主張在阿富汗進行漸進式改革,認為不可能立即建立無產階級國家。 而像塔拉基這樣的“人民派”希望在阿富汗進行一場自上而下的革命,以建立乙個無產階級政權。
1973年,達烏德利用人民黨內部的分歧,與卡爾邁勒等人策劃了一場政變,以重新奪回權力。 由於達烏德與蘇聯關係密切,蘇聯並不強烈反對阿富汗政變,而是表示歡迎。
達烏德的政治地位逐漸穩定後,他開始擊退人民民主黨的力量,放棄親蘇路線,尋求蘇聯與西方之間的平衡。
1977年,達烏德甚至在一次會晤中與勃列日涅夫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因為他反對蘇聯干涉阿富汗內政,導致阿富汗與蘇聯的關係逐漸降溫。
蘇聯也在尋找乙個新的**人來取代達烏德。 達烏德被排除在外引發了PDP內部的合作,PDP決定聯手推翻他的統治。
雖然達烏德對民進黨的動向有先見之明,並成功抓獲了塔拉基,但他沒有預見到民進黨的年輕軍官政變。
這突然扭轉了局勢,達烏德最終被槍殺。 1978年,阿富汗政變成功,人民民主黨上台並建立了親蘇政權。
俗話說:“吃苦易,分享富富難。 然而,新**成立後,儘管蘇聯不斷阻撓,人民民主黨仍分裂為兩派,兩派分享權力。
塔拉基成為人民派的總理,而卡爾邁勒成為旗幟派的代表。
塔拉基甚至比達烏德更是如此,他的親蘇親蘇不僅在外表上,而且在內在也沒有什麼不同。 他對蘇聯領導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感情很複雜,因為兩兄弟來自不同的家庭。
在訪問蘇聯期間,他們經常做出擁抱等親密姿態,塔拉基甚至表示願意向蘇聯透露所有秘密。 在塔拉基堅定的親蘇政策下,阿富汗很快成為周邊地區的特例,與鄰國的外交關係急轉直下。
阿富汗內部局勢混亂,不僅與***組織不斷鬥爭,而且在人民民主黨內部也是如此。 為了消滅這股力量,推動民主改革,塔拉基主張以最溫和的方式贏得人民的支援,但阿明認為,只有嚴厲的鎮壓才能奏效,即使它會引起與人民的衝突。
隨著塔拉基的控制和蘇聯的全力支援,一場權力鬥爭即將到來。 儘管塔拉基受到蘇聯人的青睞,但蘇聯人為他設定了乙個針對阿明的陷阱。 然而,阿富汗的兩次政變似乎都遵循一種模式:先發制人的罷工者往往會遭遇不幸。
就像多年前的政變一樣,第一次罷工往往以糟糕的結局告終。 在 1979 年 9 月 14 日的衝突中,阿明先發制人地監禁了塔拉基,並在一天後成為阿富汗領導人。
隨著阿富汗最高層權力的更迭,戰爭的陰影逐漸籠罩在帝國的墓地上。 通過政變,阿明推翻了蘇聯的盟友塔拉基,這一舉動激怒了勃列日涅夫。
就連當時的蘇聯外交部長也說,塔拉基的不幸是勃列日涅夫決定派兵到蘇聯的主要原因。 真的是這樣嗎? 因為在阿富汗高層的權力鬥爭中,蘇聯選擇支援塔拉基,甚至蘇聯駐阿富汗大使也幫助塔拉基密謀除掉阿明。
如果這件事成功了,說不定可以掩蓋過去,但事情曝光後,阿明怎麼可能對蘇聯好呢?
阿明上台後,徹底改變了塔拉基激進的外交政策,不再任由蘇聯擺布,甚至當著所有人的面揭露了蘇聯大使密謀殺害阿明的醜聞,這讓蘇聯蒙羞。
儘管這些問題令蘇聯極為不滿,並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但並非所有問題都通過戰爭得到解決。 那麼,真正促使蘇聯決定採取行動的觸發因素或觸發因素是什麼?
主要有兩點:一是阿明在與蘇聯關係惡化的同時開始接近美國。
如果阿明拋棄蘇聯,投靠美國,拿走他控制的蘇聯援助,無疑對蘇聯來說是乙個巨大的打擊。 這不僅會影響蘇聯在中亞的領土安全,還可能引發中亞幾個蘇維埃共和國之間的衝突。
此外,塔拉基被監禁和殺害,不僅是因為他與勃列日涅夫的私人關係,還因為塔拉基是蘇聯支援的領導人,他對蘇聯有絕對的信任,蘇聯曾承諾保護他。
一旦他帶領世界做出承諾,他就會被推翻、監禁甚至殺害。 如果蘇共此時選擇保持沉默,那將是對自己的嘲弄。
勃列日涅夫並非不能容忍塔拉基的死,但他不能容忍乙個信任蘇聯並做出承諾的塔拉基的死亡。 因此,蘇聯人出於對自身安全和國際聲望的擔憂而被迫採取行動。
1979年10月25日,蘇聯空軍和第40集團軍越過邊境進入阿富汗,克格勃特種作戰小組也抵達阿富汗首都喀布林。
在蘇聯進行斬首行動之前,他們通過**與阿明取得了聯絡。 1979年12月27日,阿明收到了蘇聯大使的來信。
*,該男子的語氣雖然溫和,但內容相當強硬,直接要求阿明辭去領導人職務,並承諾如果他辭職,莫斯科將保證他和家人的安全。
這可以看作是蘇聯調兵前的最後通牒,但阿明沒有接受這一提議。
在被拒絕後,他意識到自己的危險,試圖打電話給**進行軍事部署。 然而,令人絕望的是,除了剛剛到達的蘇聯大使館專線外,其他線路都被切斷了。
沒過多久,遠處就傳來了蘇軍的槍聲。 幾個小時後,阿明的警衛被消滅了,蘇聯軍人帶來了乙份檔案。
只要阿明籤了字,他就有機會活著,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檔案內容很簡單,只要阿明確認阿富汗邀請蘇聯軍隊前來。
阿明堅決拒絕了蘇聯的最後通牒,結果他的全家被蘇聯士兵槍殺。 儘管實力懸殊,蘇聯還是迅速占領了阿富汗,但他們在帝國的墳墓中掙扎。
蘇聯在西方的8月1軍事演習中大放異彩,但戰爭成為蘇聯國力的消耗,儘管他們投入了超過150萬官兵,但他們無法完全控制這片土地。
隨著它越陷於阿富汗的泥潭中,蘇聯本身也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危險。 終於,在1989年,苦苦掙扎了十年的蘇聯軍隊徹底撤出了這片土地,這場導致5萬多人損失數百億盧布的戰爭,在蘇聯解體的推動下發揮了關鍵作用。